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北京市深入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突出創新引領,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數字經濟釋放發展新動能,推進首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
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北京市經信局堅持以首都發展為統領,強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兩區”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建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新需求和深入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五子”聯動,一體推進,為全面實施北京市“十四五”規劃開好局,起好步。回望一年,北京市全球數字經濟標杆效應顯現,智慧城市建設取得積極成效,高精尖産業體系不斷完善,營商環境再上新&階。

創新引領
打造全球數字經濟發展“北京標杆”
打開手機,高速率、低時延的5G網絡讓用戶在指掌間連通世界,實現吃喝娛樂購“數字生活”。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數字生活築牢根基,一張隱形的信息高速公路網已經建成。2021年新建5G基站1.2萬個,全市累計建設5G基站5萬個,萬人基站數全國第一,基本實現五環內室外連續覆蓋,五環外重點區域和典型應用場景精準覆蓋。5G“建用並舉”加速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讓數字經濟根深葉茂,也彰顯出北京市打造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北京樣板”、全球數字經濟發展“北京標杆”的決心和信心。
數字經濟正在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北京市以建成城市數字智能轉型示範高地、國際數據要素配置樞紐高地、新興數字産業孵化引領高地、全球數字技術創新策源高地、數字治理中國方案服務高地、數字經濟對外合作開放高地“六個高地”為目標,率先探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推動數字經濟健康發展,數字經濟標杆城市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北京市積極開展數字經濟促進立法,着力完善數字經濟政策體系。堅持包容審慎監管原則,加快推動《北京市數字經濟促進條例》立法;發布《北京市公共數據管理辦法》《北京市數據分類分級指南》《北京數據交易服務指南》等政策文件,完善數據安全保護制度;從數字技術硬實力和數字規則軟實力多維度出發,初步構建北京特色、全球可比的數字經濟發展測度體系,向世界發出數字經濟發展評價“北京聲音”。
今年以來,北京市經信局強化工作舉措,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標杆城市建設。依託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按下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加速鍵”:位於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目前已完成12.1公里城市道路、10公里高速公路、1處自主泊車停車場智能化環境部署,“感傳算用”一體化的數字原生基礎設施為自動駕駛技術完善和産業發展“提質增能”;智慧城市“網、圖、雲、碼、感、庫、算”與大數據平台“七通一平”基礎建設持續深化,政務服務支撐能力顯著提升。依託大數據行動計劃,不斷激活數據要素價值和潛能:北京市大數據平台實現了342億條政務數據和1181億條社會數據匯聚融合,支撐疫情防控、復工復産等181個場景應用,支撐市貸款服務中心審批通過3萬筆、1145.07億元中小企業信貸服務。依託“兩區”建設,深入探索數字經濟國際化發展:發布《北京市關於打造數字貿易試驗區實施方案》,打造“中關村軟體園、金盞國際合作服務區、大興機場臨空經濟區”三位一體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開放格局;發起數字貿易港倡議,獲20余家中歐企業積極回應;爭取中央授信試點,完善數據分級分類,雙管齊下探索數據跨境流動合規途徑。依託産業數字化轉型,促進數字經濟強勢增長:推動國家網絡安全産業園3個園區開園,引導189家企業入駐形成産業集聚;加快國家級信創平台建設,推動國家通用軟硬體適配中心、國家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展示中心、技術驗證測試平台和技術服務保障平台落地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深入推進國家北斗創新應用綜合示範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基地等産業基礎建設;完善數字經濟企業梯隊培育生態鏈,圍繞創新性數字化轉型標杆企業,構建“鏈主”企業帶動、單項冠軍跟進、專精特新“小巨人”集聚梯隊培育模式,實現“一企一策”精準服務。依託全球數字經濟大會,打造數字經濟國際化交流平台:8月2日,2021全球數字經濟大會正式開幕,向全世界正式發出了北京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的聲音,大會廣泛凝聚各界共識,已初步成為國家數字經濟領域政策發布、數字經濟前沿技術交流、數字應用展示推廣以及引入項目的重要平台。
北京市數字經濟標杆工程建設取得顯著進展,數據驅動的首都示範輻射能力有效提升。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建設進入2.0階段,將實現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60平方公里核心區域道路智能環境改造;近日發布了《北京市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管理實施細則(試行)》,正式開放國內首個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推動自動駕駛邁入商業化探索新階段。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數據交易平台IDeX系統正式上線,開創了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交易合約”新模式;引入數據託管、法律事務、數據評估等中介服務機構,探索率先構建數據資産産業鏈;籌備組織“北京醫療健康數據創新試點應用競賽”,圍繞數據質量、數據標準、數據共享、數據應用和隱私保護等數據流通關鍵問題開展實踐探索。數字超級算力中心已建設形成300P算力集群,有效支撐智源研究院“悟道”模型深度學習,吸引美團、小米、新華社等30多家企業參與“悟道”生態智能應用研發,助力打造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高地。數字城市操作系統OS開發進入2.0版本,正開展城市網格與空間計算融合應用原型開發,成立科技類民間非盈利組織數原研究院,將進一步加速推進應用生態體系建設。
智慧城市
探索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北京案例”
一座面向未來的城市,不能缺少“智慧大腦”。北京市經信局積極推動信息化與智慧化融入規劃管理應急、體系交通、醫療健康等八大領域,讓科技成為首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強大引擎。
在智慧城市1.0時期,北京市以“大數據行動計劃”為主線、以“四梁八柱深地基”為總體框架,推進開展全市智慧城市“築基”工作,“入雲”“上鏈”“匯數”等工作中取得了實質進展,初步形成了以目錄區塊鏈為核心的“匯管用評”數據治理體系,以大數據平台“融合共建”為特徵的數據應用體系,以“領導駕駛艙”為牽引的決策支持體系。“上鏈”“匯數”“進艙”取得階段進展,支撐了“疏整促”“放管服”、金融專區以及國慶服務保障等重點場景和海淀、回天城市大腦試點等業務應用場景。
2021年3月,北京市印發《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智慧城市發展行動綱要》,提出“到2025年,力爭將北京建設成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標杆城市”的宏偉目標,並將其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進一步轉變觀念、深化認識、破除政策機制障礙,強化工作協調統籌,以加快智慧城市建設為抓手,推動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智慧城市2.0階段,北京市將按照“統分結合、串並協同”的總體推進思路,加快推進北京市智慧城市建設工作。整體統籌層面,全面構建全市總體規劃、市級控制性規劃、專項規劃和部門頂層設計等四層規劃管控體系,以“七通一平”為共性技術支撐,按照“控入口、控數據、控底層”的思路,規範開展智慧城市建設工作,實現控有法、約有章、節有度。領域應用層面,積極推進各領域參與智慧城市建設,加大醫療健康、交通等重要領域的總體統籌和協同聯動,使全市各部門、各領域能都“動”起來、“慧”起來。
醫療健康領域以場景應用為突破口,逐步完善全市統一的醫療健康平台。圍繞居民個人、醫療機構、産業發展和城市運行等應用服務場景加快推進信息系統集約建設。開發上線“北京健康寶”小程序,實現“健康碼自查詢”“他人代查”“老幼助查”“核酸檢測”“疫苗接種”等多項服務。截至目前,“北京健康寶”累計為9000余萬人提供100余億次健康狀態查詢服務。
“智慧交通”按規劃全面開展落實,從感知體系的搭建到新場景的運用,交通領域智慧化進程穩步實施。加速推進綠色出行一體化服務平台(MaaS)建設,完善市停車資源管理與綜合服務應用平台功能,加大靜、動態停車匯聚統管,提供道路停車,錯時共享車位等服務。在城市副中心,運用人工智能算法對路口交通信號燈進行智慧配時,提升了車輛平均行駛速度,縮短了城市主幹道通行時間。
北京市以數據體系為核心,支撐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以一體化協同發展為支撐,提升城市協調聯動能力,以城市科技融合發展為內生動力,驅動智慧城市自我進化能力,強化規劃管理統籌,積極探索構建超大城市智慧治理體系新路徑。
創新驅動
“十四五”高精尖産業開門紅彰顯“北京範式”
創新驅動發展,近年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作為全球數字經濟高地與高新技術産業高地,北京聚焦“白菜心”,搶抓“新機遇”,謀篇布局,精準施策,實現了“十四五”首都高精尖産業發展的“開門紅”,充分彰顯了“五子”聯動賦能産業發展,先進製造業與生産性服務業深度融合、快速發展的“北京範式”。“兩區”建設東風正起,産業結構不斷優化,精準施策持續發力,北京市經信局通過持續推進高精尖産業項目落地和政策落實,統籌利用産業資金和基金支持産業發展、完善細化支持高精尖産業發展的政策工具,統籌推進中德、中日産業園的規劃和建設,加快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加速構建具備首都特色與活力兼備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頂層設計加強謀篇布局,政策配套日趨成熟。編制完成“十四五”時期高精尖産業發展規劃、智慧城市發展行動綱要、加快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的實施方案3個頂層規劃。完善政策配套,發布促進高精尖製造業項目落地三年行動計劃、推進製造業高端智能綠色發展若干措施、“新智造100”等系列政策文件,修訂&&高精尖産業資金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編制完成智慧城市總規、控規和頂層設計管理辦法,印發智慧城市“月報季評”指標體系;發布《北京市人工智能算力布局方案》。細化産業方案,研究制定生物醫藥、智能網聯汽車、衛星網絡、氫能、傳感器、人工智能、RISC-V等領域行動計劃和方案。強化京津冀協同,三地經信部門參與編制了《“十四五”時期京津冀産業協同發展規劃》,並簽署《關於打造京津冀工業互聯網協同發展示範區的框架合作協議》。
産業高位運行,發展成果再上新層級。2021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預計同比增長30%以上,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營業收入預計同比增長18%左右,均可大幅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醫藥健康、電子信息兩大支柱行業“雙輪驅動”作用進一步凸顯,科興中維、北京生物兩家新冠疫苗企業累計向國內供應超15億劑,小米公司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佔有率達到17%,晉陞全球第二,同比增長83%,出貨量5000萬部。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汽車、智能製造、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等特色優勢的“北京智造”産業和區塊鏈與先進計算、科技服務、智慧城市、信息內容消費等創新鏈結的“北京服務”産業,發展速度快,動能強,質量高,效益好。
高精尖項目後勁強勁,形成産業發展新動能。大力發展智能製造高端製造。實施“智造100”工程示範項目103個,示範企業人均勞産率提高100%以上,産品研製周期平均縮短26%。福田康明斯、三一智造入選世界“燈塔工廠”,小米“黑燈工廠”成為行業標杆,理想汽車基地、科興中維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生産車間、電控燕東8英寸集成電路生産線等一批重點項目落戶北京,國家級智能製造系統方案供應商數量全國第一。利用5G+AI賦能消費與服務數字化。創建全國首批綜合型信息消費示範城市,建設8K超高清視頻製作技術協同中心、網游新技術應用中心,引入阿里、騰訊“大文娛”板塊,培育字節跳動、快手等頭部企業。涌現一批細分領域産業互聯網平台。
高端産業創新體系不斷完善。發揮北京市創新、人才、政策優勢,堅持“抓平台、育生態”産業培育範式,推動國際氫能中心、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國家工業互聯網根節點、國家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工業大數據中心等一批重大平台先後建立。建成面向先進工藝裝備研發的集成電路裝備創新中心,支持開展國産光刻機關鍵零部件攻關和批量生産。建設發布超大規模智能模型“悟道2.0”,並與30余家機構共同打造大模型創新生態。推動區塊鏈核心技術突破,發布長安鏈2.0和全球首款區塊鏈專用加速芯片。截至目前,全市共創建3家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16家市級産業創新中心、35家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97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818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12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和55家北京高精尖産業設計中心,初步形成製造業創新中心(産業創新中心)為核心節點的産業創新體系,鏈結原始創新、中試轉化、産業化應用,輻射帶動企業技術中心、高精尖産業設計中心協同創新,促進各類創新主體融通發展。
共享發展新機遇,打造開放合作新標杆。一是京津冀産業協同程度持續提升。三地經信部門圍繞裝備製造、汽車、大數據、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産業鏈構建和“2+4+N”的産業共建園區集中發力,北京(曹妃甸)現代産業發展試驗區、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張北雲計算産業基地等共建園區取得積極進展,形成了同心同向同力發展的工作格局。二是中德、中日産業園和“兩區”建設東風正起。中德、中日産業園先後獲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為北京中日創新合作示範區、中德經濟技術合作先行示範區。目前,中日、中德産業園累計落地産業項目近百個,園區雙向創新合作日益深入,隱形冠軍企業持續集聚,“類海外”環境加速建設,高精尖經濟體系持續優化。
下一步,北京市經信局將繼續完善“十四五”高精尖産業規劃落地推進機制,延續聚力發展高精尖的主線,不斷迭代升級産業體系,培育跨界融合、協同共生的新業態;構建上下游貫通、聯動迭代的新鏈條;打造數字化賦能、創新驅動的新範式。




精準施策
提升營商環境專屬“北京服務”
北京擁有160多萬家充滿生機活力的中小企業,是推動産業創新、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近年來,北京市全面落實《中小企業促進法》《關於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北京市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等政策法規,制定&&了減稅降費、援企穩崗、金融支持、精準助企等一系列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多措並舉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
“沒想到購買服務還能有補貼,這對我們中小微企業太友好了。”北京市一家科技創新企業的負責人在使用北京通企服版APP後,發出了由衷的感慨,“服務貼合我們實際需求,價格本身就比市場平均水平低,再加上服務券可以抵扣,線上流程操作也方便,我們就下單了所需要的服務。”
這樣的感慨不是一家企業的個例,而是共同的心聲。為進一步優化中小微企業融資環境和營商環境,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強化落實減稅降費政策,為全市小微企業減免增值稅稅額超19.4億元,降低水土保持補償費收費標準,下調大工業、一般工商業用戶銷售電價,切實減輕企業負擔;着力加強多元金融服務,推動降低小微企業擔保費率,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産品和服務,加快構建多點位、廣覆蓋的融資服務體系;大力開展涉企收費監督檢查和專項整治,破除“以批代管”“嚴批寬管”“多頭執法”“隨意執法”頑疾,確保惠企政策落實落地。
北京通企服版APP成為提升營商環境、專屬“北京服務”的重要載體。今年以來,持續豐富政策知識庫,匯集國家、市、區三級中小企業相關政策文件12863個,推動政策多渠道精準觸達;發放中小企業服務券産品158款,累計為2700多家企業提供補貼2400余萬元,並作為試點推進“免申即享”和“即時支付”;設立“專精特新”專區,歸集企業診斷、政策推送、服務産品、活動培訓等9類服務功能,賦予企業服務專員等41項權益,實現服務發起、成果交付、進度監測、滿意度評價等過程跟蹤功能。
北京通企服版APP為企業提供政策服務、專業服務、專區服務、企訴即辦四大服務內容,解決了企業服務資源“碎片化”和“難找、難查、難用”等問題,實現全市政府服務資源、社會服務資源向市中小企業服務平台匯聚和中小企業資源服務“一站式”“一鍵式”操作,增強了企業資源服務的便利度和獲得感。
此外,為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潛力和發展活力,已連續舉辦六屆“創客北京”創新創業大賽。“今年參加‘創客北京’大賽,我們迅速地提升了知名度。北京銀行還及時了解我們的需求,在6月為我們增加授信至1000萬元,融資成本也由原來的4.35%降至了3.85%。”某“創客北京2021”大賽參賽企業負責人説。
一年來,北京市經信局突出工作重點,為企業不斷減負,助企輕裝前行,激發市場活力,增強內生動力,以凝心聚力、精準貼心的“北京服務”贏得了企業點讚。
北京市“十四五”規劃是未來5年發展的頂層引領,也是二○三五遠景目標實現的“地基”。在開局之年,北京市經信局堅持規劃引領,打破疫情影響等環境樊籬,交上了一份“壓得住場”的發展答卷。
起步雖穩,但任重且道遠。在新的發展階段,北京市經信局將繼續利用好“兩區”建設等發展契機,強化“五子聯動”,推動“十四五”高精尖規劃等相關政策措施高效落地,為北京市“十四五”規劃再走一步“玲瓏棋”。
-
下好北京“十四五”高質量發展“先手棋”
“十四五”時期,北京市深入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突出創新引領,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數字經濟釋放發展新動能,推進首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
-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社會公共服務發展規劃發布
“十三五”期間,學前教育學位增加23萬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57平方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9萬元,人均期望壽命達到82.43歲,常住人口受教育年限達到12.6年……北京公共服務水平在“十四五”期間將繼續提高。
-
北京疾控:倡導市民在京過年 非必要不出京
-
“溫暖的家”北京冬奧村文化推廣活動在京舉行
-
“十四五”開局年:北京實施碳排放“雙控” 空氣質量持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