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塑造新舊共生的空間營造模式

  主持人:好的,歡迎楊主任。2019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0.6%,已經步入城鎮化較快發展的中後期,城市發展進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時期,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並重,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請問楊主任怎樣認識城市發展中新與舊的辯證關係?

  楊治洪:世界上沒有永恒的新,也沒有永恒的舊,新和舊的界限是相對的,不是凝固不變的,所謂新和舊,不是指固定的某個或某些事物,而是指事物之間的一種關係,即同一發展序列中諸事物之間彼此交替的關係。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這二者的關聯同樣不能對立的看待,需結合城市客觀發展的規律辯證地去認知。

  譬如共生的概念,他指的不是城市空間中新與舊之間簡單的一唱一和關係,在如何確定城市更新中新舊的存在比例,要從文化重塑、文脈延伸、空間重構、功能轉換、氛圍營造、語言傳承等角度出發,合理判斷未來城市發展中新舊共生關聯率,在新舊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

  其中,對待老的空間就是通過改造以期舊有空間適應新空間,讓“新舊”之間得以延續、傳承。但更新改造不能以脫離“舊”為目的,以創“新”為目標,將新舊概念相互割裂開來。而是應遵循“舊”物生“新”的原則,從空間形態置換,人文情感的營造,歷史文脈的延續,場所精神的再生出發,從而塑造出新舊共生的空間營造模式。

  我市堅持科學把握城市更新中的“留改拆增”,“留”是留下具有保護價值的建築、留下老城的格局和肌理、延續城市的歷史文脈和特色風貌,“留記憶、傳基因”,如渝中區立足“母城”獨特的人文本底、山水本色,精品打造湖廣會館等3個歷史文化街區、十八梯等9個傳統風貌區、魯祖廟等11個山城老街區,精心實施149處文物、42處歷史建築保護修繕,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改”是通過改造解決城市功能衰退問題,聚焦城市低效空間和老舊功能片區,加大力度推進閒置土地和閒置建築的再開發利用,重新煥發活力。如沙坪壩區利用鴿牌電纜廠舊址,通過對既有建築更新改造,留存工業記憶的同時,植入設計創意、辦公休閒、文化藝術等新業態,現在作為重大設計總院的辦公場地,實現功能轉型升級。

  “拆”是通過拆除違法建築和經專業機構鑒定為危房且無修繕保留價值的建築,騰挪空間,進一步優化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生産力和公共資源布局,完善現代城市功能。

  “增”是以解決嚴重影響居民安全和居住功能的問題為重點,補齊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構建社區居民十五分鐘生活圈,如北碚區南京路片區,綜合實施建築空間立面提升、地下管網整治、優化路網交通、配建社區公園、增設慢行系統、修建停車庫等系列舉措,實現“老小區換新顏 老街坊笑開顏”。

編輯: 彭祎琦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70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