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解決3個問題讓好米賣好價 南川大力發展優質稻調查

南川大石壩村水稻基地,村民正在鋤草。記者 趙偉平 攝/視覺重慶

  在近日召開的南方省份糧食生産座談電視電話會上,重慶南川區綠色優質稻米私人訂制模式得到肯定。

  作為國家級糧食産能縣、國家級優質稻標準化示范區,南川如何種好水稻,實現優質優價?連日來,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調查。

  如何種好稻

  推廣穩糖米、水稻直播等新品種、新技術

  “大家腳下的這片稻田種的就是穩糖米,它是由市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長李賢勇團隊經過10年時間研發的。與普通大米不同,穩糖米是專供糖尿病人食用的……”

  7月13日下午3點,南川區鳴玉鎮明月村,層層疊疊的稻田隨山勢起伏。一眼望去,齊膝高的秧苗一片嫩綠,生機勃勃。鎮黨委書記毛霞作為講解員,為來自西南大學、重慶師范大學的40多名學生,現場講解穩糖米的相關知識。

  為啥明月村要種這款水稻新品種?

  明月村黨支部書記陳維英説,今年初,村裏的水田通過高標準農田整治,小田成了大田,變成了渠相通、溝相連的良田。“耕地變成了良田,良田要提升效益,就得種好米。”陳維英説。

  去年,明月村種了少量穩糖米,稻谷賣到2.5元一斤,還供不應求。今年大家種穩糖米的積極性提高了,不少村民都搶著種,目前全村共有100戶農民新擴種了290畝。

  陳維英説,穩糖米種植採用了直播技術,不用像種傳統水稻那樣育秧、插秧,這也是穩糖米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明月村三社村民張治華對水稻直播技術讚不絕口:“不用彎著腰桿插秧,省時、省錢、省力,稻種存活率也更高,今年我承包了13畝田種穩糖米。”

  不僅如此,稻種、農資全由種業公司提供,還負責保底收購,政府也為大家購買了水稻保險。陳維英笑著説,現在,村民對新品種、新技術的認識提高了,大家都爭著種穩糖米。

  “要種好稻米,品種是關鍵。”南川區委農業農村工委副書記胡彬説,品種上,該區每年推薦適宜當地種植的優質、高産、多抗、商品性好的優質稻品種,比如渝香優8133、神9優28等;技術上,發布了《南川優質稻標準化生産技術規程》,實現良田良制、良種良法的融合。

  如今,水稻種植已被列為南川區“3+2”特色優勢主導産業重點打造,今年南川水稻種植面積達38萬畝,其中優質稻基地32萬余畝,綠色精品稻5萬畝。

  如何賣好價

  秧苗還沒插,訂單已到手

  “各位農場主上午好,本周進行田間鋤草,大家可以點開視頻,查看自家水稻的生長情況……”7月14日上午8點,南川區福壽鎮大石壩村,康茂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汪文奇站在山上,用手機對準山腳的稻田,錄制了一段30秒的短視頻,並發到“福壽康茂·稻田認養”微信群。

  視頻中,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生機盎然,長勢良好。汪文奇一邊查看視頻一邊告訴記者:“這些稻田早已‘名花有主’了,這些牌子上標注的名字就是認養人,我們只是幫著客戶種植、打理,收獲歸他們所有。”

  汪文奇曾是福壽鎮大石壩村支部書記,以前農民種出來的好米賣不出好價錢,有時甚至滯銷,讓他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大米品質好,但市場卻不買賬?

  一次外出考察學習,汪文奇看到別人的果園採取果樹認養的方式進行預售,客戶可全程追溯認養果樹的管護資訊,市場反應很好。他深受啟發:“我們可以搞水稻預訂銷售,通過向客戶展示水稻綠色、生態的種植過程,讓他們相信我們稻米的品質。”

  2017年,他拿出合作社的150畝水稻試水認養:客戶在栽插前繳納訂金,收成全部歸客戶所有,合作社則定期為客戶發送水稻種植過程的照片、視頻,讓客戶體驗現實版“開心農場”。

  如今,通過6年摸索,合作社的綠色優質稻米私人訂制模式受到越來越多客戶的認可。今年合作社有203畝水稻被認養,秧苗還沒插就有了42萬余元收入。

  如今,稻田認養模式已在南川區福壽鎮大石壩村、石溪鎮鹽井村等10多個村,推廣近2萬畝,帶動農民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同時,南川米通過“三品一標”認證,成為“中國十大好吃米飯”,遠銷廣東、四川等10多個省市。

  如何增加效益

  稻田養魚實現“一田雙收”

  30斤、50斤、100斤……

  7月1日開始,南川區河圖鎮中圖村黨支部書記唐科忠每天都要接30多個訂購電話。為此,每天早上六七點他就要下田“摸魚”。看著訂單接連不斷,唐科忠樂此不疲。

  別看老唐的魚賣得好,其實他的老本行是種水稻。為啥一個種水稻的老農還要“兼職”養魚?這與土地效益不夠高有關。

  中圖村平均海拔700米,適宜種水稻。但後來,村裏種水稻的村民越來越少,漸漸地有部分稻田開始閒置。“大家不願種糧根本原因在于賺不到什麼錢。”村民黃文全為記者算了筆賬:他家原本種有8畝水稻,一畝水稻按1000斤計算,有1300元收入,但扣除農資化肥、用工等成本後,僅有300元純收入。種水稻的收入跟外出務工比,差太多。“種水稻不劃算,我寧願買米吃。”黃文全説。

  “要想號召大家重新種糧,就必須把效益提高。”去年,唐科忠在學習參觀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後,被這種模式吸引。“一畝稻田能養200斤魚,按15元一斤算,光養魚就有3000元。”唐科忠覺得效益不錯,決定在村裏探索稻漁綜合種養模式。村支兩委討論後決定,由村上統一成立股份經濟聯合社,流轉180畝土地搞示范。今年3月,村上請來施工隊在稻田四周開挖了一排水溝,又從區水産站購買了萬余尾魚苗投放養殖。

  走進中圖村的稻漁綜合種養基地,綠意盎然的秧苗整齊排列,魚兒在稻田裏歡快地來回穿梭。“效果非常好!”唐科忠解釋説,魚兒的糞便可作為有機肥,秧苗就不需要增施農藥化肥。同時,魚兒吃稻田裏的浮遊生物,也不再需要喂飼料。這樣形成了一個良性迴圈的生態係統,不僅多了一份賣魚的收入,還讓稻米賣得起價。

  截至目前,南川區推廣稻漁綜合種養面積近5萬畝,帶動46家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26戶種植大戶從事水稻生産,實現稻田畝均增收3000余元。

  本報記者 趙偉平

編輯: 劉文靜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863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