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搭臺鋪路 重慶專業技術人才增加至218萬人

  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骨幹力量。近年來,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抓深化改革,重培養支援,扶創新創業,補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事業發展成效顯著。

  截至目前,全市專業技術人才從2017年的160萬人增加到218萬人,高級和中級職稱佔比達到50%,初步建成了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壯大高層次人才大軍

  發揮引領驅動作用

  專家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依靠力量。近年來,在市委人才辦的統籌下,我市構建上下銜接、梯次遞進的專家選拔培養制度體係,讓優秀專業技術人才脫穎而出,壯大高層次人才大軍。

  “我們向上對接人社部,做好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等國家級人才推薦選拔。”該負責人介紹,在市級層面,實施重慶英才計劃,選拔學術技術帶頭人,開展傑出英才獎評選表彰……

  這些項目的開展實施,讓重慶實現了科教文衛、工農業生産等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專業技術人才的全覆蓋,成長通道更加通暢。

  高光勇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一位正高級工程師,也是重慶山外山血液凈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如今,他已從一名普通的專業技術人才,成長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此外,我市還聚焦産業發展培育人才,面向基層需求選派人才,搭建重慶市專家工作室、重慶市專家服務基地等人才平臺,開展重慶市專家服務團等人才活動,為經濟發展、鄉村振興育人才、增智力、添動力。

  厚植青春創新力量

  深入實施博士後“倍增”計劃

  “我願意定居這座魅力十足的城市,成為其中的一分子。”重慶醫科大學博士後范思佳是一名從武漢來到重慶的“渝漂”。

  “博士畢業前後,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思考人生道路的下一站,最後決心定居重慶發展。”范思佳説,在重慶,她能明顯感受到對人才的尊重。

  厚植沃土,廣聚英才。近年來,我市實施博士後“倍增”計劃,出臺進一步加快博士後事業創新發展“黃金18條”政策,投入博士後專項經費,將博士後日常資助、出站留(來)渝資助由擇優資助調整為“全覆蓋”,建立“站前、站中、站後”全鏈條資助體係,培養周期從“在站期間”拓展到“在渝期間”,暢通了博士後在渝發展通道。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博士後科研平臺517個,其中博士後科研流動站83個、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87個、市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344個、博士後創新創業園4個。累計招收博士後6643人,在站3540人。

  凝聚留學歸國人才

  澎湃創新創業力量

  “重慶作為四大直轄市之一,有著‘求賢若渴,惜才如金’的社會氛圍,讓人才賓至如歸。”重慶郵電大學青年教師邵羽,是一名雲南籍的博士,曾在國外求學和工作,最後選擇在重慶安家落戶。

  “這是一座魅力四射,讓人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正如邵羽所言,重慶聚焦産業發展,不斷提升人才服務效能,為青年人才搭建發展平臺,栽下棲才“梧桐樹”。特別是在項目支援方面,支援青年海歸人才挑大梁、當主角,為青年人才提供經費資助,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近年來,我市實施“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創新支援計劃”,截至目前,已累計投入6000余萬元,資助我市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創新項目910個。

  加快人才自主培養

  全面加強繼續教育

  今年9月,重慶英才大會首屆卓越工程師大賽在渝啟動,這是全國首個面向工程師群體的大型賽事。

  “為深入貫徹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推動創新鏈、産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産業化,我們在今年的英才大會中增加了此項賽事。”該負責人説,通過舉辦賽事活動,希望解決一批難題、落地一批項目、引進一批人才,推動産學研深度融合和成果轉移轉化,建設一支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復雜問題的卓越工程師隊伍。

  據了解,近年來,我市聚焦數字技術工程師培養,深入實施數字技術工程師培育項目,研究制定支援數字技術工程師創新發展的10條配套措施,計劃每年培養培訓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等數字技術領域工程師3000人左右。

  同時,我市持續強化全市7個國家級繼續教育基地和22個市級繼續教育基地管理,會同行業主管部門,在14個重點産業領域、9個現代服務業領域,培養培訓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1萬余人。搭建重慶市專業技術人員公需科目學習平臺,開展培訓400余萬人次。

  持續放權松綁減負

  縱深推進職稱制度改革

  沒有發表過論文,重慶豬八戒網絡有限公司董事長朱明躍卻憑借突出的市場業績,通過特殊人才職稱認定“綠色通道”取得了正高級職稱;

  只有中專學歷的永川區何埂鎮衛生院醫生吳修樹,行醫36年,臨近退休時被破格評聘為基層全科副主任醫師,圓了他的“高級職稱夢”……

  橫向破除人才職業壁壘,縱向打破人才成長“天花板”,這場破枷鎖、解難題的自我革命,在重慶越燃越旺,不斷激起人才創新創業的“千層浪”——

  《重慶市深化職稱改革的意見》,首先就破除了“評人的不用人,用人的不參評”“想用的人評不上,評上的人用不上”等現象。目前,我市已向全部65所高校、8家“三甲”醫院、5家大型企業、3所科研院所下放了高級職稱評審權,向區縣和市級部門下放中級評委會組建核準權,穩步推行用人單位自主評審。

  與此同時,不斷健全特殊人才、博士後、留學回國人員職稱評定“綠色通道”,對確有真才實學的可以直接評定高級職稱,累計評定3525人。建立高技能人才與專技人才職業發展通道,建立技能人才“以賽代評”職稱認定通道。

  為讓量才的“尺子”更科學,我市還制定了向科技創新人才、企業人才、基層人才“三個傾斜”政策。比如,調整職稱外語、電腦考試政策,進一步打破戶籍、地域、身份、檔案、人事關係等制約。

  隨著職稱制度中的“堅冰”不斷融化,“不拘一格評人才”的良好氛圍在重慶逐步形成。

  “黨的二十大對新時代人才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引了前進方向。”該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繼續為專業技術人才搭臺鋪路,抓好專家選拔培養和青年人才引育,深入實施博士後“倍增計劃”和“博匯巴渝·智創未來”專項行動,確保年招收博士後保持在1000名以上並穩步增長。同時,做好卓越工程師招聘、選拔、培養、使用、激勵和服務,大力吸引優秀留學人才積極投身重慶經濟社會發展。此外,我市將持續推出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績效工資政策激勵創新舉措,深化人才評價改革;實施基層教師、農技人員職稱“雙定”制度改革,為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貢獻人社力量。

編輯: 韓夢霖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9109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