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丨革命老區昔日冷僻小鎮 如何變成熱門打卡地?
2022年05月23日 10:16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重慶5月23日電(李元元 韓夢霖 耿駿宇)從地圖上看,重慶市革命老區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下轄的冷水鎮地處重慶“東大門”,與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接壤。冷水境內重巒疊嶂,平均海拔1500米,年平均氣溫10℃,夏季最高氣溫一般不超過30℃,是典型的高寒偏遠山鄉。

  歷史上,冷水鎮曾留下紅軍戰鬥的足跡。1933年11月至1934年1月,賀龍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簡稱紅三軍)兩次進入石柱休整和擴軍。1933年11月7日,紅三軍進入石柱境內的冷水、栗子壩(今屬沙子鎮)活動,發動群眾團結起來打富濟貧和開展擴軍活動。

  然而,擁有寶貴歷史財富的冷水鎮,在經濟發展上卻像這裏的氣候一度遇“冷”。在高速公路沒有通車前,冷水一直處于非常偏僻的尷尬位置。長期以來,在很多石柱人眼中,冷水也一直是個不長糧、天氣冷的邊遠小鎮,僅一山之隔的石柱縣黃水鎮避暑經濟早成規模,冷水依然鮮為人知。

  如今,這個不起眼的冷僻山鄉,正悄然發生著變化。近年來,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推動下,冷水依托自身資源稟賦,立足特色康養小鎮建設,發掘比較優勢,把“冷”資源做成“熱”産業,在綠色發展引領下,冷水正成為石柱當地旅遊人氣足、特色産業多的一個熱門小鎮。

從空中航拍重慶高速冷水服務區生態旅遊自駕營地。新華網 耿駿宇 攝

  立足生態優勢 廢棄渣場變人氣露營地

  今年“五一”假期,露營成為不少人的出遊新選擇。位于冷水鎮境內的重慶高速冷水服務區生態旅遊自駕營地,盡管距離中心城區有超過200公里的距離,卻依然客源火爆。

  走進自駕營地,一棟棟木製小屋掩映在森林之中,數十只黑天鵝在池塘中嬉戲。營地銷售經理羅成林介紹,營地內的房源在“五一”放假前一周就已經訂滿,假日期間每天自駕前來營地內搭帳篷露營的遊客也絡繹不絕。

  該自駕營地位于滬渝高速冷水服務區旁邊,每年數十萬遊客經由冷水服務區去往石柱境內的各個景點。2017年,重慶市高速集團聯手當地政府,將位于該處的211畝棄渣場打造成開放式的休閒度假自駕營地,營地建成後,來這裏的遊客呈逐年上升趨勢。

  羅成林表示,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營地周邊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冷水鎮森林覆蓋率達到85%,營地周邊森林環繞,負氧離子濃度達到國家一級標準。早上看山麓上巨型風車旋轉,白天在森林書屋內閱讀,晚上聽林間蟲鳥私語,很適合避暑納涼。”

  自駕營地不僅獲評重慶首批市級森林康養基地,還入選了重慶市首屆生態保護修復十大案例,成為冷水鎮打造優質生態産品、發展森林康養旅遊的一個縮影。

  如今,在眾多康養旅遊項目的帶動下,冷水鎮越來越受到四方遊客的青睞。除了自駕營地,位于該鎮的“雲中花都”景區是當地立足生態優勢打造的另一個鄉村旅遊項目。每年夏天,經由冷水前往黃水國家森林公園避暑的遊客較多,石柱縣通過招商投資打造了這個集生態、觀賞、休閒、度假于一體的現代農業觀光園,將避暑過路的旅客轉化為賞花的遊客。據介紹,夏季避暑高峰期到“雲中花都”遊玩賞花的遊客每天超過4000人次。

1月27日,滑雪愛好者在重慶石柱冷水國際滑雪場體驗滑雪。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孵熱“冷”産業 旅遊淡季變旺季

  天寒地凍的冬天,對重慶很多鄉鎮來説,意味著進入了旅遊淡季。但對于冷水這樣的高海拔地區來説,卻意味著發展冰雪旅遊的良機。

  “冷水在冬季積雪時間長達三個月,平均積雪厚度30釐米,這樣的冰雪條件對以‘火爐’著稱的重慶來説,是相當稀缺的冬季旅遊資源”。冷水鎮黨委書記向建波説。

  2018年底,當地政府引進企業投資建設的冷水國際滑雪場正式開放,冰雪運動場面積達10萬余平方米。

  滑雪場投用後,連續舉辦了全國大眾越野滑雪挑戰賽和全國大眾單板滑雪挑戰賽。賽事的舉辦,讓冷水的冰雪運動打出了“名聲”,在冬奧氛圍的帶動下,冷水國際滑雪場年初也成為重慶開展冰雪運動的熱門打卡地。據統計,春節假期七天,每天到冷水的遊客達到2萬人次,滑雪場共接待遊客5萬余人,實現收入200余萬元,冰雪這一“冷資源”發揮出“熱效力”。

  “冰雪熱”也帶活了當地的農家樂。冷水鎮八龍村鳳凰組村民唐洪軒表示,下雪後,自己開的農家樂每天要為幾十名遊客提供餐飲服務,一天下來也有近千元的收入。

  2021年,冷水鎮旅遊接待人數達到40萬人次。當前,冷水鎮正全力推進國際康養旅遊度假區建設,繼續把“雪”這篇文章做好。“今後,遊客冬季到冷水,可以一邊泡溫泉,一邊看雪景,更好地在冬季進行康養。”向建波介紹。

在冷水鎮,當地居民正在莼田裏採摘莼菜。新華網 朱清 攝

  特色産業“多點開花” 高寒小鎮變振興熱土

  除了旅遊熱度持續攀升,近年來,冷水鎮大力發展的特色産業“多點開花”,讓“冷水人”過上了“熱日子”。

  “在冷水,現在既有‘國’字號産業莼菜,又有‘老’字號産業黃連,還有‘綠’字號産業高山反季節蔬菜。群眾增收致富路子多,直接從産業中獲得的收益高。”向建波介紹。

  初夏五月,石柱的莼菜開始進入採摘期。這個時節,冷水鎮八龍村村民在波光粼粼的莼田裏嫺熟地採摘著莼菜嫩葉,已成為當地一道美麗的風景。石柱是全國最大的莼菜生産基地,冷水鎮處于石柱莼菜基地的核心區,全鎮莼菜種植面積約4000畝。

  “莼菜有‘水中人參’之稱,對水質和土壤的要求非常高,種植水源絕不能被污染。冷水這裏山好水好,種出的莼菜平均畝産可達到2000斤,每畝産值約1萬元。”當地合作社負責人表示,保底收購讓農民嘗到了産業致富的甜頭,發展莼菜産業的積極性很高。為了延伸莼菜産業鏈,當地村集體還投資建設“莼工坊”,對莼菜進行精深加工,帶動村民通過入股分紅、就近務工等方式增加收入。

  莼菜種植也推動了當地農旅融合發展。每年夏秋季節,來冷水觀賞莼田美景、體驗莼菜採摘、品嘗莼菜美味、購買莼菜産品的遊客紛至遝來,在冷水鎮八龍村有160多戶村民辦起了農家樂。

圖為村民在石柱縣冷水鎮玉龍村黃連種植基地內對黃連進行管護。新華網 耿駿宇 攝

  作為中國“黃連之鄉”,石柱當地有句老話——“黃連雖苦,種黃連的人更苦”。但在冷水鎮玉龍村,家家戶戶都種植黃連。在這裏,“苦黃連”種成了“甜産業”。

  據介紹,冷水鎮黃連面積常年保持在8000畝左右,每年採收面積約1600畝,每年總産值6000余萬元。每年入春後,冷水鎮連綿起伏的大山中,村民們在黃連基地裏忙著除草、施肥、搭棚、栽黃連秧苗……産業發展紅紅火火。玉龍村村民陳群一家每年種植黃連3畝,目前在地面積10畝以上,總價值在40萬元左右,走上了致富道路。

  傳統的黃連烘烤工藝,不僅勞動強度大,烘烤出來的黃連也常因溫度不均而影響品質。如今,走進玉龍村黃連生産加工車間,村集體為當地村民購入了自動化的烘烤設備,新型烘烤設備不僅省時省力,還能保證黃連的烘烤品質。

  在冷水鎮,由于海拔較高,這裏的蔬菜播種時間與時令蔬菜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差”。目前,全鎮發展了3000畝高山反季節蔬菜,讓不少村民嘗到增收甜頭。

  譚明輝一家四口人,家裏的10畝地之前一直種植烤煙。從2018年開始,他開始種植海椒、蓮白菜等反季節蔬菜。“一年算下來,能比種烤煙多出3萬多元的收入,今年準備再流轉二、三十畝地來種蔬菜。”譚明輝説。

  “同樣的蔬菜品種,晚一個月上市,售價可以高出30%到40%。收獲的時候,來自重慶主城區、湖北等地的蔬菜批發商把車開到田間地頭來採購,根本不愁銷路。”當地一位村幹部介紹。

3月25日,冷水鎮玉龍村村民正在用農機犁地,準備播種高山反季節蔬菜。新華網 耿駿宇 攝

  “依靠産業帶動,目前全鎮年每人平均純收入已經達到2萬元以上,戶均收入10萬元在這裏是基本‘標配’。冷水發展日新月異,也吸引了不少當地人返鄉創業。”冷水鎮黨委書記向建波表示。

  “太陽出來啰嘞,喜洋洋啰啷啰……”,這首石柱經典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如今冷水人過上小康生活後的喜悅心情。冷水不“冷”,“綠色發展”正在這個僅74平方公里的土家山鄉描繪出一幅鄉村振興的新畫卷。

編輯: 陶玉蓮
精彩圖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64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