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從“戰鬥英雄”到“戰貧先鋒”的熱血與忠誠

  11月5日,第八屆全國道德模範座談會和頒獎儀式上,由《重慶日報》率先挖掘報道的抗美援朝戰爭一等功臣蔣誠(2019年7月31日《傳奇老兵 永不褪色》整版報道),被授予第八屆全國道德模範榮譽稱號。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蔣誠隨部經歷大小戰鬥400余次。上甘嶺戰役中,他身負重傷,以重機槍殲敵400余名、擊毀敵重機槍一挺,並奇蹟般地擊落敵機一架,榮立一等功。

  復員後他回到家鄉合川隆興,隱於鄉野勞作三十六載,舉債帶領村民修通“致富路”,帶頭髮展特色農業,用堅毅果敢和無私奉獻書寫壯麗人生。

  戰場揚威,上甘嶺戰役一人殲敵400餘人

  蔣誠1949年12月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1951年3月隨部隊入朝作戰,經歷大小戰鬥400余次,是彰顯國威軍威的上甘嶺戰役的一等功臣。

  1952年11月8日,蔣誠所在的志願軍第12軍32團到達上甘嶺,此時上甘嶺最重要的537.7高地在經歷血戰後僅剩24人退守坑道,且連續11天斷水斷糧,在這千鈞一髮之際,蔣誠隨32團衝上幾乎陷入絕境的537.7高地。

  這場戰鬥中,蔣誠突破敵炮嚴密封鎖,以一人之力持重機槍殲敵400餘人,更巧借深坑掩護擊落了1架敵軍的戰鬥機,有力壓制了敵軍火力點,封鎖了敵軍運輸道路。

  經此一役,蔣誠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傷,肚子被打穿,腸子流了出來,他就把腸子塞進肚裏繼續作戰,最終配合步兵完成了任務,對戰鬥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反哺家鄉,舉債築路無怨無悔

  1955年2月,蔣誠退伍返鄉,他的行李僅有1套便衣、1雙鞋襪、1條毛巾、1塊肥皂、16尺布票和數枚軍功章。

  退伍後的蔣誠將戰場功勳深藏心底,在家鄉當起一名普通農民,並積極參與修建鐵路、鄉道等便民工程。在重慶江津珞璜參加鐵路建設時,蔣誠擔任維修中隊中隊長,他總是搶着重活、臟活、險活幹,而且經常幫助他人,從並不寬裕的收入中節衣縮食資助家庭困難的隊友。

  1983年冬,政府決定修建隆興鄉到永興鄉的公路,蔣誠主動請纓牽頭修路,且不領任何報酬。這條鄉道修到一半出現資金困難。為了改善家鄉交通閉塞狀況,方便當地數萬群眾出行,蔣誠悄悄以個人名義向信用社貸款2400元,補貼修路工程款。

  鄉道最終修通了,蔣誠個人卻身負債務,對此他卻始終無怨無悔。

  直到1991年,蔣誠的兒子得知此事,被父親的義舉深深感動,主動拿出自己省吃儉用積攢的1000元錢並賣掉婚房,幫父親還清債務。蔣誠的無私大愛,潛移默化成良好的家風延續傳承。

  脫貧路上,帶頭髮展農村富民産業

  蔣誠所在的廣福村曾因勞動力外出、農業收入來源單一等原因,村民生活總體較為貧困。

  上世紀90年代末,國家號召退耕還林,蔣誠帶頭在自家田地裏種上柏樹、柚子樹等,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2014年,村裏引進油橄欖種植,發展扶貧産業,由於需要農民流轉土地,遭遇到不少阻力。

  面對這種情況,蔣誠第一個站出來,帶頭將自家土地流轉出去,還主動協助村幹部做群眾的思想工作,幫助村民解決種植中的實際困難。

  在蔣誠當年積極推動的基礎上,如今油橄欖種植已經成為當地群眾致富的龍頭産業。

  “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實實做事、不給國家添麻煩。”這是蔣誠最常説的三句話。退伍後,蔣誠沒有向任何一級組織透露過自己輝煌的戰功,也沒有找任何一級組織提出安排工作的要求,他扎根農村、甘守清貧,篤守信念、堅守初心,並一直不忘幫助他人、造福一方。

  2019年,蔣誠的系列感人事跡被《重慶日報》挖掘報道後,先後被中央文明辦評為“中國好人”、重慶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授予“重慶好人”稱號;2020年被重慶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授予“最美退役軍人”稱號。

編輯: 韓夢霖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804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