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榮昌:委員幫村 昔日撂荒地如今椒香千里
2021年10月20日 14:44 來源: 新華網

榮昌區政協委員、林業工程師呂玉奎正在花椒基地為村民培訓花椒種植技術。新華網 陳雨 攝

  新華網重慶10月20日電(陳雨)“眼下正是對花椒樹進行管護的關鍵時節,要修枝、壓枝,還要預防病蟲害等。花椒樹枝壓到適當的位置能增加整棵樹的光照,這會極大地影響花椒的品質和産量。什麼時候該壓枝,如何壓枝?這就是我們今天田間課堂的主要內容……”10月19日,“同心聚力巴渝行”集中採訪團走進榮昌區銅鼓鎮劉驥村時,榮昌區政協委員、林業工程師呂玉奎正在花椒基地為當地村民進行花椒種植技術培訓。

  劉驥村屬山地淺丘地域,土壤質地差,保水保肥能力弱,糧油作物産量低。“這裡以前是滿山野草,基本上摞荒了,地裏沒有收成,很多村民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的多數是老年人,更不願意來山坡上栽種農作物。”劉驥村黨總支書記熊貴英介紹。

  為改變這一現狀,當地政府經過深入調研和邀請專家考察論證後,發現劉驥村的土壤以遂寧組紅棕紫泥為主,呈微鹼性、含鉀量高,非常適合發展花椒産業。在對口扶貧上級單位榮昌區政協和銅鼓鎮黨委的支持下,村支“兩委”決定在村裏發展花椒産業。

  為了發揮示範作用,劉驥村利用區級集體經濟發展資金100萬元註冊成立農業發展公司,吸收農戶以土地入股方式種植青花椒,採取以“村集體+合作社+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讓入股農戶獲得“保底+分紅”的穩定收益。

  花椒種植起來了,但是要把花椒種好卻是一門技術活。如何選擇優質的花椒樹苗,如何破解花椒種植産量低還有傳染病的難題?這讓村民們十分犯難。為此,榮昌區政協組織科技界其他的政協委員深入田間地頭,為村民們送技術,為花椒産業發展“問診把脈”。呂玉奎正是榮昌區政協組織的送科技下鄉的委員之一。

  “以前種花椒都憑經驗,不知道葉子黃了是什麼原因,也不懂什麼樣的樹型産量更高,後來經過專家的培訓才知道,花椒樹的管護需要矮化、修枝、壓枝、預防病蟲害,還要及時施肥、打藥等等。別看這麼棵小小的花椒樹,要讓它高産、優質,這裡面的學問大着呢。”劉驥村椒農毛光興説。

毛光興正在查看花椒樹的病蟲害情況。新華網 陳雨 攝

  如今,行走在劉驥村,可以看見一座座山崗上,滿眼翠綠的九葉青花椒林顯得格外精神,散發着芳香。昔日的摞荒地經過宜機化整治後成了種滿“搖錢樹”的花椒基地,荒坡地成了村民致富增收的“生財盆”。目前,劉驥村花椒産業基地達5000余畝。通過産品銷售、務工收入和集體經濟收益分紅等方式,花椒産業每年可為劉驥村村民增加收入600余萬元,越來越多的村民依靠花椒産業走上致富路。

  送科技下鄉幫助劉驥村發展花椒産業只是榮昌區政協開展“委員幫村”行動的縮影。自2018年起,榮昌區政協應時應勢開展“委員幫村”行動,號召並引導政協機關、黨派團體和廣大政協委員緊緊圍繞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中的重點、難點,為區委、區政府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提出切實管用的意見建議,提供集聚智能的“政協方案”,交出村民滿意的“政協答卷”。

  三年多來,榮昌區政協充分發揮人民政協制度優勢和委員的主體作用,組織委員補短板、強弱項、惠民生,圍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四好公路”建設管理、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農村“三變”改革、承包地“三權分置”、農村廁所革命、農旅融合發展等,開展協商調研,積極建言獻策,參與委員1328人次,幫扶困難群眾278戶,幫助協調解決農業生産、人居環境整治、就業創業、基礎設施建設、就醫就學、疫情防控等實際問題712個。

  為進一步拓寬委員&&服務群眾渠道,積極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榮昌區政協還創新開展了“委員工作室”建設工作,於2019年4月、2020年8月先後兩批授牌設立以單個委員名字命名的“委員工作室”41個。兩年多來,委員工作室深入社區、企業、農村等地,組積極開展知情類、履職類、服務類活動,共接待群眾4400多人次,幫助群眾解決困難和問題270個,反映社情民意213條,成為了社情民意的“收集站”、溫暖人心的“服務室”、政策法律的“諮詢處”、矛盾糾紛的“調解所”。

  如今,在榮昌,政協委員們正切實把履職的觸角延伸到基層,讓委員履職更接“地氣”。“接下來,榮昌區政協將積極圍繞區委、區政府的中心工作,深入基層察真情、建諍言、出實招,加強政治思想引領、廣泛凝聚共識,為榮昌建設發展貢獻政協的智慧和力量。”榮昌區政協相關負責人&&。

編輯: 劉文靜
精彩圖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97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