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盈貝

焦淼

李瀚樓

熱合木哈力·哈加依

周沛霖

王皓

趙毓瑾
在北京冬奧會電視轉播畫面中,經常能見到一閃而過的藍色身影。在熱情似火的觀眾席,他們沒有專心觀賽,而是站立着、時刻留心觀眾的需求。更多時候,他們沒有出現在鏡頭中,而是在各個崗位上忙碌又高效地服務,確保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他們就是北京冬奧會的賽會志願者。這群年輕人曾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志願者“鳥巢一代”為榜樣,如今,他們正在和榜樣並肩,向世界展現中國青年的風采。
首鋼滑雪大跳& 賽事服務志願者主管
帶領觀賽觀眾做暖場動作為運動員加油
過了立春,北京仍是乍暖還寒,但位於首鋼滑雪大跳&觀眾席的李瀚樓沒覺得冷,身上還微微有些出汗。作為觀眾席志願者的主管,他經常要從座席這頭跑到那頭,協調各種情況,“一動起來,身上就暖和了。”
在藍天的映襯下,首鋼滑雪大跳&更加絢麗飄逸,來到這裡觀賽的觀眾們也為它的美麗所驚嘆。來自北京理工大學的志願者李瀚樓和觀眾們揮手打招呼,將他們一一引入座位。“動作幅度大一些,聲音也可以大一些。”他告訴首次參加服務的新志願者不必拘束,要讓觀眾們感受到志願者真摯的歡迎。
上座率達到七成左右,李瀚樓舞動雙臂,教了大家一套暖場動作,讓觀眾們為運動員加油。“這是志願者為滑雪大跳&設計的專屬應援手勢,左手模仿滑雪大跳&建築的形狀劃兩個弧度,右手搖旗吶喊。”很快,觀眾們的熱情也被點燃,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
除了常規服務,李瀚樓也要處理一些突發情況。前幾天,一名觀眾覺得自己的座位靠近音響,擔心聲音太大,執意要換座位。李瀚樓趕到現場首先&&歉意,並耐心説明音響音量都經過測試不必擔心,不過為了避免觀眾顧慮,依然提供了換到備用座席的方案。通常,志願者在室外工作45分鐘,可以到室內休息15分鐘。但李瀚樓作為主管不能休息,“因為不在現場就很難處理這些狀況。”
2月7日,首鋼滑雪大跳&上下午都有比賽,上午觀眾退場之後,志願者們開始了緊張的清場工作,他們檢查座席看&的每一個角落、衞生間的每一個隔間,避免有物品遺留,同時上報座席污損情況。簡短的休整之後,他們還要準備迎接下午觀眾的到來。當天,李瀚樓從上午8點半工作到下午3點半,中午只休息了20分鐘。
“服務雖然辛苦,但意義非凡。”在8日上午舉行的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決賽中,中國選手谷愛凌奪得冠軍。李瀚樓説,那一刻他百感交集。“能作為志願者親身經歷這樣的歷史時刻,我很激動。同時自己為這個時刻貢獻了一份微薄的力量,把觀眾服務好了,維持很好的觀賽氛圍,所以也很自豪。”
李瀚樓的服務持續至15日,服務結束後,他最想做的一件事兒,就是學習滑雪這項很“帥”的運動,體驗運動員在雪上飛馳的激情。
冰立方 賽事服務
在志願夢開啟的地方傳遞志願精神
得知將在冰立方服務的那一刻,來自北京大學的志願者趙毓瑾有些激動,這裡是自己志願夢開始的地方。
十幾年前,她的父母參與了冰立方的“前身”——水立方的建設工作,每次路過水立方的建設工地,她的父母都會把車速放慢,驕傲地向她介紹這個美麗的、佈滿氣泡的大房子,“我是看著水立方從平地上‘長’起來的。”
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趙毓瑾第一次作為觀眾走進水立方,志願者親切的微笑、成熟又青春洋溢的氣質給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從那時起,她就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奧運志願者。2016年,趙毓瑾來到北京大學,線下支教、書信支教、社區清潔等志願服務伴隨了她的整個大學生活。
2月2日,冰立方迎來了第一場冰壺混雙比賽,這也是冬奧會的第一場比賽。看到中小學生觀眾時,趙毓瑾仿佛看到了十四年前的自己。“從他們身上,我找到了成為冬奧志願者的另一層意義:將奧運情結與志願精神傳遞下去。”
此次,趙毓瑾的服務內容是引導觀眾。在她看來,志願者應該主動為觀眾提供服務,而不是被動地等着大家來提問。“比賽開場前有一個體育展示環節,播放倒計時短片,也有身着蘇格蘭長裙的演員進行風笛演奏,但很多觀眾並不知道有這樣的環節。同時,還有大量觀眾在特許商店前排隊,等着買紀念品。”此時,趙毓瑾就會主動走過去,告訴大家體育展示即將開始,如果觀眾們在比賽前無法買到紀念品,不妨看看展示環節。
“小朋友,我們把口罩佩戴上,好不好?”看到觀眾席上有小觀眾摘下口罩,趙毓瑾也會以輕柔、商量的語氣進行提醒。“我不希望給小朋友帶來被説教的感覺,對待其他觀眾,志願者也應該柔和勸導。”
在趙毓瑾看來,每一位志願者都是團隊中的一顆螺絲釘,“我們的目標並不是展示自己,而是將自己的努力融入到團隊的運行中。當冬奧會順利進行之時,其中每一個時刻都蘊含着我們的力量。”
多語言呼叫中心 翻譯服務
不僅是翻譯 還是文化溝通的橋梁
位於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冬奧多語言呼叫中心,身着藍色志願者服裝的焦淼頭戴耳麥,嘴裏説着流利的法語。在這裡,隔着一條電話線,志願者們運用21種語言幫助來北京參加冬奧會的外國友人解決了各種問題,讓他們感受到北京的溫暖。
焦淼值守的是法語專線,這幾天她協助酒店工作人員,幫法國朋友解決了點餐、連接WiFi等問題。2月4日下午6點半,焦淼接到一個緊急求助,一名記者採訪了説法語的外國友人,想請志願者幫忙翻譯成中文,由於這條新聞需要在開幕式前播出,留給焦淼的時間只有1個小時左右。“當時現場環境嘈雜,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我翻譯後還請學長核對了一遍,確定無誤後,我才把翻譯結果交給記者。”
在服務過程中,志願者們構建出了多個場景高頻詞彙和問題框架,並在多語言呼叫中心內部形成了共享文檔,一方面作為冬奧的遺産和成果,同時也為呼叫中心以後的工作運營提供幫助。“我們學語言專業的大多數是文科生,對這類技術問題不太熟悉,但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們會把用到的詞彙和表述記錄到文檔裏,共享給其他語種的志願者。”焦淼舉例説明。
俄語專線的志願者還遇到這樣一件事兒。一位俄羅斯朋友要求在其所住酒店寄存外套,不肯把外套帶入休息的房間,但酒店解釋沒有這項服務,雙方都不太理解對方。接線的志願者很熟悉俄羅斯的文化,就解釋稱,俄羅斯天氣寒冷,當地人的外套很厚,所以當地很多酒店會相應設置外套寄存的服務,這是文化和習俗的差異。
焦淼説,當同學分享這個故事時,志願者們可以格外感受到自己服務的意義。“因為我們學習語言,也了解各國文化,可以借助語言的橋梁,進行文化的交流與碰撞。”
國家速滑館 運動隊聯絡員
為過生日的運動員送上“冰墩墩”鑰匙扣
“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不一樣,它也叫大道速滑,是兩人一組出發……”周沛霖笑着説,這幾天,每當親戚朋友問她有沒有看短道速滑的比賽時,她都要這樣“科普”一番,幾乎成了速度滑冰的“宣傳員”。
周沛霖是北京語言大學的研究生,在國家速滑館,她的服務內容是擔任美國隊、加拿大隊和捷克隊的運動隊聯絡員,與隊伍的領隊建立&&,幫助他們傳遞信息和解決問題。
早在崗前培訓時,周沛霖就學習了速度滑冰的規則、硬體要求等知識,掌握了相關專業名詞的英語表達方式。“以前我是看冬奧會的觀眾,也會把速度滑冰和中國隊擅長的短道速滑弄混,這次提前‘補了課’。”
正式上崗後,周沛霖帶領運動員們熟悉場館,告訴他們運動員更衣室、熱身區、休息室的位置,及時通知領隊時間變動等信息。她説,有的運動員很開朗,不僅和志願者們聊天,還和大家交換奧運徽章。“如果運動員有需求,比如冰鞋維修等,也是由我與場館相應部門取得&&。”
每日比賽中,如果周沛霖所服務的隊伍中有運動員獲獎,她需要及時找到獲獎運動員,帶領他們按時抵達頒獎等候區。因此從一開始,她就有意識地熟悉運動員的長相和名字。
2月7日,場館工作人員告訴周沛霖,當天是一名外國運動員的生日。當天晚上,周沛霖帶着場館工作人員找到這位運動員,送上生日賀卡和“冰墩墩”鑰匙扣。“當時這名運動員非常驚喜開心,因為他的隊友都不知道他當天過生日,他感謝了我們的溫馨祝福和周到服務。”
國家雪車雪橇中心 體育業務領域服務
在室外崗位服務 防護面罩上冷凝成冰晶
“作為冬奧志願者的新鮮感會迅速融解於高強度的工作中。”由儲備志願者“轉正”的王皓有着這樣的體會。
在國家雪車雪橇中心,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的231名賽會志願者服務於技術、場館管理、賽事服務等多個領域。王皓是體育業務領域的志願者,運動員進行訓練和比賽時,這個領域的志願者需要全程在崗,他們還要經常在寒冷的延慶戶外服務。
“我們的崗位特性是哪有需要就去哪。我當過驗證員、信息助理、賽道巡查員等多個崗位的工作人員,目前負責鋼架雪車起點每一名運動員出發前的衣物收集與管理工作。”
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在整個冬奧會期間承辦兩個大項、三個分項、十個小項的比賽,訓練與競賽的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王皓必須在每一項訓練和比賽中按時到崗,這就意味着他需要按照賽程安排工作,一旦上崗很少有時間休息。“上早班時,我一般是6點就從駐地出發。上晚班時,下班時間已經超過晚上11點半。”
除了繁重的服務內容,嚴峻的防疫形勢和寒冷的工作條件也給志願者們帶來挑戰。王皓説,由於天氣寒冷,他的防護面罩上起的不是霧,而是水蒸氣迅速冷凝形成的冰晶。由於防疫需要,志願者工作時必須佩戴橡膠手套,在室外工作,橡膠手套不保溫,尤其用凝膠消殺時,酒精蒸發吸熱再趕上冷風吹過,手指很快會被凍僵。“好在場館和學校為志願者準備了暖貼、防霧噴劑等物資,解決了大家工作中的小困難。”
在王皓看來,與高強度工作相伴的,是無數個難忘的幸福瞬間。“在競賽服務中,我和運動員用眼神相互致意,説Morning、Hello,有的運動員還用漢語向我説‘謝謝’。在距離運動員最近的地方,我能觀賞到他們每一個人出發的姿態和動作。我和搭檔相互鼓勵與支持,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説,在冬奧會服務的經歷非常珍貴,也將成為所有志願者的美好回憶。
-
冰雪盛宴落幕 中國軍團冰強雪壯是怎樣拼出來的
” 在鋼架雪車、雪橇、跳&滑雪、北歐兩項、冬季兩項等起步較晚的項目上,外教幫助中國選手實現全項目參賽目標。在單板滑雪賽場,兩位冬奧元老蔡雪桐和劉佳宇,為了訓練體能,兩人歷經專項提升,將狀態達到新的層次。
-
史家小學合唱團和舞蹈團小學生講述表演幕後故事
昨晚,北京國家體育場“鳥巢”一片沸騰,北京冬奧會閉幕式就在這裡舉行。”史家小學金帆合唱團團員、六年級13班的楊子熠説,自己平時訓練結束後回到家,會反復聽《小星星》這首歌找節奏、找小時候聽這首歌的感覺。
-
北京逐步成為殘疾人友好型城市
董連民介紹,2019年11月,北京抓住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籌辦契機,啟動全市無障礙環境建設2019至2021年專項行動。三年來共修復盲道2.6萬處、人行橫道6597處;改造人行天橋和地下通道35個,城市全域主要道路盲道基本“無斷點”、緣石坡道基本“零高差”。
-
中國冬殘奧代表團2月21日正式成立
三屆冬殘奧會將於3月4日至13日舉行,今天中國冬殘奧代表團將正式成立並對外公布。“北京按照兩個冬奧、同樣精彩的要求,對標國際一流,同步抓好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無障礙環境建設。
-
“冰墩墩”出道了 動畫明星集體給它“搭戲”
北京冬奧組委特許動畫電影《我們的冬奧》2月19日在全國上映,電影講述了中國經典動畫角色與“冰墩墩”“雪容融”圍繞冬奧村開村儀式展開的多篇章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