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河商務區俯瞰圖
昨天雖天氣寒冷,但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建設現場卻是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今年年底前將實現外立面亮相,2022年年底將基本完工,2023年將具備開放條件。
北投集團重大項目總監、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項目部總經理陳宏達介紹,劇院、圖書館、博物館三大建築坐落於城市綠心西北部,與行政辦公區隔大運河相望,是城市副中心“一帶、一軸、兩環、一心”規劃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大建築及共享配套設施項目於2019年10月28日正式開工建設,佔地約70公頃,總建築規模約60萬平方米。
其中,城市副中心劇院又名“文化糧倉”,其設計理念源於通州古糧倉和運送物資的船舶,建築面積約12.53萬平方米,包括歌劇院、音樂廳和戲劇院及室外劇場,總座位數約5500個。項目對標世界級一流劇院,集演藝演出、藝術創作、文化教育、現場體驗等功能於一體,將滿足各類世界級演出要求。
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又名“森林書苑”,其設計理念源於中國傳統“赤印”和銀杏樹葉片,建築面積約7.5萬平方米,設有古籍文獻館、藝術文獻館、少兒館、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區、開架閱覽區、立體書庫、報告廳等功能分區,日接待能力為5000至8000人次。項目定位為現代大型省級公共圖書館,集知識傳播、城市智庫、學習共享等功能於一體,將森林景觀與圖書閱覽區融為一體,形成極具親和力的公共開放空間。
大運河博物館又名“運河之舟”,其設計理念源於古運河圖景中的船、帆、水三個元素,建築面積約10萬平方米,日接待量約為6000人次。項目定位為智慧型綜合博物館,集收藏保管、開放式展陳、科學研究、社會教育、文保修復等功能於一體。“大運河博物館對於隔震要求比較高,因此在建設過程中,採用新的隔震技術,用上‘隔震墊’,以此增強防震效果。”陳宏達説。
此外,陳宏達還介紹,三大建築共享配套設施建築規模約30.4萬平方米(含軌道交通預留工程,約4.9萬平方米),集購物消費、餐飲服務、文創交流、親子娛樂、共享停車等多種功能於一體,可滿足市民游客一站式購物服務需求。
目前,博物館、劇院、圖書館已分別於2021年4月20日、4月30日、6月8日實現主體結構封頂,目前正全力推進三大建築外立面工程,預計於2021年年底實現外立面亮相,2022年年底工程基本完工,2023年年底前力爭具備開放條件。(記者 武文娟 攝影/記者 黑建軍)
-
儲衛星:"修舊如舊" 冬奧賽時呈現“最美的冰”
-
趙成芳:科技助力健康冬奧
-
冬奧場館全部採用綠色設計和施工工藝
“冬奧場館建設處處體現着綠色奧運。在全市範圍內,本市嚴抓“綠牌”工地創建,不斷提高施工現場揚塵治理管理水平,為圓滿完成環境整治工作打下堅實基礎。截至目前,已開展兩次“綠牌”工地評選工作,全市已有123項工程被評為“綠牌”工地。
-
北京佈置10處冬奧主題花壇 明年1月中下旬完成
昨日,北京市召開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北京主辦城市系列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專場)。高大偉介紹,本市還注重提升園林綠化預防和應對森林火災、病蟲害、沙塵暴等風險的能力,為冬奧會營造更加安全的生態環境。
-
“站城融合”可提供4萬餘就業崗位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建成後,將成為亞洲最大的地下綜合交通樞紐。副中心站綜合樞紐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登科介紹,建成後,單向日均客流量將能夠達到47萬人次,其中鐵路單日發送量將達到13.6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