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氣象科技讓風成為冬奧參賽運動員助力而非阻力
2022-02-18 08:47:29 來源: 北京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延慶賽區國家高山滑雪中心賽道邊的大螢幕可以實時顯示比賽現場的各種數據,方便運動員和觀眾隨時觀看。記者 和冠欣攝

  16日晚,隨著齊廣璞奪得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金牌,中國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國家隊以兩金一銀的優異戰績結束了本屆冬奧會的全部賽程。沉甸甸的獎牌背後少不了運動員的辛勤汗水,科研人員的助力也功不可沒。其中,由中國科學院空天資訊創新研究院研究員邵蕓領銜的“科技冬奧”重點專項“雪上項目場地環境要素影響評估與臨場決策輔助支援係統”,就在冬奧備戰及比賽期間協助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等十支國家隊成功駕馭比賽的關鍵因素——風。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項目中,運動員要從高處經過助滑道到達跳臺,騰空做出技術動作後落地。離開跳臺時,運動員的速度可達每小時70公里,騰空高度十余米。在此過程中,最大的變數就是風,遇到順風時運動員需要適當縮短滑行距離,逆風則延長距離,以獲得最佳的出臺速度。但山地賽場的風難以捉摸,如果比賽中遇到風力風向暫態變化,運動員就有可能出現騰空高度不足、方向偏差等情況,甚至威脅到人身安全。

  曾經,這類項目的臨場指揮只能依靠手持風速儀在固定點位測風,再通過對講機將資訊傳遞給出發區的教練和運動員,以便確定最佳出發時機。這種測量顯然不夠精確,且存在延遲。怎樣用好風,讓風成為運動員的助力而非阻力,成了邵蕓團隊的研究方向。

  經過500多天的跟隊觀測,團隊從零開始完成了高精度測風係統,實現精細化模擬計算,並引入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分析,研發出雪上項目臨場指揮支援係統,填補了我國外場雪上競技體育精準氣象科技保障與臨場輔助指揮的技術空白。係統可實時獲取10米級高精度測風數據,並換算為風指數,實時傳輸到教練員手中的智能終端。

  風指數是用實時風向、風速等數據,綜合運動員體重和賽道延伸方向、位置等資訊,計算出風對運動員是如何作用的。數據讓曾經只能通過感官感知的風變得能“看見”,並讓教練員和運動員掌握場地的風變化規律與特徵,從而駕馭風,為臨場指揮、提高競技成績和有效訓練時間、安全完成動作等助力。

  在備戰冬奧時,這套係統服務了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跳臺滑雪、冬季兩項等十支國家隊的訓練。第一次使用這套係統時,冬季兩項國家集訓隊外籍射擊教練阿梅特感慨道:“這是我夢寐以求的禮物。”針對不同競賽項目的個性化需求,及各賽場位置、走向等具體環境條件,研究團隊還對係統進行了針對性優化。

  “冬奧會期間,我們的團隊一直在賽場最前方,全面收集賽道氣象情況,用精準的氣象科技為中國運動員摘金奪銀提供有力支撐。”邵蕓説,未來,這套係統還可推廣到諸如射箭、水上運動等對風敏感的體育項目中,實現更廣泛的應用。(記者 劉蘇雅)

+1
【糾錯】 責任編輯: 陶歡
北京要聞
  • 為冬奧提供新賦能 石墨烯為賽場保溫為人保暖
    為了保障冬奧會戶外工作人員的對講機、手機、錄影機、照相機等很多工作設備在寒冷戶外也能正常工作,它們也穿上了石墨烯“外套”。未來,石墨烯技術還將在汽車熱管理係統、低溫環境特種加熱服裝服飾、醫療健康裝備等領域應用,讓全民共用科技冬奧成果。
  • 特寫:拒絕第四塊銀牌!
    當天下午,成了高木美帆的“獨舞”。
  • 他們,將北京冬奧帶向世界
    牙買加滑雪運動員本傑明·亞歷山大打開冬奧禮品包,被中國小朋友的畫作感動“破防”了。
  • 零下20度,他們熱得穿短袖幹活——中國制冰師護冰“雪遊龍”
    制作遊龍般蜿蜒的延慶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賽道,難度不亞于呵護一件“藝術品”。世界車橇賽道的制冰師幾乎清一色是“洋面孔”,但隨著北京申辦冬奧成功,為“雪遊龍”培養本土制冰師成為“必答題”。經過兩年多的漫長磨煉,中國制冰師告別青澀,首登奧運賽場。
  • 滑雪大跳臺完成比賽任務 389名志願者不想説再見
    隨著蘇翊鳴第三跳奪得金牌,首鋼滑雪大跳臺也圓滿完成了北京冬奧會的賽事保障任務。從2月16日開始,首鋼滑雪大跳臺成為北京冬奧會最早完賽的競賽場館之一,而這也代表首鋼滑雪大跳臺賽會志願者順利完成賽會保障任務。
短道速滑男子5000米接力獎牌頒發
短道速滑男子5000米接力獎牌頒發
北京市民愛吃的本地菜又開種了
北京市民愛吃的本地菜又開種了
短道速滑比賽收官
短道速滑比賽收官
軍博抗美援朝主題展閉幕
軍博抗美援朝主題展閉幕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388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