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豐都:河岸景觀生態修復 兩岸重現山清水秀

  “以前,龍河岸邊有幾家石材廠,生産時機器轟鳴,發出的噪聲大、污染河水,現在企業搬了,政府還在龍河兩岸建成了濕地公園,良好的生態環境讓村民們的心情也格外舒暢。”近日,重慶市豐都縣三建鄉魚泉子村村民向後英説,她家的住房與龍河比鄰,依山傍水。

  這是豐都縣實施水域岸線管理保護,持續開展“清四亂”(亂佔、亂採、亂堆、亂建)清理整治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縣切實發揮河長制的制度優勢,通過各級河長及當地群眾的共同努力,區域內的河流得到了有效治理,河岸綠化景觀品質明顯推升。”豐都縣水利局局長李勇説。

龍河流域豐都段兩岸生態修復逐步向好。通訊員 李達元 攝

  明晰職責 細化管護

  豐都縣水利局(河長辦)探索構建“市級河長主督、縣級河長主治、鎮村河長主巡”的分級責任體系,使各級河長的責任更加明晰。同時,建立“一河三長”綜合治理體系。

  李勇介紹,所謂“一河三長”,即在黨委、政府領導擔任河長的基礎上,由人大、政協領導擔任督導長,公安領導擔任警長,同時建立“河長+檢察長”協作機制。充分發揮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職能和公安、檢察部門維護穩定職能,從而形成執行、監督、執法三位一體綜合治理格局。

  由豐都縣水利局(河長辦)牽頭,&&了《龍河豐都段網格化管理工作實施方案(試行)》《龍河三級網格管護員管理辦法(試行)》等管理制度,並結合公益性崗位,全縣選聘鎮村社三級網格管護員103名,按照每月不少於22次的要求,對負責網格開展巡河護河、日常管護、問題排查,推動實現“河道無垃圾、河岸無違章、河中無障礙、污水無三排、生態無破壞”的網格管護目標,夯實河道管護“最後一公里”。

龍河流域豐都段沿河兩岸風景美如畫。通訊員 李達元 攝

 

  強化管理 開展考評

  “我辦強化問題發現與整改閉環管理,特別是強化大數據智能化運用。”李勇説,借助水利部信息資源,利用無人機、衛星對河流開展全方位立體巡河,對侵佔岸線、城鎮污水排放等開展立體式問題排查並充分運用大數據進行匯總分析,縣水利局(河長辦)建設的豐都縣河長制智慧監測系統入選重慶市智博會15項大數據智能化智慧應用優秀案例。

  據悉,豐都縣水利局(河長辦)還積極推動縣鄉村三級河長、警長、督導長常態化巡河。對智慧河長系統和各級河長巡河發現的河道管護、項目建設等方面問題,立即交辦處置。

  定期召開長江、龍河河長工作述職會,由豐都縣水利局(河長辦)對照年初河長制工作要點據實打分通報,縣級責任部門、鄉鎮河長進行述職,進一步壓緊壓實各級河長責任。

  “同時,對縣級責任部門、各鄉鎮街道開展差異化考核,針對不同部門、鄉鎮街道承擔的不同任務,分別制定打分細則,並將考核結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實績考核。”李勇説。

豐都龍河大橋下水波粼粼。通訊員 李達元 攝

  治理有效 河岸變美

  龍河沿岸養殖戶多、中小企業多,這些養殖戶、中小企業存在時間長,對河岸沿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他們成為了豐都縣推行河長制後“精準治污”的對象。

  一開始,多數養殖戶、企業對關停搬遷抵觸情緒強烈。“為了不激化矛盾,我們組織各級河長走訪村民、業主宣講政策,通過適度補償、發展生態産業、幫助企業發展等方式讓養殖戶平穩轉産、讓有條件的企業搬入工業園,從而順利關停近百家污染源。”李勇説。

  緊接着,就是開展龍河生態保護修復,完善污水處理設施,建成30公里綠化帶、10余公里濱河綠道;流域27座小水電站完成生態基流整改,23.6公里的河道不再常年斷流。去年以來,龍河匯入長江水質總體穩定在2類,野生獼猴、鴛鴦等動物時隔20年再次出現。

  通過探索河長制落地見效、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去年,龍河順利通過全國示範河湖建設驗收。目前,豐都縣正加快打造龍河流域鄉村旅游項目,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我村借助龍河山清水秀的田園風光,引進企業辦起了民宿農家樂,企業將利潤的8%分紅給村民和村集體,並帶動4戶困難戶增收。”三建鄉綠春壩村黨支部書記廖志偉説。

  李勇介紹,全面做好河岸生態修復是當務之急。目前,該辦對拆遷建構築物後的1.95萬平方米區域進行補植補造,形成30公里綠化帶、10.08公里濱河綠道。河岸沿線新栽植喬木2.8萬株,撒草籽面積約18.7萬平方米,河岸綠化建設逐漸向好,植被與河水交相輝映,構成一道亮麗的風景。(李達元)

 

編輯: 曹妤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979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