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騎交警計振在西直門崗位進行疏導。 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北方出租車公司黨員車隊隊長王建生。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工作中的冰立方“交通經理”於家驥。 北京市交管局供圖

北京公交集團第八客運分公司的張得輝。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張文靜在值乘京張高鐵閉環列車。 受訪者供圖
自從北京冬奧閉環開始以來,每天在各個賽場、場館、各條保障道路和閉環酒店周邊都能看到交通保障人員的身影。
對他們而言,冬奧服務保障是不分晝夜的,有些崗位更需要24小時值守,有些則是長期晝夜顛倒,從清晨到凌晨,都有交通人在為冬奧會的運行付出努力。
有臨近退休的老交警承擔起了場館“交通經理”的重任,也有“的哥”對保障線路熟悉到清楚每個路口、減速帶和井蓋的位置。
北京冬奧會雖然結束了,但不久後北京冬殘奧會也將如期舉行,一些崗位上的交通保障人員需要堅守到最後一刻。
對於他們來説,冬奧會服務保障的經歷不僅僅是自己的“高光時刻”和難忘回憶,一些在冬奧期間摸索出來的交通保障新模式未來也有望助力這座城市的運行。
安全與暢通
北京市交管局指揮中心大廳內最後一排的“涉奧遠程事故處置”專席,是楊曉濤現在的崗位,作為交管局事故處負責冬奧保障工作的民警,每到要有比賽或重要活動的時段,楊曉濤和同事都要時刻保持高度注意力,通向賽場的奧林匹克專用車道、各個場館周邊道路都是他們關注的重點。
在楊曉濤的辦公桌上,放着厚厚一沓處理涉奧閉環車輛事故的“標準流程”,這些複雜的內容早已“刻”進他的腦海,確保在接聽電話的第一時間給出正確的處置指引。涉奧交通事故的接警席位與處警席位緊挨在一起,電話也是互通的。在接到市民報警時,負責處置的民警也會同步接聽電話,詢問事故細節。同時,交管局勤務指揮處會調取事發地點監控錄像,查找當事車輛,回放事故發生過程,再由專業事故民警確定雙方責任。
借助“遠程易處理”系統,北京交警實現了涉奧事故的線上處理,調查、取證、定責都可以在線完成,做到了“快清快處”、保障車輛不晚點。“我們在處置時,很多市民都對我們的高效率&&了認可。”楊曉濤説。
其實,冬奧保障中交管部門贏得認可的“高效率”遠不止這些。
北京冬奧會期間,為了減少對市民出行的影響,北京只施行常規的尾號限行措施,並未像2008年時執行單雙號限行措施,然而這樣一來,一些重點路段也就面臨着不小的交通壓力。
“如何實現冬奧保障和社會交通兩不誤,確保城市交通暢通有序”也成為了交管部門必須要解決處理好的重點問題。
為此,北京交管部門啟動賽事交通與社會交通“1+1”一體化交通保障模式,加強指揮調度、路面疏導和視頻巡控,在確保奧運車輛安全準點抵離的同時,最大限度減少對社會交通的影響。比如,通過“線路保障”與“遠端疏導”結合的方式,對即將採取交通管理措施的外圍道路,交管部門積極引導過往車輛及時繞行,避免大家在匝道或路口等候時間過長。
自從冬奧保障開始以來,石景山交通支隊支隊長許春生幾乎每天要去位於首鋼園內的執勤點位和其他幾處關鍵節點巡查一圈。“首鋼園周邊有多條冬奧保障道路,同時也是社會車輛的交通主幹線,比如金安橋路口就是保障道路上的重要節點。”許春生説,這裡每天早上都有運動員班車經過,而且早晚高峰的通勤車流量很大,周邊還有地鐵站,人流、車流十分密集。
既要保證冬奧會運動員的訓練、比賽,也要保障社會交通的順暢,為此,石景山交通支隊在石門路電廠路口、阜石路金頂北路西口、金頂街南口等外圍設置了五處分流崗,在冬奧保障車隊集中通過前,可以預先對社會車輛進行遠端分流,避免在路口扎堆等候,此舉也取得了市民的充分理解。
為了安全與暢通而努力的還有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的“鐵騎交警”,在這次冬奧會交通保障中,有了他們的疏導,一些關鍵節點上的通行秩序也更有保障。
“中心,早上的勤務已經結束,現去西直門橋上執行定點執勤。”2月10日9時35分,西城支隊西單大隊的“鐵騎交警”計振向大隊指揮室報備後,駕車前往西直門立交橋上的執勤點。
賽事期間,從北二環過來的冬奧閉環班車前往首都體育館都要經過西直門橋去西外大街,早高峰,也是運動員前往場館的高峰時段,差不多每刻鐘左右就會有一輛接送冬奧運動員的閉環班車通過。交管部門在此處設置執勤點也是為了確保冬奧班車能及時上橋、及時並線。
剛剛完成了冬奧保障工作,計振又接到了趕赴其他點位進行秩序疏導的警情。對於這樣的狀態,計振早已習慣,而這也恰恰是鐵騎交警工作的特點。
他們的日記
在冬奧交通保障的團隊中,有不少公交司機和出租車司機,他們承擔起了閉環內的班車和出租車的服務,連接着各個場館和酒店,保障着運動員、裁判員、媒體記者等群體的順利出行。
“北京的哥”王建生就是其中的一員,提到他,市民並不陌生,作為一名勞模,幾年前葛優為了飾演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的出租車司機,就曾專門跟着王師傅體驗過生活,感受“北京的哥”的工作狀態。
這次冬奧保障,王建生也是早早就報了名。他所在的冬奧用車服務團隊,負責接送技術官員從閉環酒店到首都體育館的任務。為了做好服務工作,他提前把路摸熟了,甚至連多少個路口、多少個減速帶、多少個井蓋都摸得一清二楚。更是得益於平時的外語學習積累,在服務保障中,王建生堅持用外語服務,讓客人沒有距離感。
在他的“冬奧日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從飯店到首體去程實際,3.1公里,途經,1個左轉,1個掉頭,3個減速帶,3個右轉彎,18個路口,55個井蓋;回程,實際0.7公里,途經,1個掉頭,2個減速帶,4個路口,4個右轉彎,24個井蓋。
“記錄下這些數據是有講究的。”王建生説,作為一名老“的哥”,他一直堅持着“三通過”的服務標準,每到減速帶的時候都要減速慢行,平穩通過;每到路口的時候都要減速觀察安全通過;每到一個井蓋兒的時候都要減速避讓,順利通過。
過硬的服務也贏得了外籍乘客的認可,在他的“冬奧日記”中寫下這樣的一段話:很高興昨天晚上我服務的客人(法國友人)主動提出讓我能夠繼續為他提供交通保障的服務。按照排班我今天是休息,經過雙方的溝通,從服務客人、尊重客人、服務冬奧的角度出發,最終決定,還是由我為這位外國客人提供交通保障服務。兩天“一對一”的服務溝通,無論是準時準地接送,還是調整服務時間的溝通交流,都讓這位法國技術員感到滿意,每一次下車都會對我反復説“謝謝!謝謝!你的服務很好!”客人的點名服務讓我很是欣慰,我平時練習的英語用上了,也給團隊爭了光。
其實,像王建生師傅一樣,不少冬奧交通服務保障人員都有寫日記的習慣,除了對工作情況的總結,日記裏也記錄下了身邊同事默默奉獻的點滴故事。
對於張文靜來説,2月4日是個特殊的日子,那一天她承擔了開幕式專列的保障任務,作為北京客運段京張高鐵冬奧專列的一名列車長,她主要負責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開閉幕式期間的專列保障任務。
在她的日記中這樣寫道:2022年2月4日,喜迎冬奧會,作為一名京張高鐵列車長,有機會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擔當起這個值乘任務,我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我們代表的是中國高鐵形象,要讓世界各國運動員領略中國科技、感受中國速度、體驗中國服務。
入路近十年的張文靜是北京客運段的一名“老兵”,原先在京滬線上工作的她在京張高鐵建成前就被選拔到了京張線。這次冬奧,由於具備豐富的服務經驗,也被分派了重要的任務,為了參與冬奧保障任務,她甚至還推遲了今年1月下旬的婚期。“我公公是鐵路上的老黨員,愛人在社區工作,現在主要負責防疫,可以説全家都在一線堅守,推遲婚期也是全家人的共同決定。”
冬奧會北京賽區B1車隊的駕駛員付傳博,從服務保障開始已經寫了十幾篇日記,還創作、拍攝了兩段“快板書”,這裡面記錄下來的都是“公交人”在冬奧保障期間的小故事:為了方便後續運營,不少司機都在自己的班線任務結束後主動協助完成車輛加氣作業;有的同事發揮自己會理髮的特長,趕在年前和元宵節後為大夥兒打理髮型;還有同事在雪後自發&&擦拭班車車尾的倒車影像探頭,消除潛在的安全隱患。
白天與黑夜
對於冬奧保障人員來説,冬奧服務是不分晝夜的,有些崗位更需要24小時值守,從清晨到凌晨,都有交通人在為冬奧會的運行付出努力。
2月17日,國家游泳中心場館“冰立方”交通經理於家驥5時30分就到達了場館,與各部門工作人員召開例行會議、對進場車輛交通指揮疏導。這是他來到“冰立方”的第454天,類似的工作每天都在重復着。
5時至次日凌晨1時是於家驥的工作時間,他需要根據每天的情況制定針對性的交通方案,15條班車線路、入場人員4000餘人都在等待於家驥指揮疏導,他的手機屏幕始終亮着,電話也幾乎沒有斷過。
在北京冬奧會各個場館的閉環內,有16名交通經理來自交管部門,北京市交管局朝陽支隊東外大隊安監宣傳民警於家驥就是其中一員。由於經驗豐富,59歲臨近退休年紀的他承擔起了這項任務,被指派來到國家游泳中心場館運行團隊,擔任交通經理參與集中辦公工作。
“冰立方”的場館運行時間是早上5點半開始的,此刻,每天首班冬奧班車也將抵達場館。
作為“冰立方”的交通經理,於家驥從5點就要開始一天的工作。“我們需要掌握每趟班車能否準點到達,在路上有無異常。”於家驥説,“冰立方”場館每天要運行20個小時,&&場館的其他車輛每天不會少於2000輛。
“‘冰立方’場館比較特殊,上午的比賽9時5分開始,下午是2時5分開始,晚上是8時5分開始,有時又會出現加時賽的情況,晚場有一個小時的賽後訓練。”對於家驥來説,這些動態調整的情況已經是一種工作的常態,他必須要時刻注意着賽場內外的變化,第一時間收集信息,根據需要去調配相應的班車,等到所有運動員和工作人員全部離場才能給一天的工作畫上“句號”,此時常常已經到了凌晨一點。
還是“冰立方”,一對都在為冬奧會提供服務保障的“父女”卻幾乎從沒見過面。每天晚上李成勇經過“冰立方”時,他都會拿起手機跟女兒來個位置共享,這個功能是女兒告訴他的,也成為了他和女兒的約定。
作為冬奧會北京賽區B1車隊的駕駛員,自1月19日閉環管理以來,李成勇已一個月沒見到女兒。女兒今年21歲,是一名大三的學生。其實父女輛離得特別近,李成勇所在的B1車隊隊部在亞投行西,而女兒是本次冬奧會的志願者,在“冰立方”負責觀眾散場引導工作,兩人的直線距離不到兩公里。
李成勇跟女兒約定好,每次經過冰立方時,就會跟女兒通過微信分享位置,如果女兒有時間就會接通,通過手機看著兩個人的距離越來越近,再越來越遠,就好像兩個人見了一面一樣。
作為聯通北京冬奧會多個賽區間的重要交通方式,京張高鐵時刻都保持着最佳的運行狀態,這背後也有着鐵路工務人員的默默付出。任濟勝是京張高鐵昌平高鐵線橋車間的工長,他們車間負責京張高鐵北京段和部分張家口段的線路保障任務。
幾天前的那個雪夜,線路上的氣溫已經逼近了零下十五攝氏度,但任濟勝和同事卻顧不上考慮這些,必須要趕在天窗點內完成線路上的巡視,鐵路工務人員背着吹雪機在風雪中前行,保障着京張高鐵的順暢通行。“道岔區域是我們關注的重點,這裡容易出現結冰情況,必須及時處置。”
冬奧保障時間緊任務重,他們每天都只能在0時-4時的鐵路天窗點進行巡線,遇到這樣的雪天,人員行進速度會受到影響,只能想辦法克服。
雖然鐵路工務人員最忙碌的時段是夜間,但由於冬奧保障的要求,白天他們仍需堅守在崗位上。沿線各個車站和備勤點都有工務人員的身影,一旦有突發情況,距離最近的備勤人員將立即趕赴現場。
冬奧的“遺産”
北京冬奧會雖然結束了,但不久後北京冬殘奧會也將如期舉行,一些崗位上的交通保障人員仍需堅守,“冰立方”的交通經理於家驥就是其中的一員。用他自己的話説,“從警生涯有幸參加兩次奧運安保,是多麼難得而有意義的事情,一定要把工作做到圓滿!”
2008年參與北京夏季奧運會保障時,於家驥感受最多的是興奮、激動和自豪,這次冬奧會自己又在第一線,更覺得肩上擔負起了沉重的責任,必須要把準備做充分,不能有任何閃失,要站好最後一班崗。
未來,一些深受公眾喜愛的冬奧競賽場館也將得到充分的利用,向社會開放,成為一份北京冬奧給這座城市留下的遺産。而對於交通保障人員來説,冬奧會帶給他們的不僅僅是一份回憶,還有對未來工作的更高要求。
對於今後的工作,公交司機付傳博有着自己的打算,他想用快板書的形式把冬奧保障期間的見聞和感受記錄下來。“我們會把服務冬奧的精神狀態投入到未來每一天的日常運營中,北京公交的服務水平肯定又要上一個&階。現在自己帶了不少徒弟,也會把這些精神傳承下去。”付傳博觀察到,身邊每一名參與保障的公交人都把這次服務保障當作自己最寶貴的經歷,雖然偶爾也會遇到困難,但都能想辦法盡量克服。
北京客運段京張高鐵冬奧專列列車長張文靜在冬奧保障結束後會抓緊時間舉行那場遲到的婚禮,而短暫的休息過後,她就將返回工作崗位,“有幸能和京張高鐵一起見證着中國冬季運動的發展是我的榮幸,列車有終點,但服務無止境,這也是我們一直以來的追求。隨着冬奧會的帶動,未來肯定還會有很多的滑雪愛好者乘坐京張高鐵列車去崇禮滑雪,我們將一如既往地做好服務工作。”
而對於北京市交管局“涉奧遠程事故處置”專席民警楊曉濤來説,他的任務並不會隨着北京冬奧會的結束而結束,有了冬奧交通保障中遠程交通事故處理的經驗,交管部門有了更多考量,希望能借此留下一些“冬奧遺産”。
“最開始我們誰也沒想到‘遠程易處理’系統能這樣深入地參與到冬奧保障工作中,冬奧閉環管理也是對系統的一次重大檢驗,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閃失和差錯。我們希望這種快速、便捷的事故處理模式能更廣泛地應用到日常狀態中,通過科技手段讓市民處理事故更加方便,也減少事故給城市交通帶來的擁堵。”(記者 裴劍飛)
-
“雙奧之城”鑄華章 “天下一家”向未來——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彰顯中國理念
2月20日晚,北京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式在國家體育場舉行。
-
北京2022年冬奧會閉幕 交通人的堅守仍將繼續
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工作中的冰立方“交通經理”於家驥。在北京冬奧會各個場館的閉環內,有16名交通經理來自交管部門,北京市交管局朝陽支隊東外大隊安監宣傳民警於家驥就是其中一員。
-
“藍色身影”展現中國青年風采
” 李瀚樓的服務持續至15日,服務結束後,他最想做的一件事兒,就是學習滑雪這項很“帥”的運動,體驗運動員在雪上飛馳的激情。在國家雪車雪橇中心,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的231名賽會志願者服務於技術、場館管理、賽事服務等多個領域。
-
破譯“雙奧之城”密碼
14年間,北京的成長腳步與“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格言高度契合。雙奧之城攜手奧林匹克,向着未來勇毅前行。
-
從“國門”到火炬&旁 他們服務保障方方面面
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公共區場館運行中心無障礙領域經理張寒冰。通訊員 張正曄 攝 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公共區消防安保團隊負責人張金濱在北京賽區火炬&前。受訪者供圖 北京&&境邊防檢查總站移民管理警察張璐在冬奧專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