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是全新的時代命題,解題關鍵當數守正創新。
大山大江,將重慶天然地“劃分”成一區兩群,是要望山止步,還是要登高望遠?重慶選擇了後者,逢山開路,鋪就産業路、融合發展路;遇水架橋,架起區域協同發展之橋和守正創新之橋。
腳踏實地,守正創新,重慶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市鄉村振興局確立了新的奮鬥目標:一手抓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一手抓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打造鄉村振興“升級版”。不斷優化升級鄉村治理體系,通過改廁、垃圾分類等舉措,大力整治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拓展農村文化載體,大力提升鄉風文明建設,讓廣大農戶從精神上和物質上,都感受到守正創新帶來的鄉村治理紅利。
巫溪農民農忙幹勁十足。巫溪菱角鎮供圖
組織創新
組團高位幫扶實行一縣一策
問計鄉村振興,頂層設計是首要前提,組織保障是必備要素。
為了形成合力,重慶市組織了由“市領導+市級幫扶集團+協同區縣+駐鄉工作隊+産業指導組”幫扶矩陣,聚焦4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17個市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鄉鎮、原18個市級深度貧困鄉鎮等開展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市四大班子主要領導帶頭,20多位市領導挂帥,整合17個市級幫扶集團,選派17個駐鄉工作隊和18個産業指導組,建立主城都市區同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一區兩群”區縣對口協同發展機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對於城口、巫溪、酉陽、彭水等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重慶則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及2位分管負責同志分別&&、對接,在落實國家對重點幫扶縣政策的基礎上,結合縣情實行“一縣一策”,“一對一”制定專項政策。
2021年對重點幫扶縣安排補助資金20.9億元,佔全市到區縣資金總量的39.1%。每年每個縣落實600畝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對鄉村振興等用地需求“應保盡保”。
為了確保政策落實落地,經反復徵求意見,為重點幫扶縣敲定了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屏障建設、産業轉型升級、城鄉融合、公共服務、資源要素保障等6個方面168個項目,並按照長中短結合的原則,明確建設年限、建設內容、責任單位和支持單位,由市發改委會同市鄉村振興局定期調度,市政府督查室定期督查。
市領導挂帥、跨部門組合、區縣結對子的幫扶體系,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起到了結構性的支撐作用。
城口美麗鄉村建設效果明顯。城口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機制創新
省域協作區縣協同走深走實
鄉村振興的五個振興,需要更新、更強的機制來推動。
魯渝協作,曾是東西部合作的範本,到了鄉村振興新發展階段,兩省市有了新的協同發展思路。
首先是創設“基金+産業+人才”魯渝協作新機制。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重慶市鄉村振興局了解到,兩地創新設立了魯渝協作企業合作投資基金。
截至目前,已累計投放項目10個,共計7210萬元,有力地支持了協作區縣農業、紡織業、醫藥業、製造業等業態發展。
在特色産業園共建方面,魯渝兩地鼓勵山東龍頭企業、骨幹企業到受援區縣建設配套産業基地、原材料供應基地,探索在重慶設立“飛地”園區等。截至目前,共建煙&(巫山)産業園、開州魯渝先進製造業産業園、黔江—日照飛地經濟産業園等産業合作園區22個,引導18家山東企業入駐,實際到位投資1.67億元。
此外,通過創新幹部人才交流方式,通過“挂過去”招商引資、“圍着轉”跟步學習、“定向育”幫助就業、“請進來”示範帶動等方式,全方位探索人才交流新模式。
在機制創新方面,重慶還建立了抓兩頭、帶中間“分類”統籌機制,依據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産業基礎、發展水平等實際,將全市涉農區縣分為“三類”。一是先行示範類,共8個區縣,加快提升其農業現代化水平;二是重點幫扶類,重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包括12個區縣;三是積極推進類,重在協同推進“五個振興”,包括18個區縣,主要目標是力爭到2025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此外,重慶還建立了市、區縣、鄉村“分級”聯動機制,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工作要求,逐級明確責任和任務,分級培育鄉村振興示範,形成比學趕超的競爭態勢。
在此基礎上,還建立了政府、市場、社會 “分項”推進機制,分門別類制定政策舉措。
着力機制創新,推進跨地域、跨領域的協作,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有源之水。
榮昌“石匠文化”主題彩繪。通訊員 張丹 供圖
治理創新
抽點精兵打造鄉村振興樣板
好鋼用在刀刃上,鄉村振興一開始,重慶就從全市抽調7000多名精兵強將,打造駐鄉駐村幫扶“加強版”。
這些業務精、視野寬的駐點幹部,從各自擅長領域入手,對鄉村治理展開大刀闊斧的革新,“民情茶室”“新風小院”“和順茶館”“讓一讓人民調解室”“易法院”等功能&&在全市鄉村不斷涌現,在破解農戶矛盾、促進鄰里和諧、營造文明新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解放了思想,就減輕了阻力,大家才會齊心協力謀發展。
榮昌區在解決了“兩不愁三保障”的問題後,馬不停蹄打造鄉村治理升級版,全面賦能鄉村振興。
該區形成了“人才+資源+N”的協同發展新模式,一方面直接導入鄉村復興論壇等鄉建行業資源&&,另一方面巧用資源庫,針對性引入數十支鄉建團隊、數百位鄉建行業專家學者,全面獻智鄉村振興。在這一模式引領下,河包鎮、安富街道通安村、清江鎮河中村和觀勝鎮銀河村成為了當地鄉村振興的示範典型。如河包鎮引進企業家人才,撬動企業投資7600萬元推動粉條産業品牌建設;通安村以非遺為切入口,打造非遺藝術基地;銀河村則通過“陪伴式鄉村運營共建計劃”,補齊村級黨組織人力、智力短板,推動鄉村人才振興。
憑藉《“人才+資源+N”模式 為鄉村振興“把脈問診”》的治理謀略,榮昌區斬獲了“2021鄉村振興示範案例”,全國僅80個案例入選。
為了在鄉村治理層面實現新突破,重慶建立了市政府分管領導任召集人的鄉村治理聯席會議制度,提出18項措施,推廣運用“清單制”“積分制”等,加強和改進各地鄉村治理。
重慶雖地域廣闊,治理難度大,但7000多名能力強、幹勁足的駐點幹部,就像一個個“網格員”,服務於一方;巴渝大地,因為他們的無縫覆蓋,形成了一個鄉村振興的龐大“網絡”。
鄉村振興,重在治理,理清了思路、理順了脈絡,船到橋頭自然直。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羊華 冉長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