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游龍”應戰初雪
11月6日至7日,延慶賽區迎來今冬第一場強降雪,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立即啟動應急預案,連夜奮戰對場館“雪游龍”道路和場地進行除雪,成功保障國際雪橇聯合會雪橇訓練周正常運行。本報記者 潘之望攝
昨天9時,海陀山雪後初霽,陽光灑在棉花糖一樣的積雪上,寒風依舊刺骨,颳起絲絲雪花直往人脖子裏鑽。海拔2190米的高山滑雪中心山頂出發區,5個身影沿着山坡手攀腳登,奮力朝着海拔最高的競速1號自動氣象觀測站前進。
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所在的海陀山,海拔近2200米,山勢高、溫差大,“十里不同天”。整座海陀山上,建設了23套自動氣象站,這些由溫度濕度、稱重降水、雪深等17個氣象觀測儀器組成的自動氣象站,能為海陀山提供立體、快速、多要素的氣象探測服務,是保障賽區正常運行的關鍵之一。
上周末的雨雪、大風、降溫天氣,使山頂、背陰處10個自動氣象站的風傳感器陸續凍住,機械風數據缺失;22個站的輻射、能見度、溫度、雨量等各類傳感器被積雪覆蓋,檢測數據有誤。昨天,延慶賽區外圍氣象服務團隊高猛、常晨等5人組成搶修組,攀山檢修。
海陀山頂,陣風高達12級、最低氣溫零下15攝氏度。雖然幾位小夥子厚棉褲、羽絨服、帽子、圍巾、手套等保暖裝備俱齊,但在山頂奔走幾分鐘,仍被凍得瑟瑟發抖。
“果然凍住了!”到達競速1號自動氣象觀測站,高猛和同事們抬頭一瞧:6米長的風桿頂端,風傳感器上的風杯已停止轉動,上面結着冰晶。“我來!”常晨説着,手抓風桿,腳踩凸起的石塊,越過一個稍矮的機箱,站在了距離風傳感器近兩米處的一個機箱上。接過同事遞來的長桿,常晨輕輕敲打傳感器的橫臂,眼睛觀察着風杯,手上變換着角度。積雪、冰晶簌簌落下,風杯開始轉動。手機端顯示,1號站的機械風數據恢復正常。與此同時,其他幾位小夥子登高爬低,逐一用手套將各類傳感器上的積雪、冰碴子拂去。經過觀察,1號站的各類數據都恢復正常且保持穩定,5人背起裝備,趕往下一個自動氣象觀測站。
“11時30分,1號站機械風恢復正常”“12時25分,2號站機械風恢復正常”……聽着後方監測平台傳來的好消息,5人勁頭更足了。山上沒有熱水、食堂,他們靠餅乾等補充能量。檢修到16時,他們完成了6個站的機械風風向風速除冰,11個站的太陽能板、輻射、溫濕罩、雪深、能見度等設備除雪,同時更換了天氣雷達的天線減速機。下山後,5人才終於吃上一口熱飯。
“做氣象工作,我們一定要走在時間前面。我們將繼續提前預判、實時監控,盡力讓賽區的每一個氣象設備穩定運行。”高猛説。
今天,搶修隊將再次上山,完成其他自動氣象站的檢修維護,確保延慶賽區冬奧氣象監測系統的穩定運行,為冬奧賽區提供高質量的氣象數據保障。(記者 李瑤)
(原標題:延慶賽區外圍氣象服務團隊不畏風雪攀山檢修 “讓每一個氣象設備穩定運行”)
-
讓老人少跑路 接種車開進社區
11月3日,記者來到小關奧林匹克文化廣場,以流動接種車為依託,這片廣場已經成為轄區內的又一疫苗接種點。”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小關街道轄區內通過設置固定疫苗接種點位為廣大居民提供接種疫苗服務,同時通過組建機動隊,為相關單位、院校進行集中接種。
-
冬奧冰球直播提升觀賽體驗
全新升級亮相的交互式多維度觀賽和VR直播技術,令賽事轉播更加精彩。”五棵松體育中心場館運行團隊轉播經理袁穎慧説,“所以觀眾看到的是固定視角,可以説是‘被動接受’,給你什麼你就看到什麼。
-
AI賦能 老年人刷卡可亮健康碼
老年人到商超、醫院、公園,不必再掏出手機費勁地掃健康寶,只需一刷養老助殘卡、身份證,1秒鐘即可驗碼,就像乘公交刷卡一樣簡單便捷。如今,老年人在北京健康寶上註冊後,即可使用養老助殘卡、身份證等進出各類公共場所,1秒鐘完成多項信息核驗。
-
“讓每一個氣象設備穩定運行”
11月6日至7日,延慶賽區迎來今冬第一場強降雪,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立即啟動應急預案,連夜奮戰對場館“雪游龍”道路和場地進行除雪,成功保障國際雪橇聯合會雪橇訓練周正常運行。今天,搶修隊將再次上山,完成其他自動氣象站的檢修維護,確保延慶賽區冬奧氣象監測系統的穩定運行,為冬奧賽區提供高質量的氣象數據保障。
-
雪景沒看夠?50秒帶你領略八達嶺長城雪後美景
11月6日至7日,北京迎來降雪天氣。8日,城區內的雪已陸續融化,然而八達嶺長城仍是一片銀裝素裹。北風呼嘯而過,雪後的八達嶺長城巍峨壯觀,如同畫卷。一起來看看這幅難得的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