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下午2點,梁平區碧山鎮龍橋村,室外溫度高達38℃,熱得人汗水直流。
在村東頭的300畝水稻實驗基地,村黨支部書記蔣麗英為新學員屈文勝講解完無人機操作要領後,從包裏掏出一個泛黃的筆記本,在上面寫下一行文字:8月5日—8日,邀請市內的農機專家為學員“充電”,提升學員農機操作水平。
記賬,是蔣麗英的一個習慣,“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她邊説邊攤開賬本,上面的字跡工整,幾乎沒啥塗改,小到每天工人的開支,大到幾十萬元的農機購置,一筆筆種糧收支記得清清楚楚。
小小的一本賬,體現着國家對糧食安全問題的日益重視。
“國家支持種糧的政策好。”蔣麗英翻開賬本的第8頁遞給記者,上面寫着:水稻,畝産1000斤左右,穀子價格穩定,每畝每年有種糧大戶補貼200多元。
順着賬單往下看,右下角記錄了一筆紅色字體標注的開支:2016年6月3日,購買拖拉機、收割機、插秧機等農機,支出25萬元。
“這是種糧以來的第一筆大開銷。”當時蔣麗英心裏就有譜,種地必須要靠現代化的農機,駕着這些新“幫手”,蔣麗英的一畝地能節約種植成本200余元、增産200余公斤水稻。而在代耕代種上,蔣麗英對每畝地收取10元錢的服務費,大家覺得效果不錯,找她購買服務的村民越來越多。
訂單增加後,一個新問題隨之而來——平壩插秧時間15天左右,一台四行插秧機每天能插10余畝秧苗,六行插秧機能插20多畝,按萬畝稻田計算,10&插秧機需要工作25天,不僅耽誤農時,黏土還容易陷機器。
該怎麼解決?
“再投錢買更先進的設備唄。”蔣麗英翻到第19頁,賬本是這樣記錄的:2018年4月15日,花了60多萬元購買4&無人機及4&拖拉機等,開展飛防服務。旁邊又用紅色圓珠筆寫下了20萬(補)幾個字。
“這是國家對農機購置的補貼。”蔣麗英解釋,近年來農機購置的範圍不斷擴大,比例不斷提高,算上補貼自己實際只掏了40多萬元。
賬本裏不但有收支,也有效率的對比:“無人機作業,效率是插秧機的20倍,是傳統人工栽秧的300倍。”她看著自己寫下的文字説,這是買來“大鐵牛”後的真實感受。有了這些裝備的加持,蔣麗英2019年開展了水稻直播種植示範,對播種、植保、鋤草等整個管理環節作全程記錄。由於機械化水平高,管理精細,合作社開展的社會化服務還被納入農業農村部發布的首批20個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案例,成為重慶唯一入選案例。
蔣麗英的名氣越來越大,找她合作的人越來越多。2021年4月26日,蔣麗英的賬本多了一筆不一樣的支出:投資近百萬元和梁平職教中心聯合培養現代化農機手。學校出設備,她的水稻基地成為學生的實訓基地。
一年過去,已有170名學生拿到農機操作資格證,吸納50多名機手成為合作社的固定機手,每年在全國開展水稻社會化服務面積達30萬畝。由於種糧貢獻突出,去年,蔣麗英當選為龍橋村支部書記,今年7月又被評為第二屆重慶鄉村振興十大年度人物。
採訪結束時,蔣麗英在本子上又寫下了一筆新賬單:計劃再花一筆錢,開展機手培訓和比武,帶領他們到南非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社會化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