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源頭 水清岸綠産業興
2022-06-15 09:53:53 來源: 甘肅日報
圖集

    原標題:渭水源頭 水清岸綠産業興

    ——渭源縣實施“生態立縣”工作綜述

  渭源縣峽城鄉大力發展金絲黃菊産業,有效助農增收。 本版圖片由渭源縣委宣傳部提供

  夏日渭源綠意盎然。

  渭源縣發展萬壽菊産業,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渭水源頭,水清岸綠風景如畫。

  這裏,是黃河最大支流——渭河的發源地。

  滔滔渭水自渭源縣五竹鎮渭河源村發源,流經縣內3個鄉鎮,幹流全長48公里。有秦祁河、鍬峪河、蓮峰河、蒲川河多條支流,支流全長215.3公里。

  定西渭源,境內有渭河、洮河兩大水係。渭河水係流域面積1202.49平方公里,洮河水係流域面積851平方公里。全縣主要河流15條,流域總面積2053.49平方公里。

  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渭水源頭機遇與挑戰並存。

  如何抓好源頭治理,築牢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

  近年來,渭源縣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為統攬,實施“生態立縣”工作,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實際行動唱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的“協奏曲”。

  從“獨奏”到“合唱”

  心中有責凝聚力量

  夏日,翠綠疊嶂,花香四溢,涓涓流淌的渭河清澈明亮。

  “我們五竹鎮是渭河的源頭,巡河工作容不得一絲馬虎。”作為渭源縣的一名鎮級河長,趙強每個月至少巡河一次。他掏出手機登錄“甘肅河湖長制”客戶端,定位、拍照、上傳文字和圖片……詳細記錄著河道巡查資訊。

  河湖長制的全面推行,推動著渭河長治。“岸綠了、水清了,生活環境越來越好……”看著這些年的變化,趙強感嘆道。

  生態環境是統一的有機整體,必須按照係統工程的思路,構建生態環境治理體係。渭源縣堅持樹立係統整合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

  渭源縣健全了由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雙組長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協調推進領導小組和5個專責組“指揮部+專班”的指揮體係,構建起從“規劃圖”到“施工圖”的所有政策體係,為推動渭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堅持規劃引領,高起點編制了《渭源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規劃》和生態保護修復、文化旅遊等5個專項規劃,謀劃儲備生態保護和修復、污染防治、節水控水及重大水利工程、文化保護、高品質發展及産業推進和其他六大類重大項目306個,總投資517.9億元。

  以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為載體,渭源縣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與建設長效機制,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領域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以河湖長制促河流長治。創新靠實“河長+警長”“河長+檢察長”“河長+雪亮工程”等“河長+”機制,設置縣鄉村三級河湖長511名,縣鄉兩級警長18名,縣級檢察長1名,確定巡河員和保潔員449名。各級河湖長累計巡河4.6萬多人次,整治河湖“四亂”突出問題230多個,水環境水生態不斷向好。

  ——以林長制促林長治。全面推行“林長制”,確定2名縣級總林長、13名縣級林長,32名鄉鎮總林長、217名鎮級林長,217名村級林長、434名村級副林長,形成黨政同責、屬地負責、部門協同、源頭治理、全域覆蓋的林長制長效機制。建立“天空地”立體智能管理體系,推行“網格化、智能化、精細化”護林管護模式,選聘1312名護林員,建立20支防滅火隊伍,“山有人管、林有人護”,68萬畝的國家公益林得到有效保護。

  ——扎實開展“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污染防治成效顯著。完成禁燃區燃煤小火爐綜合整治145處,停産整頓“散亂污”磚瓦企業17家,空氣優良天數比率達到93.4%以上。實施農村環境整治項目3項,建成14座鄉鎮垃圾低溫磁化熱解站,土壤環境品質穩定達到二級標準。

  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的觀念,在渭水源頭深入人心,為全面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品質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由“黃”及“綠”

  打好治理“組合拳”

  綠樹成蔭,青翠欲滴,陣陣清風撲面而來。夏日,渭源縣北寨鎮老君山上,1米多高的檸條開出了米黃色的花朵,散發著淡淡的清香。

  “當時這裏荒山禿嶺,一棵樹也沒有,如今山上綠油油的,樹木茁壯成長,當時吃的苦值了。”黨治坤感嘆道。

  黨治坤是渭源縣林草中心的一名副高級工程師。自1994年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堅守在林業工作一線。20多年前,曾在北寨鎮林站工作的黨治坤和同事們一起在老君山栽下了一行行檸條。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鍥而不捨、久久為功。

  到如今,渭源縣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依舊,力度只增不減。

  三北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綠滿渭源”行動、國土綠化提速行動等相繼實施,渭源縣確立了“生態立縣”發展戰略,奏響接續奮進的最強音。

  截至5月底,全縣已完成造林綠化3.8萬多畝,義務植樹185萬株,道路綠化284公里,花帶景觀建設325.74公里800畝……生態林、經濟林、景觀林共建同步提升,實現了森林覆蓋率和蓄積量雙增目標。

  數據顯示:目前,渭源縣林地總面積達128.64萬畝,佔總土地面積308.02萬畝的41.76%,森林覆蓋率16%,森林面積49.28萬畝,森林蓄積量176.3萬立方米。

  綠色渭源的打造,離不開渭源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工作部署,為治理生態環境打好“組合拳”。

  加快推進“渭源水網”建設,扎實推進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四水同治”,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重大工程、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黃土高原地區淤地壩建設……實施24個工程,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00多平方公里,治理程度達64%。

  組織實施中小河流治理、大江大河主要支流治理和山洪溝道治理項目23個,累計治理河道113公里、修建堤防163公里,保障河湖長久安瀾。2021年4月,渭源縣被確定為全國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協同推進,渭源縣以推進農村廁所、垃圾、風貌、污水、庭院“五大革命”為抓手,開展以垃圾清運、柴草清理、亂建清除,建設小菜園、小花園、小公園,提升村莊風貌、生活環境品質、村級管理水準為主的“三清三建三提升”行動,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從保護到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創建國家4A級景區2個、省級鄉村旅遊示范村3個,成功舉辦四屆渭水文化旅遊節、青海萬人遊渭源、“西部雪谷·紅火渭源”冰雪旅遊節等活動,“採薇首陽山、爽遊渭河源——紅火渭源歡迎您”旅遊品牌熠熠生輝……

  良好的生態環境推動了渭源文化旅遊的發展。

  “今年前5個月,全縣旅遊業收入達到3.15億元,同比增長14.5%。”渭源縣文體廣電和旅遊局負責人張吉林介紹,如今,當地實現了旅遊從半年“紅”到全年“火”的華麗蝶變,産業發展促群眾增收的效益初步顯現。

  渭源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元古堆村鹿鳴呦呦,依托十余萬畝的草場發展梅花鹿養殖,讓林子生出了金子;

  “隴上香巴拉”黃香溝,林草豐茂、溪流潺潺,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打卡地;

  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美景,渭源縣五竹鎮打造鹿鳴谷農業觀光園,建起集山水園林、休閒娛樂、旅遊度假、健康餐飲為一體的休閒度假景區,昔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吃上了生態旅遊飯……

  生態興,産業旺。渭河、洮河滋潤著黃土地,讓特色農業産業煥發勃勃生機。

  走進渭源縣蓮峰鎮,團結村的塑膠大棚裏,萬壽菊幼苗綠意融融;老莊村的日光溫室玫瑰、滿天星、洋牡丹競相綻放;綻坡村的羊肚菌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撐起了當地鄉村振興的致富傘……

  渭源縣準確把握“三新一高”內涵,按照創新驅動、龍頭引領、鏈式發展的思路,構建“四群八鏈”現代産業體係,打造“藥、薯、畜、遊”四大産業集群和八大産業鏈,推動産業升級,助力鄉村振興,農民增收。

  優化特色優勢産業布局促提升。堅持高品質發展要求和工業化思維發展農業,大力推廣“551”産業發展模式,持續做大做強“6+X”特色産業體係,建成産業基地72個,馬鈴薯、中藥材、蔬菜、草牧業省級現代農業産業園建設成為産業升級的“新引擎”,邁出了高品質發展的有力步伐。

  奏響工業突破發展強音夯基礎。全縣工業企業236家,中醫藥企業73家,省市級龍頭企業9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7家,GMP認證企業30家,GSP認證企業5家,全縣中醫藥企業年中藥材加工能力達7萬多噸。

  依枕著母親河,渭源縣如今正把綠色希望裝得滿滿,大步走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大道上。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

責任編輯: 王小華
01007016001000000000000001111054112874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