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的記憶 生態的瑰寶——貴州奮力推進世界自然遺産保護與發展-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山水的記憶 生態的瑰寶——貴州奮力推進世界自然遺産保護與發展

2023-08-16 09:08:59  來源:貴州日報

山水的記憶 生態的瑰寶

——貴州奮力推進世界自然遺産保護與發展

  “好漂亮,瀑布就這樣出現了!”8月8日,前來荔波游玩的廣東游客羅嘉樂開心地説:“聽説荔波每立方厘米的負氧離子最高達十萬以上,這次趁着高鐵開通,我和家人就來荔波好好‘氧一氧’!”

  坐擁“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産地和“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兩張世界級名片,荔波成為貴州旅游資源最富集的地區之一。截至7月下旬,荔波今年已接待游客1254萬人次,同比增長44.38%,較2019年增長18.25%。

  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指出,要做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篇大文章,奮力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作為全國世界自然遺産地最多的省份,貴州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持續推進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施秉雲台山、銅仁梵凈山四處世界自然遺産地的保護與發展工作,讓“養在深閨”的生態瑰寶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做好生態資源的“優等生”

  “都説荔波是‘地球上的綠寶石’,我覺得茂蘭就是‘綠寶石之星’,是綠寶石上最耀眼的部分,是世界上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亞熱帶喀斯特原生森林。”荔波縣委常委、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余登利自豪地説。

  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於1996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MAB),成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2007年列入世界自然遺産名錄。

  走進茂蘭,每遇到一個物種,都有一個二維碼介紹,掃碼以後就能知道它的保護級別和生物學特徵。“這些石頭、溝縫裏都有非常豐富的物種。”余登利説,這裡豐富的喀斯特原生系統非常珍貴,一旦破壞就不復存在。

  距離茂蘭200多公里,以雲台山為代表的施秉喀斯特,於2014年成為世界自然遺産地。世界自然遺産聯盟的專家考察雲台山時認為,施秉白雲岩喀斯特具有“全球唯一性”和“不可比擬的自然美”。

  申遺成功以來,為加強遺産地保護,形成統一保護管理體系,施秉縣成立了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産和風景區管理局,並於2018年10月1日開始實施《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産保護條例》。

  依託貴州師範大學南方喀斯特研究院等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施秉喀斯特建立起了基礎資料數據庫,對地質、大氣、水、噪音、土地利用等進行監測,為遺産地保護管理提供科學詳實的數據支撐。

  當好綠色發展的“排頭兵”

  8月9日,四川游客王平到赤水旅游,對赤水丹霞旅游區的紅石野谷(楊家岩)景區讚不絕口。

  赤水丹霞是中國丹霞最大的連片分佈區,億萬年時光才得以沉澱出的丹霞地貌,用歲月的土壤講述着地球的變遷,勾勒出赤水大瀑布、佛光岩、燕子岩等景觀。

  作為赤水丹霞旅游和宣傳科普知識的重要平台,在赤水市復興鎮的中國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遺産展示中心,可以詳細了解赤水丹霞地質地貌特點、生態及演化過程、豐富的生物資源、獨特的美學要素,以及赤水丹霞的申遺過程及保護與管理工作等內容。

  在8月初公布的“2023年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名單中,赤水市排名較2022年上升一位。旅游産業帶動經濟發展,老百姓通過資金或資源入股、景區就業、經營農家樂、賣土特産等方式,走上旅游路、吃上旅游飯、發上旅游財。

  連日來,梵凈山下的雲舍村草木蒼翠、雲霞滿天,美不勝收。許多游客前來打卡拍照,流連忘返。

  2018年7月,銅仁梵凈山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中國第13處世界自然遺産、貴州省第4個世界自然遺産,並且成為貴州唯一一個獨立申報的世界遺産。

  2019年以來,梵凈山生態旅游區入園人數達510余萬人,旅游收入13.2億元。“梵凈山最大的成功就是轉型,利用生態資源優勢發展旅游,打造綠色産業體系,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特色鮮明的綠色致富路。”貴州師範大學教授、貴州師範大學自然保護與社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任曉冬説。

  成為保護與發展的“受益者”

  貴州的山水形貌極為豐富,從濕熱的溝谷季雨林,到生長在山巔的耐寒針葉林,再到石縫中生長出的喀斯特森林,多樣的環境使貴州成為國內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孕育出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施秉喀斯特、梵凈山四處世界自然遺産地。

  中國自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以來,積極履行公約,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自然遺産保護事業發展。貴州從2003年啟動申遺工作至今已經20年,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四處世界自然遺産地先後申遺成功,總面積達376.5萬畝,佔全省面積的1.42%。

  “對於世界自然遺産而言,如何保護和發展始終是一個需要重點關注的難題,首先就是要做好嚴格的世界自然遺産保護。”親歷四處世界自然遺産地申遺過程的貴州師範大學教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世界遺産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肖時珍&&,“基於生物關係的標準所呈現出來的包括獨特、珍稀、瀕危的物種,以及它們的棲息地等,都應該是重點納入的保護對象。需要進行合理的規劃,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發展的方向和項目,最終實現發展,再反哺自然遺産的保護。”

  世界自然遺産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它既承載人類的精神文化價值,又關乎地球生態安全。“省內還有一些地方,例如綏陽的雙河洞,就具有成為世界自然遺産地的‘潛質’。貴州在世界自然遺産地的保護與發展以及申遺等方面,已經有了很多成功經驗。我十分期待,貴州第五個世界自然遺産地的出現。”肖時珍説。(記者 尚宇傑)

[責任編輯:劉昌餘 吳雨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