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接連被人民日報等央媒點讚 重慶這個派出所靠的是啥?

  胡兵偉打造社區平安前哨站。九龍坡警方供圖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發

  “婆婆,您放心吧,每天早晚我都給您打個電話,提醒您關烤火器。”拉着唐奶奶的手,民警沈鑫反復叮嚀,唐奶奶笑着連連點頭。

  一大早,重慶市公安局九龍坡區分局二郎派出所女警長沈鑫掏出筆記本標出幾位上午要走訪的困難群眾,第一家就選在唐奶奶家。在唐奶奶的名字旁,她備註着“石楊三社區孤寡老人,獨居,腰不好”。

  ——這是近期新華社重要文章《續寫社會長期穩定奇蹟新篇章——新時代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綜述》中的一段,而這篇文章上周四也被人民日報“要聞版”、新華每日電訊(權威發布版)等刊登。二郎派出所撫孤慰貧的事跡被作為“百萬警進千萬家”的鮮活案例,成為文章中唯一報道的公安派出所。這個今年榮立一等功的集體,在以“基礎實”護“百姓安”上,有何過人之處,收穫眾多央媒點讚?20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採訪了該派出所,揭秘背後故事。

  解難題:走進萬家,主動解開“急難愁盼”

  12月初,沈鑫在開展入戶走訪工作時,了解到家住通用晶城小區的傅先生最近遇上了頭疼事。原來,早年間傅先生在使用自己姓名時“付”“傅”兼用,日常生活倒沒發現問題,但在一些重要資料登記時,往往被填作“付”,如今在使用這些資料時,要一次次證明“付先生”是“傅先生”,很是不便。

  傅先生向沈鑫提出,可不可以加一個曾用名。

  得知其早年姓名中確實使用過“付”時,沈鑫決定先查一下檔案,可是由於原始檔案陳舊不完整,查詢困難,沈鑫又去到傅先生曾生活的地方實地走訪,收集大量信息後,一頁頁翻找檔案,最終查到原始資料,為傅先生解決了難題。

  二郎派出所民警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斷從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着手,不斷為群眾解決難題,贏得群眾稱讚。

  化矛盾:沉在社區,公安英模打造平安前哨站

  在2021年榮獲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範的胡兵偉同樣是一名社區民警,作為全市首個以民警個人名義命名的踐行楓橋經驗工作室“兵哥工作室”的帶頭人,今年,工作室升級為“前哨站”,打造了“兵哥前哨”的社區警務新機制。

  依託“兵哥工作室”,二郎派出所在“兵哥前哨”工作站配備6名社區民警、6名專職社區輔警,發揮好社區幹部、網格員作用,調動“二郎義警”、社區志願者、聯建企業等社會力量,推進社區警務與網格管理深度融合,實現社區警務、社區事務、社區治理等融合聯動一體化。

  胡兵偉説,結合“百萬警進千萬家”,民警通過“兵哥前哨”,將服務群眾觸角延伸至轄區最前沿。今年以來,先後開展“平安進企業”169場次,組織“平安課堂”82場次,召集矛盾糾紛現場調解會53場,化解各類矛盾糾紛682起。

  防風險:深入校園,構築未成年人保護新防線

  今年11月4日,二郎派出所迎來一對父子。一個10歲左右的小男孩哭着衝了進來,要向民警承認錯誤。孩子的父親向值班副所長袁宗偉大倒苦水,原來,孩子平日因為調皮沒少被請家長,當天又和同學起了衝突,老師轉給家長40封同學們的“告狀信”,記錄着孩子在學校裏調皮搗蛋、捉弄同學的“罪狀”。

  在民警的耐心開導下,孩子寫下一封“保證書”,保證不再犯錯,甚至要在期末考入班上前15名。跟孩子“拉好勾”,袁宗偉還提醒家長注意教育方式。

  這件小事被各大主流媒體報道後,袁宗偉“出圈”了,甚至此後有家長帶着難以管教的孩子來派出所點名要找他幫忙。

  於是,在接下來“百萬警進千萬家”進校園的工作中,除了法制教育,袁宗偉更是讓宣講話題涵蓋到學生成長的方方面面,並通過對“問題學生”干預幫扶、邀請心理諮詢師到學校開展心理講座和心理疏導、幫助學校建立預防校園欺凌機制等方式,提供支持和幫助。(首席記者 周盈

編輯: 陳雨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184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