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視覺感知技術給汽車裝“人眼” 精準預報碰撞風險

  十一月一日,哆來目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正在調試産品。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企業名片>>>

  重慶哆來目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駕駛主動安全技術提供商,其全球首創的人眼倣生視覺感知技術,可以讓汽車在遇到未經AI訓練、無法識別的障礙物時,也能根據運動感知結果檢測到碰撞危險,在降低高級駕駛輔助系統成本的同時,提升了安全性。2021年7月,公司獲得明月湖科創基金數千萬元Pre-A輪投資。

  寬敞的城市快速路上停着一台白色汽車。車尾貼着的泡沫板上,一頭奶牛的彩繪栩栩如生,遠看像極了一台運牛的小貨車。

  “運牛車”後方,兩台測試車輛以大約100公里的時速駛來。其中一台搭載重慶哆來目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哆來目科技”)研發的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在距“運牛車”100米開外就發出了碰撞警報;另一台搭載全球高級駕駛輔助系統龍頭企業的同類産品,一直到碰撞前幾米,警報聲卻遲遲未響。

  這是11月7日,重慶日報記者在兩江協同創新區看到的測試場景。

  測試表明,這家照母山下名不見經傳的企業——哆來目科技,掌握了行業領先的視覺感知技術。

  相關報告顯示,到2025年,全國高級輔助駕駛系統(ADAS)市場規模有望突破2250億元,而目前國內尚沒有成規模的本土供應商。作為國內重要汽車生産基地,重慶有望憑藉哆來目科技等一批相關企業,在自動駕駛這條新賽道上搶得先機。

  “人眼”的啟示

  為一個“金點子”入局自動駕駛新賽道

  “統計顯示,絕大多數自動駕駛事故,源於車輛對環境的感知障礙。”哆來目科技首席執行官劉向記者解釋説,自動駕駛系統,或者説輔助駕駛系統,其工作原理可分為感知、決策、控制三個過程。其中,對行車環境的感知,是最關鍵、難度最大的環節。

  為了準確感知行車環境,一些企業如特斯拉、Mobileye,利用攝像頭采集信息,並通過人工智能的不斷學習,讓輔助駕駛系統能夠識別越來越多的障礙物。然而,障礙物的種類存在“長尾”效應,機器學習無法涵蓋所有物體,一旦無法識別,系統就會“失靈”。

  另一些企業採用“攝像頭+雷達”採集信息,雖然實現了對所有障礙物的感知,但又容易導致車輛過於“敏感”,經常誤報;幾顆到幾十顆不等的雷達也抬高了成本。

  哆來目科技破題的思路,來自與自動駕駛並不相關的可穿戴設備領域。

  2014年,視覺倣生技術與人工智能專家魯剛(化名),在國外發明了一款幫助視力障礙者避免碰撞的可穿戴設備。這款設備無需任何雷達,視覺感知技術模仿了人眼的感知機制:即使在沒有看清物體的情況下,大腦負責運動和空間感知的部分也可以根據運動信息,下意識地避開障礙物。

  一次偶然的機會,劉了解到魯剛的研究。他意識到,給汽車裝上“人眼”,或許會在未來引領自動駕駛的發展。

  劉的這個“金點子”,也令魯剛興奮不已,兩人一拍即合。2016年,這兩位重慶大學的校友放棄高薪來到重慶,踏上自動駕駛這條新賽道。

  山城的“魅力”

  “8D魔幻”地形成自動駕駛測試熱土

  創業之前,劉在成都,魯剛在國外。哆來目科技為啥偏偏選擇了重慶?

  “我在重慶求學、工作十幾年,知道重慶是自動駕駛的理想測試地。”劉説,自動駕駛需要經常進行道路實測,重慶交通場景的複雜程度在全國獨一無二,一項技術只要在重慶管用,其他城市也就不在話下。

  事實驗證了劉的判斷。隨着重慶“8D魔幻”地形知名度越來越高,一大批全國各地的自動駕駛團隊將目光投向重慶。一年一度的i-VISTA智能網聯汽車挑戰賽,更是成為自動駕駛“華山論劍”的比武場。

  洞悉到這一趨勢,重慶也不斷&&政策舉措,搶抓機遇。近年來,在重慶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背景下,重慶汽車産業集體加快向智能網聯轉型的步伐。2021年,全國第四個、西部第一個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落地兩江新區;2022年7月,重慶正式啟動“滿天星”計劃,自動駕駛再迎利好;8月,重慶在全國率先發布自動駕駛全無人商業化試點政策;9月印發的《重慶市自動駕駛和車聯網創新應用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自動駕駛關鍵技術領域本地支撐能力超過80%。

  政策支持、産業升級、交通場景得天獨厚,諸多因素作用下,重慶自動駕駛的創新創業氛圍越來越濃,不僅促進了本地團隊與外地同行的交流碰撞,也加速了人才的聚集。

  比如今年7月加入公司擔任首席技術官的王黎萌。這位有着10年汽車主動安全軟體開發經驗的博士坦言,相比國外,國內城市尤其是重慶,自動駕駛擁有更好的“雲”服務基礎設施、更開放的政策環境以及更高的市場接受度,這些都是吸引他來到重慶的重要原因。

  創賽的轉機

  數千萬元投資加速産品上市

  打鐵還需自身硬。即使有了“金點子”和好環境,創業的諸多困難,還需要企業一步一個腳印去探索和克服。

  2016年至2020年間,哆來目科技完成了技術驗證、工程化、産品化,開發出一套模仿人眼視覺感知機制的高級輔助駕駛系統,並在重慶中心城區的8條公交線路上開始實測。

  投入實測,意味着勝利在望。但實測與完善對技術人員的需求激增,是最“燒錢”的階段。到2020年底,劉為公司投入了近千萬元,資金開始捉襟見肘。

  當時,哆來目科技10多人全都擠在100多平方米的老舊民房裏辦公。簡陋的條件成為招募人才的障礙,公司只能盡可能留住現有團隊,咬牙堅持。

  轉機,出現在2021年。第一屆兩江協同創新區·明月湖創新創業大賽開出總額達3億元的獎勵,吸引了包括哆來目科技在內的1000多支隊伍參與角逐。最終,哆來目科技吸引到兩江協同創新區與知名投資機構松禾資本聯合成立的明月湖科創基金數千萬元Pre-A輪投資。

  資金到位,哆來目科技把“家”搬到了兩江新區照母山下的現代化樓宇。優越的辦公條件,加上有競爭力的薪酬,公司用人需求得以滿足。公司完成了累計150萬公里的道路實測,無一例交通安全事故,碰撞預警準確率超過99%。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特斯拉針對自動駕駛視覺感知提出“佔用網絡(Occupancy Networks)”的方案,其原理與人眼的感知機制也頗為相似:不再一味追求對障礙物的識別,而是根據障礙物在視場中大小和位置的變化計算其與車輛的相對運動,判斷碰撞風險。

  這一方案,有專業人士認為是其轉變視覺感知技術路徑的開始。這樣看來,哆來目科技走在了前面。

  目前,哆來目科技正力爭在今年底前完成第一批訂單交付。未來公司將圍繞視覺感知技術的優勢繼續加強研發,在自動駕駛這條新賽道上跑得更快更遠。

  作者:本報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張永才、張紅梅、曾立、陳鈞、吳剛、黃光紅、白麟、王天翊、楊駿、夏元、申曉佳、廖雪梅、楊永芹、賀子桓

  執筆:王天翊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125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