新華社貴陽8月15日電(記者 劉智強)赤水河是長江上游的重要支流,“不出&&必有好酒”,是赤水河的知名標籤。但在科研人員眼裏,赤水河卻是一個極富科研價值的“長江縮影”,源頭是高原魚類,上游是急流性魚類,中游緩流性魚類居多,下游又和長江幹流中的魚類組成基本一致。
8月15日,正值首個全國生態日,“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司法保護與科學研究中心”在貴州省赤水市揭牌,標誌着赤水河保護又邁出了新的重要一步。至此,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聯合赤水市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農業農村局,推動形成珍稀瀕危水生物種環境司法、行政執法與科學研究的保護合力,進一步築牢長江上游綠色生態屏障。
而在此前,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部分專家接續從事赤水河保護與相關科研幾十年。
2005年,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赤水河從源頭到河口都被納入自然保護區。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赤水河實行連續且全面的調查與監測。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家在赤水河開展調查。新華社發(劉飛 攝)
“多年的調查和監測讓我們獲得了十分豐富的科研成果。實際上,我們也在通過保護赤水河開展更深層次的研究,並通過研究提出更加科學的保護方式。”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劉煥章説,長時間的研究發現,旅游開發、過度捕撈等,都會對赤水河生態環境産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於是,科研人員建議應進一步加強赤水河的生態保護。
在科研人員及有關部門的努力之下,2017年,赤水河的保護再次升級,在長江十年禁漁實施之前,率先實施了禁漁措施。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劉飛説,根據觀測數據,近年來,赤水河裏的物種多樣性逐年提升,消失多年的水生物種重新現身,長江鱘等珍稀魚類的個體數量也在逐年增加。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長殷戰説,如今,赤水河流域已成為長江流域生態保護的一個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