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涪陵交出高分答卷 全區GDP突破1700億元
過去一年,全區上下圍繞“在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中展現大擔當、作出大貢獻”的總目標,堅持“工業立區、製造強區”首位戰略,抓住企業、産業、産業鏈、産業生態“四個着力點”,以全産業鏈思維統籌推進傳統産業改造提升、新興産業培育壯大、未來産業前瞻布局,加快構建“2349”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和“1238”産業科創體系,不斷做大總量、提升質量、調優結構,勇當重慶建設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主力軍、現代化渝東新城主引擎。
2024年,全區GDP突破1700億元,規上工業産值突破2700億元、全市第三,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在區縣率先邁上百億台階,稅收57億元、全市區縣第一。
一是製造強區勢頭強勁。我們圍繞全市“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加快構建“2349”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不斷延鏈補鏈強鏈壯大産業集群。2024年全區工業對GDP增長貢獻率超70%、為2011年以來最高水平。我們全力推動重點項目建設,持續擴大有效投資,強力推進“四個一批”。特別是涪陵工業園區正式升級為國家級經開區,成為全市第四個國家級經開區,對外開放和産業承載能級進一步提升。
二是特色産業集群成勢。我們立足涪陵的資源稟賦、産業基礎,持續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産業,努力把特色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材料産業産值超1300億元、佔全市比重超四分之一、保持全市第一,高性能複合材料産業集群獲評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頁巖氣及清潔能源産業産值達500億元、增長10%,涪陵頁巖氣田累計産氣超700億方、保持全國第一;食品及農産品加工業産值超330億元、保持全市第一,培育7款消費品工業“爆品”。
三是企業主體活力迸發。我們構建“微成長、小升高、高壯大、大變強”梯次培育機制,新鋁時代成功上市,全區上市企業達6戶;新增百億級企業1戶、總量達7戶,2戶企業上榜2024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9戶、12戶企業分別獲評全市百強企業、百強製造業企業,“雙百”企業31戶、區縣第二,領軍鏈主企業9戶、區縣第一,加快形成優質企業雁陣。
四是新舊轉換積厚成勢。我們強化科技、數字、金融、人才、綠色低碳賦能産業高質量發展,構建“1238”産業科創體系,新增市級研發機構15家。新增認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14個,上線運行“榨菜産業大腦2.0”,華峰化工安環一體化系統獲全市推廣。入選國家産融合作試點城市,專精特新、高新技術企業貸款餘額分別為全市第一、第二。持續完善綠色製造體系,新增5家國家級綠色工廠、6家市級綠色工廠,國市級綠色工廠總量達51家、全市第一。
推動科技創新賦能産業發展 打造更多具有涪陵辨識度的創新碩果
一是圍繞&&建設疊加創新優勢。着力打造涪(陵)長(壽)新材料協同創新區、環長江師範學院創新創業生態圈、明月湖科創園涪陵特色園區産業科創集聚&&,增強人才、項目、成果、企業等資源集聚效能,積極爭創國家頁巖氣技術創新中心,新增市級以上研發&&5個。
二是圍繞主體培育增強關鍵支撐。全力推進“雙倍增”行動,加快建設華峰低碳研究院等16個企業研發中心,探索建立“創新中心+孵化器+科創企業”創業體系,壯大培育“庫存”,構建成長梯隊,力爭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0戶、科技型企業300戶,R&D經費投入強度提升到2.65%。
三是圍繞技術需求推動科技賦能。以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為導向大力推動“企業+高校院所”模式,凝練“四鏈”融合需求榜單,開展科技項目“揭榜挂帥”,實施重點科技項目30個以上,聯合“鏈主”企業開展技術攻關,全年力爭轉化應用科技成果30項,技術合同交易額20億元以上,讓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上“生産線”。
四是圍繞人才服務強化配對鏈結。依託長江軟體園、互愛科技、創業黑馬、百行智能等雙創孵化載體,聚焦清潔能源、先進材料、生物醫藥、裝備製造等應用場景優勢,遴選企業科技特派員、高校院所專家人才入園進企,撮合擔任企業“科技副總”,在更大範圍聚才引智,力爭全年新引育高學歷人才450名、創新團隊30個、創新人才300名。
五是圍繞創新生態迭代政策機制。持續打造“服到位、零距離”營商環境“升級版”,為項目建設和科研院所、企業發展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完善從招商引資源頭支持企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政策機制,擴大“科創貸”“成果貸”“研發貸”等覆蓋範圍,舉辦承辦創新大會、聯盟峰會、科創沙龍、雙創大賽,持續激發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動力與活力。
強化“四鏈”融合、“四側”協同、“四業”貫通 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
一是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編制重點領域産業科創圖譜,全力招新引優、延鏈補鏈,促進“2349”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和“1238”産業科創體系高效銜接。以規上工業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為重點,挖掘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壯大高質量企業雁陣。
二是圍繞創新鏈布局産業鏈。緊扣數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及綠色低碳3個産業方向,分類推進8個重點領域創新,加快建設理工清科先進材料研究院、智能建造研究院等企業研發中心,爭創國家頁巖氣技術創新中心,力爭今年轉化應用科技成果30項,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
三是圍繞産業鏈創新鏈配置資金鏈。深化國家産融合作試點城市建設,搭建政銀企常態化對接&&,完善多元化資金支持模式,強化科技投入保障。着力發揮涪陵5支産業基金“以投帶引”作用,注重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當好“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強化基金招商,構建銀行信貸、風險投資、股權投資等多層次科技金融支撐服務體系。
四是圍繞産業鏈創新鏈對接人才鏈。深化落實“渝躍行動”和新重慶引才計劃,實施産業科創人才助企強鏈示範工程,深化“才聚涪州·引雁回巢”等引才活動,高水平建設環長江師範學院創新創業生態圈,加快建設重慶中醫藥職業學院、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促進專業、産業、就業、創業“四業”貫通,推進産教深度融合,力爭今年新引育創新團隊30個、創新人才300人。
持續做好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産業文章
我們將錨定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市域輔樞紐”目標,聚焦“通道+經貿+産業”融合發展主線,建強大通道大樞紐大口岸大&&,努力在全面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構築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中取得更大成效、展現更大作為。
一是以更高水平推動通道建設。積極推進廣安至涪陵至柳州鐵路項目前期工作,進一步暢通西部陸海新通道東線通道。開工涪陵西環、北環及沿江高速北線,規劃建設江東至白濤快速通道,謀劃涪陵至長壽、涪陵至墊江快速物流通道,形成更加高效便捷的交通物流網絡。強化樞紐功能,推進龍頭港鐵水聯運廊道設施建設,着力打造現代化多式聯運集疏運體系。
二是以更高標準提升運營能力。加強與通道運營公司合作,常態化開行涪陵至欽州鐵海聯運班列。持續開行涪陵至武漢沿江班列,穩定開行“涪陵黃旗港—寧波舟山港”萬噸級江海直達航線。推動涪陵龍頭港與涪陵綜保區、涪陵海關等深化合作,用足綜保區退稅政策,持續推廣“區港聯動”機制,更好解決汽車出口等倉儲物流難題,不斷提高企業資金周轉效率、有效降低企業物流成本。
三是以更大力度建設開放&&。全面優化升級龍頭港功能布局,高水平建設龍頭港水運口岸,推動建成投用龍頭港海關監管作業場所和西部陸海新通道渝東綜合服務中心。推進涪陵綜保區跨境電子商務示範區建設,支持更多電商企業開展“跨境電商+保稅展示”試點。加快做強國家糧食物流核心樞紐功能,加快推進中糧糧谷重慶60萬噸小麥加工、中儲糧涪陵糧食倉儲、涪陵北拱糧庫等項目建設,持續穩定開行“散改集”糧食班列,布局打造全市重點城郊大倉基地。
四是以更實舉措推進經貿發展。依託陸海新通道等對外大通道全面擴大製造業開放,強化與RCEP等國家在先進材料、新能源汽車及配件、食品醫藥等方面的産業合作,努力打造重慶與RCEP國家合作的區域樣板。積極參與“百團千企”國際市場拓展計劃,組織企業“過境出海”抓機遇、搶訂單、促發展等。培育壯大開放市場主體,強化重慶物流集團等頭部物流企業引進,加大5A級物流企業招商引資與合作力度,鼓勵引導重點企業參照華峰、攀華等模式組建專業物流公司,持續做好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産業文章。
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
下一步,我們將緊扣助力全市做實“兩大定位”、發揮“三個作用”、打造“六個區”,錨定2027年實現GDP2100億元、工業總産值4000億元、工業增加值1000億元“三個千億級”核心目標,強化以工業為支撐,以一二三産業協同發展調結構,以“四鏈”融合優化生態,着力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産業體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
一是當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課代表”。堅持“工業立區、製造強區”首位戰略,延鏈補鏈強鏈做強“2349”現代製造業集群,持續鞏固提升先進材料、食品及農産品加工、頁巖氣及清潔能源等優勢主導産業,培育壯大高性能複合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發展低空經濟、前沿新材料、新型儲能等未來産業,力爭今年工業産值超3000億元,再造一個“涪陵工業”目標取得階段性重大突破。
二是爭當一二三産業協同發展“三好生”。構建“446”現代生産性服務業新體系,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科技研發、工業設計、檢驗檢測、金融服務等生産性服務業,提質升級文化旅游、現代商貿等産業,加快建設區域消費中心城市和區域性服務業中心城市。聚焦“接二連三”做強現代農業,堅持用工業化産業化園區化思路發展現代農業,加快建設中國榨菜城、太極蟲草、立華牧業肉雞等農業産業項目,持續做好涪陵榨菜、龍眼、荔枝、黑豬等“土特産”文章,提質打造“1+2+X”特色農業産業體系,推動食品及農産品加工業産值規模持續保持全市領先。
三是聚焦“四鏈”融合優化産業生態。積極構建科技、數字、金融、人才、綠色低碳融合互促的産業生態,推動産業集群從“鏈條型”發展向“生態型”發展迭代。持續建設“1238”産業科創體系,探索“産業研究院+産業基金+産業園區”産業生成路徑,構建“産業大腦+未來工廠”新模式,深化國家産融合作試點城市建設,形成以才興産、以産促才的“人才生態圈”,持續開展優化“服(涪)到位、零(陵)距離”營商環境專項行動,打造營商環境“升級版”,加速構建“熱帶雨林式”産業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