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拍廣陽島廣陽營生態美景。新華網發(羅曉韻 攝)
新華網重慶10月18日電(韓夢霖)近日,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消息,今年7月啟動的重慶市首屆生態保護修復十大案例評選活動,經過案例推薦、專家初選、網絡評選、專家評審等程序,最終評審確定了十大案例。這十大案例分別是——廣陽島生態修復、縉雲山北碚片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榮昌玉帶河礦坑生態修復綜合整治、開州漢豐湖消落帶生態系統修復、九龍坡跳磴河生態修復綜合整治、梁平雙桂湖生態修復、江北鐵山坪覓香湖森林生態修復、重慶高速冷水棄渣場治理修復、渝北區銅鑼山礦區生態修復、涪陵大順鄉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據介紹,生態保護修復是以實現國土空間格局優化、生態系統健康穩定和生態功能提升為目標,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對長期受到高強度開發建設、不合理利用和自然災害等影響造成生態系統受損退化、生態功能失調和生態産品供給能力下降的區域,採取自然恢復和人工輔助相結合的方式,恢復生態系統功能的活動。生態修復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城鄉建設、水利、農業農村、林業等多個部門,要求各單位、各部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為主線,科學布局和組織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重點工程,着力提高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支撐“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這10個典型項目生態保護修復效果好、各具特色,取得了“好事辦好、百姓叫好”的效果。這些案例是重慶市努力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的集中體現。一系列典型案例,讓“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美景永存,一系列修復治理,讓“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凈、草綠”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
2018年10月,重慶市以中心城區長江與嘉陵江交匯的“一島兩江三谷四山”區域成功申報國家工程試點,是全國唯一在大城市進行的生態修復試點項目。截止目前,工程試點289個子項目,已經累計完工286個,累計執行投資額約76.41億元,中央專項資金執行投資額為16.91億元,12項國家績效考核指標已全部完成,取得“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凈、草綠”的修復成果。工程試點“生態地票”、“森林指標橫向交易”等創新政策入選自然資源部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十大典型案例,廣陽島入選全國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工程試點入選自然資源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的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典型十大案例,獲“重慶市民最喜歡的十大改革項目”之一,初步探索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實踐經驗。此次入選的廣陽島、縉雲山、跳蹬河、鐵山坪、銅鑼山5個案例,均為工程試點項目。
下一步,重慶市將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着力構建以長江上游生態保護帶、大巴山區生態屏障、武陵山區生態屏障、大婁山區生態屏障等“一帶三屏”為核心的全市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的總體布局,力爭到2035年,通過大力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全市森林、草地、河湖、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狀況實現根本好轉,生態系統質量明顯改善,全市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基本建成,優質生態産品供給能力基本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需求。
重慶市生態保護修復十大案例簡介:
廣陽島創新生態修復理論技術體系、産品材料工法體系、組織實施管理體系,系統推進生態修復,生動表達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理念,叫響了“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的綠色新名片。
縉雲山是中心城區“四山”之一 ,是 “城市綠肺”。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結合縉雲山地理環境、氣候、植物生長規律開展系統治理修復,打造了“縉雲山生態修復的樣本”。
榮昌區玉帶河礦坑生態修復綜合整治“變廢為寶”,以生態-人文-游憩一體為理念,治理效果明顯,為市民提供了親近大自然的場所,群眾滿意度高,城市品質也得到提升。
開州區漢豐湖消落帶生態系統修復形成了湖在城中、城在山中、人在山水中的和諧畫面,為國內大型湖庫消落帶生態修復的工程應用提供了可推廣、可複製的技術方法。
九龍坡區跳磴河生態修復綜合整治實施上游湖庫、流域河道、沿線管網改造,構建“智慧水務”,落實網格化“河長制”,24小時實時監測水質,開展群防群治。
梁平區雙桂湖生態修復提出“全域治水·濕地潤城”理念,統籌開展生態移民等18項生態工程。堅持自然修復,劃定生態保育區和無人區,實施河湖連通。
江北區鐵山坪覓香湖森林生態修復通過林相改造,有效提高了森林涵養水土、防火防蟲,生物多樣等生態功能,同時兼顧了森林景觀品質提升。
重慶高速冷水棄渣場治理修復把“渣場”變成了生態營地,可滿足自駕旅游、運動休閒、文藝創作等需求。已成為企業、家庭及個人旅途休閒的理想地。
渝北區銅鑼山礦區生態修復廣受關注,目前,銅鑼山礦山公園(一期)已對社會公益開放,人氣火爆。昔日的廢棄礦坑,成了重慶主城市民休閒游憩的“後花園”。
涪陵區大順鄉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優化生産、生活、生態空間,改善了人居環境、生態環境,助力産業聚集,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助推了鄉村振興。

航拍整治修復後的縉雲山黛湖景區(拍攝於5月21日)。黛湖有“水生鼓藻植物寶庫”之稱,生態修復保護了當地的生物多樣性。新華網 耿駿宇 攝

圖為鐵山坪森林公園內的花田覓香景區(拍攝於4月12日)。新華網 耿駿宇 攝

圖為銅鑼山礦山公園(一期)生態修復後煥然一新的美景(拍攝於7月初)。新華網 耿駿宇 攝

開州區漢豐湖消落帶生態系統修復形成了湖在城中、城在山中、人在山水中的和諧畫面,為破解消落帶治理難題提供了範本。新華網發(謝開成 攝)

經過生態修復後,九龍坡區跳磴河從一條“臭水溝”變得水清岸綠。新華網 發

藍天白雲下的榮昌區玉帶河礦坑生態文化公園。廢棄礦坑變身親水公園,不僅改善了人居環境,也提升了城市形象。新華網 發

重慶高速冷水棄渣場治理修復把“渣場”變成了生態營地。新華網 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