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5日)上午,2022北京新聞中心召開北京生態文明建設專場新聞發布會,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園林綠化局、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政府、北京市延慶區人民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了北京生態文明建設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蔚藍天空下的雪後冬奧村。記者 和冠欣 攝
生態文明創建輻射到中心城區
“在冬奧會賽事期間,北京也有很好的空氣質量。”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於建華介紹,如今的北京,藍天白雲成為常態,2021年PM2.5濃度為33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首次全面達標。
多年來,北京持續聚焦能源、建築、交通等領域的碳減排,2021年萬元GDP碳強度約為0.41噸,在各省(區、市)中保持最優水平,並比2015年下降28%以上。碳交易成交額超30億元,積極承建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中心。北京的機動車排放結構正在不斷優化,新能源車保有量達50.6萬輛,國五及以上排放標準車輛佔比超過70%。
於建華&&,北京市集中開展大氣污染防治以來,已經累計實施了300多項治理措施,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實現了大氣主要污染物濃度持續下降,2004年開始二氧化硫(SO2)穩定達標;2019年開始可吸入顆粒物(PM10)和二氧化氮(NO2)持續達標;2021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和臭氧(O3)濃度首次同步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各項大氣污染物實現協同改善,北京市空氣質量創歷史最優。
另外,北京強化“兩線三區”的空間管控,生態控制線面積達到73%,其中生態保護紅線超過全市面積的26%。同時推動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目前生態文明示範創建工作已經覆蓋延慶區、密雲區、門頭溝區、懷柔區、平谷區五個生態涵養區,並輻射到中心城區。
今年將再增15萬畝綠化面積
市園林綠化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高大偉介紹,2012年以來,北京市持續開展了以兩輪“百萬畝造林”為主的大規模綠化建設,對優化北京的綠色生態空間格局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其中,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4年來完成綠化造林85.3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4.6%,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1%,森林蓄積量達到2690萬立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6.6平方米。
“今年北京將再增加15萬畝的綠化面積,實現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的圓滿收官。”高大偉説。
北京一直突出生物多樣性保護,注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營建,建設了一批城市休閒公園、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等綠色休閒空間,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87%。在去年發布的《北京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中,收錄的陸生野生動物達到596種,且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體系不斷完善。
高大偉&&,接下來,北京將繼續不斷優化生態空間布局,提升生態系統功能,並全面加強資源保護,提高科學治理水平,積極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首都北京。
五大主幹河流重現“流動的河”
市水務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楊進懷錶示,冬奧會的舉辦是推動北京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的重要動力。去年10月初,密雲水庫最大蓄水量35.79億立方米,創建庫以來新紀錄,作為首都重要地表飲用水源地、水資源戰略儲備基地的作用更加凸顯;2021年全市平原區地下水位回升5.64米、增加地下水儲量28.9億立方米。
2021年,北京新建改造污水處理廠5座,新建污水管線568公里,完成322個村污水收集處理,全市污水處理率達95.8%;全市再生水配置量超過12億立方米,新建再生水管線35公里,實現1000萬平方米園林、綠化用再生水替代;同時持續強化河長制,深入實施市總河長令,排查出的1000余條小微水體全部完成治理;全市優良水體比例達75.7%,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北京一直用生態辦法解決生態問題。”楊進懷説,永定河、潮白河等五大主幹河流26年來全部重現“流動的河”並貫通入海,2021年新增有水河道27條、有水河長452公里、水面32平方公里,81處乾涸多年的泉眼復涌;完成年度63條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任務;全市河流、水庫等健康水體佔比達85.8%,城鄉河湖再現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勃勃生機。
今年,水務部門將繼續推進最嚴格水資源管理,持續開展地下水超採治理,持續加大水源保護力度;強化“保水”“補水”措施,推動河湖生態保護修復、嚴格水生態空間管控、推進流域生態補水,拓展生態治水新路徑。力爭全年生産生活用水控制在30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地區生産總值水耗下降1%左右,污水處理率達到97%,再生水利用量提升10%,建成區海綿城市達標率達28%以上。
藍天白雲下“最酷的景色”是這樣煉成的
雪後的北京,陽光燦爛,蔚藍的天空讓人格外心曠神怡。在北京冬奧會單板滑雪男子大跳&的賽場上,當運動員們縱身一躍,在蔚藍的天空下騰空翻轉時,後方繪有北京冬奧會會徽“冬夢”的首鋼冷卻塔也格外醒目。畫面定格,讓人不禁感嘆:酷炫!真美!“這是我見過最酷的景色之一!”2月8日曾在這裡奪冠的谷愛凌,也發出了由衷的讚美。
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的數據顯示,昨天北京空氣質量一級優,大部分地區的PM2.5濃度僅在個位數。這樣好的空氣並不是只有這一天,自北京冬奧會開賽以來,從實況來看,北京的空氣質量一直不錯,基本上每天都保持優良水平。
北京環境效益的持續釋放,得益於長期堅持不懈的大氣污染治理。2021年,北京市大氣污染治理再次實現突破,空氣質量首次實現全面達標,PM2.5年均濃度也降低到了33微克/立方米。在全年365天裏,優良天數達到288天,接近八成,且一級優的天數較2013年增加了73天,藍天的底色更純,“含金量”更高了。
從2013年向PM2.5正式“宣戰”以來,本市聚焦燃煤污染、工業污染、機動車污染、揚塵污染等,全面治理大氣污染,從最初“大幹快上”的工程減排到繡花般細緻的管理減排,完成了大氣治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經過多年的“無煤化”治理,北京的煤炭消費量在2020年只佔全市能源消費比重的1.5%。二氧化硫年均濃度由1998年120微克/立方米降至2019年4微克/立方米,北京已經基本解決了燃煤污染的問題。針對機動車污染,北京“嚴標準、促淘汰、強監管”,加上交通管控約束、經濟政策鼓勵等措施,已經逐步形成了“車、油、路”一體化的北京機動車排放控制體系。對反映城市乾淨指數的揚塵問題,北京各區因地制宜,大力治理揚塵,創新了不少妙招。
北京空氣質量的全面達標,還得益於攻堅克難和科學施治的創新精神。近年來,北京率先在全國建立城市空氣質量預測預報體系,先後三次開展PM2.5來源解析,量化分析北京市PM2.5來源組成和區域傳輸影響,精準識別污染來源,這為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北京還建立了“天空地”一體化的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建成覆蓋街道(鄉鎮)的高密度監測體系,搭建首個重型柴油車在線監控平台,並利用衛星遙感、走航、視頻監控等科技手段,精準快速識別主要污染物,構建“智慧+環保”監管新模式。
北京仍將繼續打好大氣污染防治戰役。“空氣質量從開始達標過渡到穩定達標,這也是一個目標。”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説。(記者 駱倩雯)
-
26家中外媒體39名記者探訪觿堂文化智庫
幾位記者和志願者穿上戲服,親身體會京劇藝術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李昂&&,園區通過新型的文化産業鏈進行整合延伸,形成獨創模式,促進文化創意産業園區發展,被業內評價為“藝術園區的5.0版本”。
-
城市誌願者熱情又浪漫 把志願服務做得有滋有味兒
昨天,在房山區燕山文化廣場的城市誌願服務站點,心靈手巧的城市誌願者用彩色紙張製作玫瑰花,贈送給路過的市民,在料峭春寒中送出一份浪漫的驚喜。在城市誌願服務站點,市民可以體驗舞龍、風車、投壺、陀螺等傳統游戲。
-
冬奧會開賽以來北京空氣質量基本保持優良水平
今天上午,2022北京新聞中心召開北京生態文明建設專場新聞發布會,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園林綠化局、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政府、北京市延慶區人民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了北京生態文明建設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
借鑒航天發射技術 中國隊“冰上加速器”有一套
在這枚來之不易的金牌背後,一套“人體高速彈射裝置”為國家隊速度滑冰運動員開展彎道滑行技術訓練提供了有力支持。”他説,除速度滑冰外,針對跳&滑雪的人體彈射裝置也已研發成功,可使跳&滑雪運動員的滑離速度最高達到每秒30米。
-
提出碳中和調控方案 北京冬奧減排量已近百萬噸
走進被譽為“冰絲帶”的國家速滑館觀眾主入口處,一塊兒深藍色的、極為惹人注目的大屏幕呈現在記者眼前,它就是北京冬奧會全景式碳排放智能管控與碳普惠雲平台。它能根據場館運營相關活動水平,實時追蹤碳排放的變化和減排情況,預測北京冬奧會期間場館新增的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