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綦江:用活紅色資源 賡續紅色血脈

綦江區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戰士王昌元為中山路小學的孩子們講述革命故事

圖左:王良同志紀念館

圖中:修繕後的綦江石壕紅軍烈士雕塑

圖右:西南政法大學的研究生們參觀王良同志紀念館

  中央主力紅軍長徵在重慶的唯一過境地,重慶最早的黨支部之一——中共綦江支部誕生地,王良、鄒進賢等革命英烈故裏……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綦江無疑是重慶一張閃亮的紅色名片。

  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綦江在“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著力“圍繞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辦實事”,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在革命文物保護中賡續紅色血脈、砥礪初心使命,將紅色資源的保護、挖掘和利用轉化為前行的動力,激勵廣大幹部群眾以昂揚之姿,奮進新時代、闊步新征程。

  在保護上添力

  讓紅色資源“活”起來

  “上井岡馳騁閩贛紅四軍驍將英勇善戰,戰黃洋克敵龍岡好幹部王良屢建功績。”綦江區永城鎮的王良故居門前,有這樣一副對聯。

  “英勇善戰,屢建功績”這是對王良短暫一生的高度評價。這位從綦江走出去的革命英烈,曾參加過井岡山黃洋界保衛戰,率部參加中央蘇區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反圍剿”等戰鬥,後擔任紅四軍軍長。1932年壯烈犧牲時,王良僅僅27歲。

  每一個歷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種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著我們黨走過的光輝歷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現了我們黨的夢想和追求、情懷和擔當、犧牲和奉獻,匯聚成我們黨的紅色血脈。

  在王良故居,通過文字、圖片、實物等多種形式,這位年輕將軍的生平事跡得以鮮活再現,為新時代的人們提供著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就在2021年6月,王良同志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截至目前,接待總人數已突破11萬人次。紀念館裏有一塊電子螢幕,輕輕一劃,就能為革命烈士王良獻上一束花。永城鎮中華村駐村第一書記劉春梅是第34137位獻花者。“作為新時代的黨員,應該從王良身上學習‘英勇善戰,屢建功績’的擔當和氣魄,展現新擔當,實現新作為。”劉春梅説。

  王良同志紀念館是綦江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的成果之一。以此為代表,去年以來,綦江已梳理出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9處36個點、革命遺址遺跡162處,形成“3+3+X”的紅色資源布局,即“紅軍長徵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綦江主體建設區、王良故居及紀念館、中共綦江支部舊址”+“中峰革命烈士陳列館、李世璋舊居、王奇岳故居”+“若幹其他紅色資源珍珠點位”。

  這些豐富的紅色資源,讓綦江的愛國主義教育有了取之不竭的源頭活水。

  在挖掘上善為

  讓紅色文化“立”起來

  在綦江鬧市區,一棟川南民居風格的木板樓房格外顯眼——這是革命烈士鄒進賢故居、中共綦江支部舊址,于2021年1月27日修復完畢後正式開放。

  登上樓梯,穿過革命烈士鄒進賢的書房和臥室,懸挂著黨旗的綦江支部會議室映入眼簾。如今,這裏已成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場所。去年以來,主城及周邊地區不少黨支部到此舉行主題黨日活動,學習黨史,聆聽革命故事。

  紅色資源火起來,紅色人物亮起來,紅色基因傳下來。

  去年以來,綦江在充分挖掘紅色資源的基礎上,以豐富靈活的形式,打造出沒有圍墻的“紅色課堂”。

  通過培育“紅色講堂”品牌,組建以黨史研究專家、紅色教育基地講解員等為主體的動態“紅色師資庫”,推動紅色故事進機關、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累積講課170余堂,聽眾2萬余人。

  “我們開展主題班會等紅色教育活動,通過‘小小講解員’宣傳紅色文化,還編制了王良故事的教材,讓革命理想深入童心。”永城小學校長江勇説。

  不只是以學生為主的“小小講解員”,綦江還專門培養了一批“王良志願者”對紅色文化進行講解。

  以本土紅色資源為核心,綦江創作攝影、美術、文學等文藝作品100余件;電影《王良軍長》在2021年國慶期間上映;創作短視頻《王良家書》,在“知史愛黨 知史愛國”全國黨史故事短視頻展播活動中,榮獲黨史人物類作品三等獎;《圖説綦江黨史》《王良史料選編》《綦江紅色故事》等黨史資料書籍,民間吹打《血戰黃洋界》、歌曲《忘不了你》、情景音詩畫《紅色綦江》等一批獨具綦江特色的“紅色品牌”也深受群眾歡迎。

  備受關注的“長徵路上學黨史”活動,更是綦江用活紅色資源、涵養愛國情懷的生動典型。

  從2021年3月起,綦江區啟動“長徵路上學黨史”活動。廣大黨員幹部重走長徵路,沉浸式體驗中央紅軍的艱辛轉戰歷程,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比起課堂講座,這種體驗式、互動式的戶外課堂更能直觀地感受那個年代革命先輩們的英勇鬥爭,從而時刻提醒自己,要銘記歷史,砥礪奮進。”巴南區某黨支部來參加學習活動的黨員楊康説。

  據統計,自去年3月以來,共有來自重慶、四川、貴州等地的2000多個黨組織到綦江開展學習活動。紅色資源成為了優良傳統的生動教科書。

  在利用上創新

  讓紅色品牌“靚”起來

  “保護和挖掘紅色資源,最終目的就是要從紅色資源中找到初心、認清使命,結合新時代新要求加以升華,使紅色基因成為黨員幹部和群眾的心靈‘羅盤’,讓紅色資源的‘源動能’能夠發揮夠、發揮足。”綦江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結合當地實際,綦江充分把紅色資源與商圈經濟、旅遊文化等要素相結合,讓紅色資源煥發出勃勃生機。

  走進安穩鎮崇河村紅軍街,紅色是道路兩側建築的主基調,輝映著視野盡頭的鬱鬱青山,一幅美麗鄉村的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

  安穩鎮是中央主力紅軍長徵過境地之一。去年以來,綦江在崇河村打造紅軍街,邀請遊客們走長徵路、吃紅軍餐、聽紅色故事、享紅色之旅。

  村民羅德開在這裏經營著一家名為“雞名兩省”的餐廳。“以前一年最多能賺兩三萬元,去年收入超過了10萬元。”羅德開説。紅色旅遊,堅定了他致富的夢想。

  如今在綦江,紅色旅遊已成為撬動鄉村振興的杠桿。融合長徵文化和本土資源,綦江區初步形成石壕長徵線路、安穩羊角紅軍線路、永城紅色線路等紅色文旅線路,帶動當地村民發展壯大紅色旅遊産業,助力村民吃上“旅遊飯”,助推地區經濟轉型發展。

  比如崇河村依托“紅色文化+鄉村旅遊”發展模式,2021年落地各類産業發展業態20余家,村集體實現年收入20萬余元。

  永城鎮中華村,以王良故居、王良同志紀念館為軸心,休閒觀光農業快速發展,村民不出村就可以從務工、農家樂經營中獲得收益。

  “厚植紅色文化底蘊,用足用活紅色資源,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起來,讓紅色文化的成果、産業興旺的結果與人民群眾共用。”綦江區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説。

  看點>>>

  把群眾的“問題清單”轉化為“履職清單”

  賡續紅色血脈、砥礪初心使命。綦江圍繞重點任務、聚焦群眾“急難愁盼”,扎實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落地見效,解決基層群眾“急難愁盼”問題4062件,惠及群眾12.7萬人,切實把群眾反映的“問題清單”轉化為“履職清單”。

  聚焦“一老一小”辦實事——

  到府照料特困人員

  最近,橫山鎮新榮村王成康老人家裏又迎來一波熟悉的“客人”——“紅馬甲”全自理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到府照料護理服務隊的隊員們,熟門熟路地幫助老人清洗衣物、打掃房間、檢查身體。這些常態化“操作”,讓獨居的王成康享受到陪伴的暖意。

  在綦江,像王成康這樣的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就有5300余人。而一個更大的數據是,綦江區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19.56萬人,佔常住人口比例的25.23%。

  如何在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係和社會環境的基礎上,全力保障老人晚年幸福生活?綦江聚焦“一老一小”辦實事,進行了一係列探索實踐。

  以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幫扶為例。綦江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委託第三方機構成立了15支全自理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到府照料護理服務隊,分布在21個街鎮7個片區,為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提供健康監測、家居清潔、精神慰藉等服務。去年以來,按照每月提供1次、每次不少于3項服務的標準,已開展到府服務16500余人次。

  聚焦便民利民辦實事——

  “一窗通辦”便民提效

  聚焦便民利民辦實事,綦江區同樣走在前列。

  就在去年初,綦江區人社局在全市率先推行“一窗通辦”政務改革工作——首次將“綜合櫃員制”引入人力社保經辦業務,全面對養老、就業、工傷、人事人才等各項人力社保業務進行重新梳理、流程再造,設立20個“一窗通辦”窗口,提供高效服務。

  這意味著群眾只要走進人力社保大廳,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不管是參保還是退休,都可以在一個窗口全部辦結,真正實現了群眾少跑腿、數據多跑路、只排一次隊,辦結所有事。

  “一窗通辦”的推行,事實上是一套完善的“加減乘除法”支撐。“加”,即給業務技能做“加法”,完成從單科業務到全科業務的“轉型”。“減”,是“減”材料、“簡”窗口,404項材料清單優化為311項,215個審批審核環節精簡為195個,46個業務經辦窗口精簡為20個綜合服務窗口;“乘”,即三級聯動、上下聯動,將社保服務延伸到鄉鎮和村社,把政策送到“家門口”;“除”,則是強化體係建設,實行多方監督,進一步激發服務熱情。

  這一套“組合拳”成效明顯。目前,綦江已實現25個部門、817項事項納入無差別綜合窗口全科受理,人社、醫保等8個領域,489項事項納入分領域窗口一窗綜辦。(賀娜 王萃 成蓉 圖片由綦江區委宣傳部提供)

編輯: 劉磊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27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