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15日電(記者劉揚濤、王沁鷗、夏子麟)北京冬奧會雪上項目比賽如火如荼,在延慶和張家口兩個賽區,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總是伴着直升機起飛的聲音出現在賽場上空,那是高山雪上運動空中救援隊在工作。

直升機在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進行救援演練。新華社夏子麟攝
“北京冬奧會賽事期間,我們全程值守在直升機旁,一旦出現運動員重傷不便移動的情況,我們會在1分鐘內起飛,快速到達賽場上空,用鋼索將受傷選手運上飛機,再送到山下的醫療站。”張家口賽區空中救援隊飛行員孔德福説,“我們就是雪上賽事現場救援的‘最後一張底牌’。”
高山滑雪是冬奧會上危險性最高的項目之一,主賽道全長約3000米,落差約900米,頂級運動員的滑行速度能達到每小時140公里以上。根據國際奧委會與國際雪聯的要求,冬奧會雪上項目比賽需配備直升機救援隊,運動員受傷後直升機要保證在5分鐘內到達賽道上空,並在15分鐘內完成救援任務。
此前,直升機高山雪上運動空中救援在我國救援領域屬於空白,缺乏各項操作的規範與標準,加上延慶、張家口兩地冬季多大風、亂流強、低溫、積冰,這些都對直升機救援帶來挑戰。2018年底,由中信海洋直升機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紅十字會組成的中國第一支高山雪上運動空中救援隊成立,開始了“征服雪山”的探索。

高山雪上運動空中救援隊在工作。新華社夏子麟攝
“我和隊友都是駕駛時長超過1萬小時的飛行教員,但第一次來延慶試飛,我們就遭遇了驚心動魄的一幕。”延慶賽區空中救援隊飛行員薛巍然回憶道,“飛機在原定位置懸停後,我們打開艙門準備放下鋼索,但就在這時突然出現了下沉氣流,飛機一個勁兒往下扎,不到10秒鐘內我們的高度從50米掉到不足30米,我們當機立斷停止訓練,迅速脫離亂流區域,驚險地從峽谷死裏逃生。”
薛巍然告訴記者,這次經歷後他和隊友探討研究,決定給直升機減重,他們把浮筒、救生筏、係留設備等其他場景的救援裝備從飛機上拆了下來,“瘦身”後的直升機擁有了更充足的功率,具備了應對亂流等極端天氣的更好能力。此外,為了熟悉延慶不同季節、不同時段的氣流、風速,他們在過去三年裏先後十多次來到這裡訓練,幾乎飛遍了小海陀山的每個角落。

1月28日,一架直升機在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進行救援演練。新華社記者連振攝
薛巍然介紹説,經過多次考察、研究、演練,救援隊編寫了《高山滑雪賽道救援飛行技術手冊》,順利通過了國際奧委會與國際雪聯組織的直升機高山滑雪賽道救援驗證工作和飛行演練工作,為冬奧會做好了準備。
北京冬奧會期間,救援隊隊員們每天早上不到七點就要到達賽場,對直升機和設備進行調試後,還要進行一次試飛,以確定當天的天氣條件下能否開展救援。“空中救援作業猶如在天上穿針引線,操作必須非常精確。”薛巍然説,“直升機懸停位置落差不能超過一米,且要保證飛行的平穩,否則容易造成對運動員的二次傷害。因此每一次的試飛演練我們都拿出百分百的認真態度對待。”
“受山區野外停機坪實際條件限制,冰冷的機艙沒有任何加溫設施。每次比賽,機組成員需要在零下20攝氏度的環境下待命兩到三個小時以上。”孔德福説,“但面對守護冬奧的光榮任務,這些困難都可以克服。”
冬奧會開賽以來,高山雪上運動空中救援隊已經完成53架次共計41小時50分鐘的冬奧救援保障飛行,保障冬奧相關重要賽事20余場。孔德福説:“未來,將有更多高山雪上運動賽事在中國舉行,我們將繼續不遺餘力,為中國冰雪運動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編輯:劉陽、黃緒國、張熙錦(實習)
-
26家中外媒體39名記者探訪觿堂文化智庫
幾位記者和志願者穿上戲服,親身體會京劇藝術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李昂&&,園區通過新型的文化産業鏈進行整合延伸,形成獨創模式,促進文化創意産業園區發展,被業內評價為“藝術園區的5.0版本”。
-
城市誌願者熱情又浪漫 把志願服務做得有滋有味兒
昨天,在房山區燕山文化廣場的城市誌願服務站點,心靈手巧的城市誌願者用彩色紙張製作玫瑰花,贈送給路過的市民,在料峭春寒中送出一份浪漫的驚喜。在城市誌願服務站點,市民可以體驗舞龍、風車、投壺、陀螺等傳統游戲。
-
冬奧會開賽以來北京空氣質量基本保持優良水平
今天上午,2022北京新聞中心召開北京生態文明建設專場新聞發布會,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園林綠化局、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政府、北京市延慶區人民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了北京生態文明建設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
借鑒航天發射技術 中國隊“冰上加速器”有一套
在這枚來之不易的金牌背後,一套“人體高速彈射裝置”為國家隊速度滑冰運動員開展彎道滑行技術訓練提供了有力支持。”他説,除速度滑冰外,針對跳&滑雪的人體彈射裝置也已研發成功,可使跳&滑雪運動員的滑離速度最高達到每秒30米。
-
提出碳中和調控方案 北京冬奧減排量已近百萬噸
走進被譽為“冰絲帶”的國家速滑館觀眾主入口處,一塊兒深藍色的、極為惹人注目的大屏幕呈現在記者眼前,它就是北京冬奧會全景式碳排放智能管控與碳普惠雲平台。它能根據場館運營相關活動水平,實時追蹤碳排放的變化和減排情況,預測北京冬奧會期間場館新增的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