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科技畜牧蓄勢待發 生態漁業水清魚躍

  10月19日一早,重慶琪金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其鑫就驅車前往榮昌豬全産業鏈基地,在保種場、育肥場裏仔細檢查;同一天,梁平區畜牧漁業發展中心主任唐仁軍也早早來到位於禮讓鎮的川西漁村,查看漁業生産情況。

  鄉村振興,産業興旺是重點。重慶山重水復,山環水繞,廣闊的山地面積和豐富的水資源,為發展畜牧業和漁業提供了諸多便利。深秋,重慶日報記者行走在巴山渝水之間,探訪養殖業發展近況。近年來,重慶立足自身特點,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着力加強畜牧漁業的生態保護、保種選育、技術創新等工作,助畜牧漁業異軍突起。

  生態保護

  讓長江水清魚躍

  迎面撞見唐仁軍,禮讓鎮同河村漁業養殖戶潘傳均有些高興,打趣道:“唐主任,又來檢查工作了。”

  潘傳均的高興勁兒,很大程度源於今年魚的價格不錯——長江十年禁漁後,供應量相應減少,池塘及湖庫魚隨之漲價。

  重慶兩江環抱,水産養殖具有天然優勢,催生了漁民這一職業。曾幾何時,江上漁船來來往往,漁民鼓起了腰包,卻也對生態造成了影響。

  從打魚到經營餐飲船再到收網上岸,豐都人何金明在江上過了半輩子,見證了漁業的盛與衰。“早些年,一網魚就有幾十斤,草魚、鯉魚等常見品種就賣給當地的魚販子,而好一點的如江團、鰱魚等,就會有重慶主城的販子來收。”何金明回憶,好一點的魚能賣7-8元/斤,差一點的也能賣1-2元/斤。

  有利可圖,自然引得人鋌而走險。一些漁民為了多打點魚,不惜用電捕魚,還有一些人使用一種叫“地籠子”的漁網,長江生態受到破壞。

  正因如此,我市堅決貫徹實施長江保護法,落實“長江十年禁漁”政策,全市5342艘漁船、10489名漁民完成退捕,江面告別了捕魚時代的喧囂,進入休養生息期。

  長江的水生態要保護,小池塘同樣需要“清水長流”。

  養殖尾水,曾是許多漁業地區發展中的一個困擾。很多時候,養殖戶為獲得更高收入會加大養殖密度,隨之而來的便是餌料、魚藥的加倍使用。在尾水治理沒有到位的情況下,水質便成了問題,一旦有暴雨或泄漏,就有可能造成污染。

  在梁平川西漁村,一條長約750米的生態溝渠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這是我們處理養殖尾水的利器。”唐仁軍介紹,這條溝渠包含有“三池兩壩”,即沉澱池、曝氣池、生態凈化池和兩個過濾壩。根據測算,經過生態溝渠過濾後的尾水,水質能夠達到地表四類甚至三類水質。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尾水直排整改4648萬噸,超額完成年度計劃。

  保種選育

  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

  長江“十年禁漁”和水生態保護,為漁業的綠色發展奠定了基礎。保種選育,則是高質量發展的引擎。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打好種業翻身仗,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深入實施農作物和畜禽良種聯合攻關;實施新一輪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和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加強制種基地和良種繁育體系建設。

  市水産總站副站長梅會清認為,回顧漁業發展歷程,産業進步始終與良種推廣密不可分。只有做強本土品牌,不斷提高自主發展能力,才能做好良種保護、開發和利用這篇大文章。

  因此在品種上,我市將重點實施漁業種業提升工程,加強水産原良種場、保種場建設,推進水産苗種生産設施升級改造;加強良種培育和長江上游特色魚類開發,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種業企業;支持種業企業開展原良種保種,良種選育和新品種開發;建設市級水産遺傳育種中心。

  在畜牧領域,良種同樣是核心競爭力。

  榮昌豬是世界八大優良種豬之一,但兩年前的一場非洲豬瘟,差點讓其遭遇“滅頂之災”。自此,榮昌更加重視對榮昌豬的保種選育工作。近日,記者走進榮昌區琪金·榮昌豬資源保種場,其安全防護程度之高,令人稱讚:從進大門到見到生豬,得經過五道門,中間還要洗澡、消毒、換衣服。在距離保種場2公里外的山腰還建有一個與之配套的種豬中轉隔離場,外來的種豬需在這裡隔離45天,經過多次核酸檢測、抗體檢測合格後,才能正式住進保種場。

  市級層面,我市全力推進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工作,先後建成國家級保種場2個、保護區1個,建成市級保護單位22個、市級保種場15個、保護區10個、保存庫1個,“榮昌豬”品牌價值達36.81億元。同時,全力推進種質創新力度,先後培育出渝榮I號豬等新品係或配套4個係,“涪陵黑豬”“渝州白鵝”2個新配套係正在開展培育。

  技術創新

  將建國家生豬技術創新中心

  畜牧漁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技術創新是關鍵。

  漁業方面,一些新技術已在推廣運用。晚秋,川西漁村的一個池塘上,一面面懸空在水面上的太陽能板在陽光的照射下發出耀眼的光芒。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下,竟養着魚蝦,這是禮讓鎮的首個漁業光伏發電項目。

  “水上發電,水下養魚。”唐仁軍介紹,光伏發電除了能提供清潔能源外,光伏發電板對水面的遮擋可有效抑制水溫,延長魚類適宜生長時間,提高餌料利用效率;漁光一體水上發電、水下養魚模式,相對於陸地建設光伏基地來説,更能凸顯出水上光伏的優越性,有利於光伏發電板保持高效率。

  畜牧方面,也有一批新技術在推動着産業發展。2016年起,重慶率先建設全市畜牧信息體統,目前已經建成了涵蓋“數據填報採集管理、數據邏輯校驗管理、畜牧指標管理、專題應用”等數據採集模塊的重慶市畜牧信息系統。截至目前,重慶市畜牧信息系統在畜牧總站、38個區縣、204個鄉鎮機構、13.6萬餘個場戶範圍內使用;同時,建成全國首個集肉牛電商交易、行業大數據、綜合金融服務的綜合網絡&&“有牛網”,年交易金額約20億元,培育出國家級生豬交易市場1個,累計交易額超1000億元,全市畜牧業信息技術應用率達10%以上。

  更讓人振奮的是,我市正在建設國家生豬技術創新中心,這是全國農業領域第一、重慶目前唯一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按照方案,國家生豬技術創新中心將聚焦生豬産業技術領域,着力打造創新發源地、産業策源地、協同示範地和改革試驗地,以關鍵技術研發為核心使命,産學研協同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與産業化,為生豬産業發展提供源頭技術供給,為生豬企業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技術創新服務和系統化解決方案,為生豬産業中小企業孵化、培育和發展提供創新服務,引領帶動生豬産業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

  預計到2025年,該創新中心將育成優質、節糧、抗病生豬品種3至5個,母豬年提供斷奶仔豬數量增長30%以上,飼養成本下降10%左右,生産性能與國外優良品種相當;研發出飼用抗菌肽等抗生素替代品等生豬産業高科技産品50個以上。

  本報記者 顏安

編輯: 劉文靜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975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