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海星(左)正在“冰立方”外的夜幕下站崗。(受訪者供圖)

福川美希正在對場館裏的觀眾進行引導和答疑。(受訪者供圖)
在北京冬奧會上,一些身穿天藍色志願者服的身影在國家體育場、首鋼大跳&、國家游泳中心等場館穿梭。戴着口罩,看不清面目,但他們用最友好的語調、最熱情的肢體語言,迎接着每一位前來觀賽的人。
他們是北京冬奧會志願者。只要有賽事,就能見到他們。而志願者中,更是有一批特殊的華裔志願者。冬奧會期間,他們堅守在每個平凡的角落,為賽事保駕護航。
“Volunteer is not a chance,it’s a job.”(志願者並不是一種機會,而是一份工作。)在培訓中,來自北京大學的韓國籍志願者全海星對於這句話印象深刻。他説:“我知道,當我成為一名志願者的時候,就應該肩負志願者的責任和擔當,而不是僅僅將其視為一種去體驗冬奧會的機會。”
辛苦換來“被需要”
2月8日,北京大學的日本籍志願者福川美希趴在國家游泳中心“冰立方”部署區的玻璃窗上。隔着兩條馬路,她看到北京頒獎廣場上有一個金色頭髮、身着紅色衣服的身影在衝人群揮手。那是剛剛獲得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金牌的谷愛凌,她領完了獎,從頒獎&上下來,回到候場區域。
福川美希和身邊的志願者都很激動。隔得太遠了,福川美希把手機鏡頭的焦距放大10倍,才能看到谷愛凌的臉。雖然處於閉環外接觸不到運動員,但在那一刻,她有了一種自己在為運動員服務的真切感受。
福川美希的任務是和數百名志願者一起,在“冰立方”園區裏的南廣場、南商業街、看&各個區域,負責對觀眾進行引導、答疑、驗票等工作。每天,志願者們都會收到相應的運行計劃,裏面詳細地寫着這一天的輪班。用不同顏色標記區域圖,志願者們要熟記於心,以應對觀眾的問詢。最近,他們最常聽到的問題是:“冰墩墩在哪兒買?”
一次賽事就要來數百名觀眾,需要志願者為他們引導、答疑。室外風大,加上連續幾天一直説話,福川美希的嗓子有些沙啞了。
福川美希記得第一天站崗的時候,自己沒戴手套,手凍得通紅。一個阿姨看見她,小聲説了一句:“大冬天的,站得這麼辛苦。”聽到“阿姨説了這句話,突然感覺有勁了”。
來自北京大學的韓國籍志願者全海星也在“冰立方”進行志願服務。在韓國上中學時,全海星就成為了一名“志願服務愛好者”,他喜歡這種被需要的感覺。而在“冰立方”,他延續了以往的耐心和用心。
全海星分別體驗過南廣場、南商業街、看&這幾個點位引導的崗位。他説,“在這些崗位上做志願服務,加深了我對冰立方賽事服務過程的了解,也希望我們能為觀眾們帶來更好的體驗。”
“穿這身衣服,就是朋友”
在國家體育場“鳥巢”前,來自北京大學的加拿大籍志願者張沐被其他志願者感動哭了。
張沐是“冰立方”的一名志願者,她的工作包括測體溫,檢查核酸和疫苗信息等。2月8日晚上,沒有排班,她前往“鳥巢”觀看比賽。“鳥巢”和“冰立方”中間的北京頒獎廣場,有一條通廊,觀眾被引導從廣場北邊往南走。
在那一條通廊上,每隔三五米就有一個志願者拿着熒光棒。遠遠望去,這些燈形成了一條路。夜裏天氣很冷,志願者們鼻子吸溜吸溜的,一邊搖棒,一邊跳着説:“歡迎大家來觀賽!”
張沐既心疼,又感同身受,當時她的眼淚就忍不住流下來了。
志願者的工作是高度重復性的,但張沐有自己的調整方式。當有機會和人説話時,她總是不遺餘力地向觀眾表達熱情。“請出示證件”“歡迎入場”“今天你辛苦了”。她感覺自己通過這些話輸出溫暖,別人也會反饋回來。
在清廢區工作時,張沐負責管理來往人員進出。有一天,她發現刷身份證的機器壞了,每次進出都要出示健康寶、核酸、疫苗等信息,流程變得很麻煩。
很多年齡較大的保潔人員不太會使用手機,有的甚至沒有流量。在寒冷的室外,總掏手機也很凍手。那天,張沐&&工作人員解決了設備的問題。這一次讓她感覺到自己作為志願者的價值。
志願服務期間,張沐收穫了很多溫暖。有一次他們在站崗的時候,遠遠看見閉環內有兩個人衝着他們大聲喊:“辛苦了!”兩個人雙手放在頭頂,比了個心形。張沐和同伴們也喊出“辛苦了!”回復他們。“所有人都戴着口罩,看不見表情,也不認識彼此,但穿着這身衣服,自然就是朋友,因為他們都在為冬奧服務。”
見證“金牌的誕生”
2月15日下午,北京首鋼大跳&正在進行北京冬奧會單板滑雪男子大跳&決賽。決賽前兩輪,憑藉一個外轉1800度的動作和一個內轉1800度的動作,蘇翊鳴兩輪總分達到了182.50的高分。
單板滑雪大跳&比賽的規則是每名選手各跳三輪,其中兩輪的最佳成績相加,按照成績總和進行排名。因為蘇翊鳴前兩輪成績總和排在第一名,第三輪排在最後一位出發,前面出發的選手沒有成績總和超過他的,金牌已經到手了。
來自北京理工大學的意大利籍志願者季思雅正在賽道的結束區,她感覺到蘇翊鳴從不遠處飛馳而來,一個模糊的身體輪廓裹挾着一陣細碎的雪粒,越來越近,季思雅身旁響起了歡呼聲。
季思雅也有了一種特別想滑雪的衝動。“能有機會在現場看到他們奪冠的瞬間,真的很幸運。”
幸運的同時也夾雜着汗水,志願者們每天凌晨四點起床集合,從住宿點坐車到達工作的場館。傍晚六七點工作才結束。一開始起不來,季思雅就多定幾個鬧鐘。“做志願服務會有一種使命感,而且我知道我今天能近距離觀看他們比賽,就會很期待。”季思雅説。
季思雅主要負責在媒體記者進場拍攝時驗證他們的身份信息、在媒體接待&為記者換相應位置的袖標等工作。由於工作內容需要與媒體打交道,她所在的位置視野都特別好。
季思雅説,蘇翊鳴在大跳&賽前訓練時,常有人衝他喊:“蘇翊鳴加油!”她不敢喊,只敢偷偷看他一眼。
有一次,蘇翊鳴從雪道上滑下來,到了結束區附近,把雪鏡拉了下來,笑着衝旁邊的季思雅揮揮手。季思雅覺得,這是很特別的冬天。
休息的時候,季思雅在場館的地面上嘗試跳了一個“360度翻轉”,她想等隔離結束,去滑雪場嘗試“高難度的動作”。(記者 徐楊 實習生 周婕妤)
-
冬奧會華裔志願者 不僅是體驗,更是責任和擔當
福川美希正在對場館裏的觀眾進行引導和答疑。受訪者供圖 在北京冬奧會上,一些身穿天藍色志願者服的身影在國家體育場、首鋼大跳&、國家游泳中心等場館穿梭。來自北京大學的韓國籍志願者全海星也在“冰立方”進行志願服務。
-
金牌醫療保障團隊是如何煉成的?
2月12日,北京冬奧村綜合診所,邱雨婕在核對冬殘奧會志願者名單。李亞紅介紹,興奮劑檢查,不僅是為了檢查出興奮劑陽性,更重要的意義是維護一個公平公正的體育競賽環境,保護乾淨的運動員。
-
“雙奧之城”鑄華章 “天下一家”向未來——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彰顯中國理念
2月20日晚,北京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式在國家體育場舉行。
-
北京2022年冬奧會閉幕 交通人的堅守仍將繼續
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工作中的冰立方“交通經理”於家驥。在北京冬奧會各個場館的閉環內,有16名交通經理來自交管部門,北京市交管局朝陽支隊東外大隊安監宣傳民警於家驥就是其中一員。
-
“藍色身影”展現中國青年風采
” 李瀚樓的服務持續至15日,服務結束後,他最想做的一件事兒,就是學習滑雪這項很“帥”的運動,體驗運動員在雪上飛馳的激情。在國家雪車雪橇中心,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的231名賽會志願者服務於技術、場館管理、賽事服務等多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