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二十四日,江跳線享堂站附近,一座智慧新城正拔地而起。記者 羅斌 攝\視覺重慶
藍白相間的列車從江津區濱江新城聖泉寺站出發,穿過林立的寫字樓、青翠的蔬果園、繁忙的工業區、歡騰的校園、寧靜的民居、繁華的商圈……
8月6日,市域(郊)鐵路江跳線將正式通車。
作為重慶首條通車的市域(郊)鐵路,江跳線加快了構建主城都市區“1小時通勤圈”步伐,讓途經的江津、九龍坡、大渡口相應片區交通更加便捷、人氣更加興旺。圍繞江跳線,江津、九龍坡、大渡口奏響加快發展“進行曲”,進一步優化線路周邊的經濟、社會布局,在沿線形成産業集聚區,促進經濟發展和新城建設,讓這條市域(郊)鐵路真正成為産業路、幸福路。
企業之變
省下百萬交通成本 投入智能産品研發
從聖泉寺站出發,江跳線列車一路向北,在享堂站拐向東,抵達江津區境內最後一站雙福站。距雙福站不足百米處,是重慶潤通科技有限公司的大門。
這段時間,該公司擬招聘幾十名技術工。公司營運總監左運林説,與以往相比,這一次招聘讓他感覺更輕鬆、自信。
以前,來潤通科技報名求職的人很多,但一聽説工作地點在雙福,參加復試的人立馬少了一半;到廠區參加復試後,願意留下的又少了一半。“他們都是被交通不便給嚇退的。”左運林無奈地説。
員工通勤時間長、出行費用高,是潤通科技以及雙福片區製造業企業普遍頭痛的問題。
為盡可能方便員工出行,尤其是留住技術型員工,潤通科技常年備有13輛49座的交通車,同時在廠區周邊租房作宿舍——這兩項每年所需成本就有兩三百萬元。
“我們測算過,江跳線通車後,每年能讓公司節省成本超過100萬元。我們準備把這筆錢投入到智能産品研發中。”左運林高興地説。
不光是出行便利了,江跳線沿線還成為城市經濟的活力區、科技創新的集聚地。
在江跳線享堂站,隔着波光粼粼的團結湖,是江津區團結湖大數據智能産業園以及即將投用的中科(重慶)智慧産研城。
團結湖區域以前是江津長江以北發展的“死角”。江跳線的通車,讓團結湖區位優勢凸現。以創新中心和大數據智能産業園為依託,江津將進一步搶抓重慶主城同城化發展先行區機遇,加大智能裝備産業、汽車産業發展,加速電子産業積極承接中心城區的産業轉移,積極培育壯大大數據智能化産業。同時,江跳線經過的雙福工業園着重發展先進製造業等産業,助推該區加快構建具有區域競爭力和帶動力的現代化産業體系。
中梁山以西曾是九龍坡區傳統的農業發展區域。結合江跳線對該片區的帶動作用,九龍坡準備在這片區域發展“西部氫谷”,建設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氫能産業集聚區和特色産業集群。
據了解,江跳線經過的九龍坡陶家片區,規劃了以氫能源為主打産業的核心發展區,未來將建成氫能科技産業園,成為九龍坡氫能産業創新核心承載區。
石林寺站位於大渡口建橋工業園區C區。隨着江跳線的通車,這一區域的交通將更加便利,有利於其重點發展大數據智能化、生態環保、大健康生物醫藥等産業,突出産城融合功能,建成高科技、多功能、複合式産業園區。
商業之變
補齊服務産業短板 增強商圈輻射能級
從雙福站向東,江跳線進入九龍坡區陶家鎮。放眼望去,沿線是綠色的農田、蜿蜒的溪河、茂密的竹林。
7月24日,天氣晴好。距江跳線不遠處的九龍橋畔,不少來自主城和江津的市民在清棲谷蔬果園內摘葡萄。
“我們堅持不打農藥,每一顆葡萄都是‘安心甜’。”清棲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厚平,正在網絡直播中大聲介紹蔬果園的情況,並帶觀眾“走進”清棲谷漢韻民宿基地參觀。早在一年前,她便提前布局,通過直播平台宣傳企業,以迎接江跳線通車後帶來的大量客流;蔬果園邊上還建起民宿,游客在清棲谷就能實現“吃住游購”一條龍。
“有不少看直播的觀眾,平時就喜歡開車到陶家趕場,購買新鮮的農産品。”李厚平説,自從江跳線即將通車的消息傳出後,游客接待量增長1倍以上,“江跳線通車,陶家要發展成為一個新商圈,我們也能搭上發展的順風車。”
“江跳線給陶家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陶家鎮有關負責人介紹,一方面,陶家將全力推進城市綜合服務中心、新型商圈、高新區拓展園的建設,伴隨轄區電商、微商、網購、大型商業體等業態的成型,將形成多元化的商業布局;另一方面,加大鄉村振興推進力度,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大力發展“文旅+科技”“文旅+農業”等為主導的都市新型農村,補齊中梁山以西地區服務業的短板。
江津與大渡口也積極在江跳線沿線布局第三産業。
在江津區,吾悅廣場、萬達廣場兩個大型商業體分別毗鄰江跳線雙福站、聖泉寺站,目前兩個商業體正在進行內外裝飾,擬於今年9月開業。屆時,兩個商業體將以沉浸式、智能化、文旅商融合等為特色,通過與江跳線帶來的巨大人流有效鏈結,在集聚本地消費的同時,增強江津商圈對外輻射能級。
在大渡口區幸福華庭公租房小區,江跳線與軌道交通5號線接駁處,一年前這裡的商鋪入駐率還不到50%。隨着這裡即將成為重要的軌道交通節點,軌道站附近的商鋪目前已基本被租完。
小鎮之變
人多了場鎮繁榮了 城市品質也提升了
最近這半年,大渡口區跳磴鎮藍沁苑社區相館老闆黃詩倫,把工作重心從拍證件照轉為學習拍攝人像特寫、人物風景照。“以前來跳磴的生面孔,一年也見不到幾個;現在江跳線馬上通車了,跳磴也要變成生態小鎮,到時候游客肯定多,給他們拍照的業務也會多起來。”黃詩倫笑瞇瞇地説。
跳磴鎮位於大渡口區西南部,毗鄰釣魚嘴半島。由於交通不便,跳磴發展緩慢,場鎮仍大致保留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風貌,不少區域道路狹窄,公共休閒場地也不多。
隨着江跳線的通車,跳磴鎮也迎來發展契機:依託山水相依的立體景觀,建設具有“鄉愁體驗、人文記憶、親水互動”特色的生態小鎮。同時,借助實施生態小鎮項目提升城市品質,增加對人口的集聚能力。
黃詩倫以前拍登記照,客戶主要是周邊居民,蹲店的時間比較多。現在,49歲的他經常拎着相機在外轉悠。透過他的鏡頭,可以發現跳磴的巨大變化:原來跳磴河畔的荒草坡變成了與河並行的彩色健身步道,高架橋下的空地正在變成停車場……
“老街要變生態小鎮,我也要與時俱進,學點新東西、拍點新面貌。”黃詩倫説。
根據規劃,跳磴將由一個常住人口只有3.8萬人的小鎮,發展為能容納十余萬人居住的城市。“我們明顯感受到外來人口越來越多。”跳磴鎮幸福社區書記兼社區主任譚敏曾作過調查,隨着江跳線即將建成,去年以來在社區租賃房屋的人員中,有四成來自大渡口區外。
在江津區,江跳線穿過的濱江新城,已建起科技館、博物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7個大型公共文化設施,建成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全教育體系;雙福工業園區則按滿足50萬人居住需求的標準,建起10余所優質中小學校,並在雙福規劃建設區婦幼保健院新院區;堅持公園城市理念,在聖泉寺站、享堂站、雙福站等周邊區域新建滸溪公園、團結湖濕地公園、稻田公園等10余塊綠地,完成公共綠化面積121萬平方米,讓居民推窗見綠,打造山水人文宜居地。
借助江跳線通車契機,九龍坡區陶家鎮將成為高新區科學城重要的生活居住配套板塊,容納的人口也將在現有4萬人基礎上大幅增加。該鎮將利用豐富的漢韻文化資源,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發展,提升城市品質,使風情小鎮風貌和現代城市文明更加和諧統一,實現産城融合。
江津
雙福街道餐飲店老闆張源:
做好酸菜魚 讓游客吃滿意
張源在江津區雙福街道開了近十年餐館,最拿手的是家常菜。作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廚師,他最近不斷&&購買品質更好的食材,閒時也待在廚房裏不斷試驗新菜品,想讓自己的廚藝實現“精進”。
“雙福是酸菜魚的發源地。大家坐江跳線來耍,吃酸菜魚是必然的,我要讓大家吃得滿意。”張源笑着説,他準備把打烊時間再延長2小時,發展夜食,方便“夜貓子”坐江跳線來江津品嘗地道美食。
九龍坡
陶家鎮白果村村民肖元:
讓游客來家裏體驗傳統農事
今年67歲的肖元,經常念叨着江跳線的進展,盼望著早日通車。
白果村是九龍坡區陶家鎮有名的農業村,以前主要靠白彭路與外界相連。隨着鎮裏發展定位的轉型,白果村開始發展休閒旅游。
“以前靠種水稻、玉米的村民,現在靠村裏的景色吃飯,收入比種地還要高。”肖元説,江跳線通車後,游客肯定會更多。現在村裏有好幾戶人準備發展農家樂,自己也躍躍欲試,準備讓游客來家裏體驗傳統農事,把自己引以為榮的農業手藝教給游客。
大渡口
重慶南海地球村生態農業公司負責人楊尚奎:
提前做好準備 迎接客流高峰
聽説江跳線即將通車,大渡口區跳磴鎮重慶南海地球村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楊尚奎,為迎接游客到來做足了準備。
“江跳線通車後,來的游客絕對會大幅增加。”楊尚奎認為,江跳線通車對企業來説是大大的利好。現在,他已拍攝短視頻投放到相關平台,向主城和江津的游客進行定向宣傳,“以前來我們這裡的游客大多數是自駕。江跳線開通後,搭軌道交通來的游客、尤其是學生可能更多。我準備租車往返於石林寺站和公司之間接送游客。”(記者 羅蕓)
他山之石>>>
市郊鐵路成為城市發展新動能
隨着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軌道交通市郊鐵路線已成為大城市實現産業結構調整、引導衛星城發展的重要手段,也被視為繼市區軌道後,城市交通的又一發展方向。
目前,法國巴黎、日本東京、美國紐約等大城市均發展起相對完善的市郊鐵路交通網絡,為推動城市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巴黎:
市郊鐵路推動衛星鎮興起
20世紀70年代,巴黎在距市區25公里至30公里的地方開始建設5座衛星城鎮,規劃每個衛星城鎮居住15萬至20萬人。為此,巴黎在地鐵網狀結構的基礎上,修建了放射狀結構的市郊鐵路和貫穿市中心的市域快速線,從而形成城市快速軌道網,推動了衛星城鎮的興起。
東京:
市郊鐵路使市域面積擴大
1946年,東京提出由5條線路組成的軌道交通網絡方案。根據該方案,這5條線路不斷向郊區伸展,與郊區鐵路相互連通。沿着這些線路,在新宿、涉谷、池袋等處形成了新的商業集聚區,使東京市域面積擴大為原來的6倍左右。
紐約:
市郊鐵路紓解“城市病”
紐約在快速形成特大城市的過程中,面臨着交通擁堵、環境變差、人口過於密集等“城市病”。為此,紐約以市郊鐵路為支撐形成通勤鐵路網絡,推動城市向郊區化發展,在紐約周邊郊區建成集居住、購物等功能於一體的新城鎮。(記者 羅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