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生被社區居民親切地稱為“片兒醫”,他們是居民健康的“守門人”。正是因為有了他們,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便捷、精準的醫療健康服務。
據市衛健委數據,2021年,本市基層衞生健康服務交上了一份優良的成績單。全市650個無醫療機構行政村全部完成村衞生室或社區衞生站建設,動態實現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全覆蓋;建設完成100個標準化的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專病特色科室,社區衞生服務中心100%開展藥品需求登記服務,為5934名患者登記用藥需求;100余家二三級醫療機構為基層優先提供號源,居民基層首診率達51.9%;家醫服務重點人群簽約率保持在90%以上,向慢性病患者提供長期處方服務375.7萬人次;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36.4%,健康指標繼續保持全國領先。
通過簽約服務,居民和家庭醫生團隊建立起穩定的服務關係,這對於應對老齡化、疾病譜變化以及構建密切和諧的醫患關係至關重要。
“居民認可了,我們就有存在感和價值感。”豐台區馬家堡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書記、主任陳應軍展示了一幅圖畫:5位“全副武裝”的“大白”緊緊團結在鮮紅的旗幟前。這是疫情期間,一位居民有感於基層醫務人員的辛苦付出,送來的親筆繪製的禮物。
陳應軍介紹,馬家堡社區衞生服務中心2017年至2019年連續3年門診量穩居全市各社區首位。目前,中心有家庭醫生簽約居民40005人,居民簽約率達35.9%,其中老年人16550人、簽約率達91%,為社區居民提供了更加精準、更具個性化的服務。中心率先利用“互聯網+醫療”技術建立“健康大腦”智能監測雲平台,讓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實現可視化、精準化。
“這些醫務人員值得信任、愛戴和讚揚,對他們存有萬分感激之心,謝謝!”東城區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王家園衞生站站長劉紅霞、護士長趙霞帶來了一沓居民發來的感謝信,裏面寫滿情真意切的謝意。一封封感謝信背後,是一個個溫馨的醫患故事:中醫專家治好了老先生痛苦的帶狀皰疹;送醫上門解決了糖尿病患者疫情期間沒法住院的困境。社區醫護人員“小病善治、大病善識、急病善轉、慢病善管”,幫助居民實現了“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記者 孫樂琪)
-
為冬奧提供新賦能 石墨烯為賽場保溫為人保暖
為了保障冬奧會戶外工作人員的對講機、手機、攝像機、照相機等很多工作設備在寒冷戶外也能正常工作,它們也穿上了石墨烯“外套”。未來,石墨烯技術還將在汽車熱管理系統、低溫環境特種加熱服裝服飾、醫療健康裝備等領域應用,讓全民共享科技冬奧成果。
-
特寫:拒絕第四塊銀牌!
當天下午,成了高木美帆的“獨舞”。
-
他們,將北京冬奧帶向世界
牙買加滑雪運動員本傑明·亞歷山大打開冬奧禮品包,被中國小朋友的畫作感動“破防”了。
-
零下20度,他們熱得穿短袖幹活——中國制冰師護冰“雪游龍”
製作游龍般蜿蜒的延慶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賽道,難度不亞於呵護一件“藝術品”。世界車橇賽道的制冰師幾乎清一色是“洋面孔”,但隨着北京申辦冬奧成功,為“雪游龍”培養本土制冰師成為“必答題”。經過兩年多的漫長磨煉,中國制冰師告別青澀,首登奧運賽場。
-
滑雪大跳&完成比賽任務 389名志願者不想説再見
隨着蘇翊鳴第三跳奪得金牌,首鋼滑雪大跳&也圓滿完成了北京冬奧會的賽事保障任務。從2月16日開始,首鋼滑雪大跳&成為北京冬奧會最早完賽的競賽場館之一,而這也代表首鋼滑雪大跳&賽會志願者順利完成賽會保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