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融入重慶市“33618”體系 加快構建“2+4”産業體系
今年的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
綦江,作為市裏定位的重慶人口和産業發展重要承載地,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主動對接全市“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建設,立足綦江自身産業基礎、資源稟賦、要素條件,從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出發,找準定位和關鍵切入點、鏈結處,主動融入和服務全市“33618”體系,科學規劃布局綦江的現代製造業。以科技創新賦能為突破口,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加速傳統産業向智能化、高端化轉型升級,補鏈穩鏈強鏈,完善産業生態,加快構建“2+4”産業體系。
具體來講,我們的“2+4”的“2”,即輕合金材料、智能裝備製造兩大主導産業,就是深度對接“33618”中排在首位的“萬億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
做強鋁精深加工 加快“鍛”出500億級輕合金材料産業集群
綦江已建成全市最大的電解鋁生産基地,整個電解鋁産量佔全市的65%,這成為綦江發展以鋁為主要原料的輕合金産業集群的基礎和底氣。
圍繞“電解鋁整合、再生鋁、高端合金、壓鑄一體、擠壓型材”重點方向,綦江逐步完善“煤—電—鋁液—合金液—鋁合金基材-終端産品”産業鏈條,以旗能電鋁為龍頭的鋁産業鏈已匯集上下游企業50多家,包括圍繞航空、軍工、汽車、電子等領域生産高端輕合金中間材料的企業,圍繞航空航天、汽車、軌道交通等領域生産工業鋁型材的加工企業,以及以建築鋁型材為重點的新型建材企業,目前年産值近200億元。
同時,綦江正全力推動這條産業鏈提檔升級,加速釋放巨大拓展發展空間。比如去年就引進了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愛爾思”等高新技術企業,進一步做強高端鋁合金基材産業鏈。按照全市的總體布局,我們就是要把全市“電解鋁産能”都集聚到綦江,同時擴大再生鋁産業規模,吸引更多高端鋁合金生産項目集聚綦江,加快建成500億級輕合金材料産業集群。
建強市級鋁産業園 賦能重慶市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
目前重慶市原鋁需求量在200萬噸左右,但電解鋁産能僅52萬噸、再生鋁産能僅120萬噸,鋁産業上下游供需矛盾突出。
為更好支撐全市萬億級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原料需求,綦江將以落地綦江的市級鋁産業園——北渡鋁産業園為基礎,擴大電解鋁、再生鋁産能,快速提升原鋁供應能力,把綦江北渡鋁産業園打造成全市新能源汽車鋁合金材料基地,助力提升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打造這個市級鋁産業園,綦江各方麵條件得天獨厚。綦江不僅擁有全市最大的電解鋁産能,北渡鋁産業園內,還實現了煤電鋁一體化以及公鐵聯運,園區內“鋁液直供”,頁巖氣供氣管道並網,大幅降低能耗成本和運輸成本。
裝備製造産業再升級 從“西部齒輪城”邁向“新質齒輪城”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壯大智能裝備及智能製造、高端摩托車及智聯電動車、新能源及新型儲能等先進製造業集群。綦江是“西部齒輪城”,裝備製造産業有傳統、有基礎,近年來我們主動融入和服務全市發展大局,持續推進産業轉型升級,持續發力研發創新,因地制宜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努力把大家熟知的“西部齒輪城”打造成“新質齒輪城”。
》》這個新,是鏈上企業在升級更新
通過實施“整機+零部件”雙提升行動,荊江半軸、賽之源等眾多汽摩零部件傳統企業轉型駛入新能源汽車“賽道”,全市每10&新能源車有3&裝有“綦江造”零部件。綦江還研發投産了很多新工藝、新産品,比如綦江高新區企業“有研重冶新材料有限公司”就通過持續攻關自主掌握了行業領先的超純納米銅粉工程化製備技術,也為合金金屬粉體製造齒輪提供原料,在新材料新工藝升級下,如今的齒輪生産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性能更好。同時,該公司生産的終端産品也廣泛應用於國防軍工、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等行業。
》》這個新,是産業生態在提級煥新
目前,智能裝備製造上下游集聚企業100余家,“汽摩零部件製造産業集群”成功入選2024年市級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
》》這個新,是深耕不輟的技術創新
綦江引進了重慶大學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字號”研發機構6家,推動近60%的規上齒輪企業建立研發機構,獲批市級重大新産品16個,賽之源自主研發的混動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相信,一個全新的新質齒輪城將蛻變崛起,挺起新時代綦江工業的“硬脊梁”。
從“四個圍繞”發力 優化營商環境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市場主體是引領産業發展的關鍵力量,良好的營商環境是支撐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的沃土。綦江主要從“四個圍繞”發力來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圍繞完善産業生態發力來優化營商環境
在招商引資過程中,綦江圍繞産業鏈開展招引,有針對性地不斷集聚上下游,補齊健全延伸産業鏈。在對企服務過程中,綦江針對企業需求、産業鏈發展和形成良好産業生態,精準推進政策直達快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創新資源對接配置、涉企矛盾糾紛化解、普惠金融、人才引育等,構建起較為成熟的産業生態服務體系,讓企業進入該産業生態後能迅速地發展壯大。
》》圍繞創新賦能發力來優化營商環境
綦江通過構建政策體系,加大扶持引導,高質量孵化創新載體、精細化培育創新主體、高標準發展研發平台,營造良好創新氛圍,吸引更多市場主體、更多科技成果、更多創新人才、更多要素資源向綦江集聚。綦江引育了煤礦瓦斯防治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青創PARK等國家級研發平台,逐年增加區級科研項目立項批次,着力推進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行動,科技型企業達2618家、位列全市前10位。
》》圍繞降本增效着力來優化營商環境
綦江務實推動“審批不出園”改革,創新推行工業項目“一章通辦”,深化開展“告知承諾”“模擬審批”“容缺受理”等審批服務,申請資料和審批周期壓減超過20%,改革案例獲評全市雙城經濟圈建設典型案例和第一屆重慶市改革創新提名獎。我們重塑審批流程,突破項目等待土地的“瓶頸”,實現“拿地即開工”;在企業用能方面,在用電方面,為荊江半軸等78家企業開展用電診斷,幫助企業節約能源成本近300萬元;在用氣方面,通過供區整合有效規範燃氣供應安全可靠價穩;在融資方面,深化銀政企對接,摸排企業融資需求,不斷增強對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科技型企業的信貸投放和其他融資支持,幫助16家企業納入市級技改專項貸項目庫,指導全區24家工業企業申報應急轉貸金額1.4億元。此外,還創新開展“認股權+貸款”業務模式,並順利完成中西部首單業務。
》》圍繞提升生産性服務業着力來優化營商環境
綦江梳理了科技服務、工業設計、軟體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現代物流等現代生産性服務業家底,有針對性地&&“小切口”政策措施,助力成果快轉,提升服務能級,全方位加快構建優質高效的生産性服務業新體系。以物流為例,綦江在北渡片區打造重慶南部大宗散貨集散分撥基地,在轉關口片區打造綜合性物流樞紐園區,保證“貨暢其流”。目前綦江是重慶唯一實現每個工業園區均鐵公聯運的區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