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立方”變成了“冰立方”,首鋼工業遺産化身“雪飛天”,千余輛氫能大巴穿梭於賽場,3大賽區26場館實現100%綠電供應……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賽場上,中國以實際行動兌現了“綠色辦奧”的莊嚴承諾,也向世界集中展現了中國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堅強決心和不懈努力。今天上午,2022北京新聞中心舉行美麗中國·綠色冬奧專場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有關司局負責人等介紹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副司長張大偉&&,冬奧會期間,北京蔚藍的天空,將運動員在冰雪賽場上的精彩表現襯托得更加精彩。監測數據顯示,自2月4日冬奧會開賽以來至17日,北京PM2.5的平均濃度只有24微克/立方米,京津冀三地濃度下降達到40%以上。“尤其是2月4日開幕式當天,北京PM2.5日均濃度低至5微克/立方米。”張大偉説,“北京藍”成為冬奧會靚麗底色,得到國際國內社會一致好評。
2022年北京冬奧會,綠色辦奧具體是如何實現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王金南&&,中國充分改造利用鳥巢、水立方、五棵松等原有奧運場館,新增場地從設計源頭減少對環境影響,國家速滑館“冰絲帶”成為世界上第一座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系統制冰的大道速滑館,碳排放趨近於零;冬奧會全部場館達到綠色建築標準、常規能源100%使用綠電。冬奧會節能與清潔能源車輛佔全部賽時保障車輛的84.9%,為歷屆冬奧會最高。
在冬奧會開幕式上,以“不點火”代替“點燃”、以“微火”取代熊熊大火,充分體現低碳環保,可以説這是綠色奧運的新起點。通過使用大量光伏和風能發電、地方捐贈林業碳匯、企業贊助核證碳減排量等方式,圓滿兌現北京冬奧會實現碳中和的承諾,北京冬奧會成為迄今為止第一個“碳中和”的冬奧會。有關媒體和權威雜誌的報道也印證了這一點,中國舉辦了一屆“綠色”冬奧會,展示了其在綠色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自然》雜誌撰文指出,北京冬奧會所採取的減排措施大大超過往屆冬奧會,儘管此次冬奧會減少的碳排放只是中國總碳排放的滄海一粟,但它證明了在更廣範圍活動中實現碳中和是可行的。
這五年來,作為雙奧之城的北京,在空氣質量改善方面創造了特大城市大氣污染治理的世界奇蹟。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以來,中國大力治理北京和京津冀地區的大氣污染,改善北京生態環境質量,特別是賽期空氣質量,這同樣是中國冬奧申辦時的莊重承諾。
通過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北京採取了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重大舉措,空氣質量實現大幅改善。2021年,北京六項主要污染物首次全部達標,細顆粒物濃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相比2017年下降40%,優良天數達到288天,比2017年增加62天,“北京藍”日益成為常態。
“特別是冬奧會期間的北京空氣質量達到了有PM2.5監測以來最好水平,有幾天的PM2.5濃度甚至出現個位數。聯合國環境署高度評價北京市大氣污染治理成效,認為創造了特大城市大氣污染治理的北京奇蹟,為發展中國家城市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經驗。”王金南説。(記者 駱倩雯)
-
為冬奧提供新賦能 石墨烯為賽場保溫為人保暖
為了保障冬奧會戶外工作人員的對講機、手機、攝像機、照相機等很多工作設備在寒冷戶外也能正常工作,它們也穿上了石墨烯“外套”。未來,石墨烯技術還將在汽車熱管理系統、低溫環境特種加熱服裝服飾、醫療健康裝備等領域應用,讓全民共享科技冬奧成果。
-
特寫:拒絕第四塊銀牌!
當天下午,成了高木美帆的“獨舞”。
-
他們,將北京冬奧帶向世界
牙買加滑雪運動員本傑明·亞歷山大打開冬奧禮品包,被中國小朋友的畫作感動“破防”了。
-
零下20度,他們熱得穿短袖幹活——中國制冰師護冰“雪游龍”
製作游龍般蜿蜒的延慶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賽道,難度不亞於呵護一件“藝術品”。世界車橇賽道的制冰師幾乎清一色是“洋面孔”,但隨着北京申辦冬奧成功,為“雪游龍”培養本土制冰師成為“必答題”。經過兩年多的漫長磨煉,中國制冰師告別青澀,首登奧運賽場。
-
滑雪大跳&完成比賽任務 389名志願者不想説再見
隨着蘇翊鳴第三跳奪得金牌,首鋼滑雪大跳&也圓滿完成了北京冬奧會的賽事保障任務。從2月16日開始,首鋼滑雪大跳&成為北京冬奧會最早完賽的競賽場館之一,而這也代表首鋼滑雪大跳&賽會志願者順利完成賽會保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