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紅了!竹都赤水的高粱地裏,大片大片高過人頭的高粱。成熟的高粱穗迎着秋風奏響“致富曲”。
赤水市長期鎮紅衛村村民樂享撂荒地裏的高粱豐收喜悅。(張浪攝)
高粱,性喜溫暖,抗旱、耐澇。在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赤水市實施規模化種植高粱,撂荒地變身“聚寶盆”,好産業結出“致富果”。
“撂荒土地”煥新機
紅高粱熱情似火,穗粒飽滿,隨風搖曳。村民們揮舞鐮刀收割穗米,機械化脫粒。紅紅火火,正是長期鎮紅衛村村民安叢高等農戶對日子的期盼。
雖是清早就開鐮,但火辣辣的太陽仍“烤”得村民汗流浹背,大家幹得熱火朝天。
“很多年輕的村民外出務工,家裏老人種不了多少地,慢慢地,地就撂荒了。”紅衛村黨支部書記張光海説。
赤水市長期鎮紅衛村村民安叢高背高粱。(張浪攝)
近年來,長期鎮因地制宜,通過農戶自種、村集體或大戶流轉種等各種形式,集中整治撂荒地為適合耕作的良田,讓村民省心省力、豐産增收。
在土地上“做文章”,讓撂荒地煥發出新的生機,鄉村煥發新活力。
高粱地旁的晾曬場,機器轟鳴,“現在,我們逐步用機械代替人力,極大地提高生産效率與産能。撂荒地管護形成高粱規模化種植,好種、好收、好管。”張光海説。
據悉,長期鎮高粱産業建立“企業+村集體+種植大戶+農戶”發展模式,黨員幹部帶頭示範,發動村民種植,訂單保底價收購,隨行就市,村民種着放心、管着舒心。去年,長期鎮種植高粱面積5000余畝,1800余戶群眾戶均增收2000余元。
目前,該市1.9萬餘畝高粱開鐮收割,撂荒地變“收益田”,村集體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
在赤水市長期鎮共和村,村民晾曬的高粱。(張浪攝)
“創新模式”添動力
赤水市探索“支部+公司+就業”模式,打造“村村抱團”發展模式,聚力引領村集體和群眾實現抱團發展,共同破解産業發展中資金散、資源散、人心散、思想散的“四散”難題。
又通過統一宣傳、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保險、統一銷售,專業合作社與市場主體合作實行“統購統銷”,推動高粱種植産業規模化、機械化、優質化發展,有效實現1+1>2的疊加效應,實現村集體經濟和群眾致富雙贏。
“去年沒種高粱的地今年都種了,我們收割後再種再生高粱。”長期鎮共和村種植大戶曾德群算着經濟賬,每畝地的收入2000元左右,基礎條件好,穩定增收,種地更有信心。
高粱種植的背後,穩定的合作模式讓農戶安心,保質的種植模式讓農戶充滿信心,可觀的效益讓農戶開心。
在赤水市長期鎮紅衛村,村幹部、黨員志願者和村民一起樂享高粱機械化脫粒。(張浪攝)
“訂單農業”促振興
打開赤水的地圖,不難發現,綠水青山是赤水的底色。高粱産業成為當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延伸出新的思路。
近年來,隨着赤水醬香白酒黃金産區的“含金量”日益凸顯,入駐貴州赤水經開區的白酒産業相關配套企業也越來越多。白酒企業對高粱需求量越來越大,特別對優質高粱收購大都採取“訂單農業”。
當地主動對接釀酒企業等終端市場,與釀酒企業達成合作,搭建“産銷直通車”,走“訂單農業”,實現村集體和群眾利益的最大化,從根本上解決高粱銷路問題。
在赤水市長期鎮紅衛村,高粱穗脫粒中。(張浪攝)
同時,赤水採用高粱品種——紅纓子,該品種出酒率高,産酒品質好,是主要釀造原料,深受酒企歡迎。“有政府托底收高粱,有多少就能收多少,不用擔心賣不出去。”村民紛紛&&。
赤水市全力保障高粱種得出、品質好、産量高、銷售無憂,進一步提升産業附加值,形成高粱種植、加工、銷售的全産業鏈條。
高粱熟來紅滿天。金秋豐收的喜悅,醬酒藏在紅彤彤的高粱地,高粱地“映紅”一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致富路。(張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