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時節,站在馬鞍山向山地區的凹山湖畔觀景平台上俯視,翠綠色的橢圓形湖面猶如一面“天鏡”。
湖面往上,殘存着階梯狀的邊坡,這是當年採礦留下的痕跡。凹山湖之前是被譽為馬鋼“糧倉”的凹山礦。幾年前,凹山礦閉礦修復,搖身一變成為一處景點。
凹山礦所在的向山地區是馬鞍山市鐵礦資源集聚地,這裡分佈着大大小小的採礦坑,其鐵礦開採史已近百年。然而,長期超強度、大規模的粗放式開採,造成向山地區山體裸露、固廢堆積、空氣揚塵污染和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突出,曾經的“資源寶地”成為城市的“生態傷疤”。
近年來,馬鞍山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將“向山地區生態修復與綠色轉型”作為創建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示範區的“一號工程”,全力修復“生態傷疤”。
百年礦坑,“領航”生態修復
凹山湖觀景平台一旁,矗立着一塊原生鐵礦石,上面醒目地刻着大大的“源”字。
“源”字寓意“城市之源”。馬鞍山因礦生鋼,因鋼立市,礦産主要分佈在向山地區,所以“鋼城”的採礦史、鋼鐵史、城市發展史均起源於向山。同時,向山地區位於馬鞍山東部,處於城市的上風口,全市兩條主要河流採石河、慈湖河也發源於此。因此,向山之於馬鞍山無疑是風源、河源、城市源。
向山地區以凹山礦為代表,開礦史可追溯百年。20世紀70年代,馬鞍山市曾提出“全市人民齊動員,千軍萬馬戰凹山”的口號,兩次在向山地區發起“凹山大會戰”,凹山礦的生産規模和生産能力大幅提升,凹山礦因此被譽為馬鋼的“功勳採場”。
“凹山大會戰”雖然已過去多年,但其奮鬥精神深深地刻印在城市的基因裏,被傳承下來。
幾年前,馬鞍山市啟動長江流域露天礦山和尾礦庫治理修復工作,凹山礦成為向山地區較早啟動生態修復的礦坑。2017年,凹山礦正式閉礦,曾經的深礦坑“華麗轉身”為巨大的人工湖。
“沒想到,這麼深的礦坑現在成了大湖,邊坡也種了花花草草,真是滄海桑田。”今年80歲的凹山礦退休老職工方大權,站在凹山湖觀景平台上感慨地説。
“向山是馬鞍山的發源地、城市起步區,歷經百年開採,在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留下了很多的環保欠賬。什麼時候向山地區治理好了,馬鞍山資源型城市轉型才算成功,才能走出高質量發展之路。”馬鞍山市委主要領導&&。
近年來,馬鞍山市把加強重要生態系統及生態脆弱地區保護與修復工作擺在重要位置,並寫入該市“十四五”規劃綱要。
去年7月15日,該市召開全市“向山地區生態修復與綠色轉型發展動員大會”,號召弘揚“凹山大會戰”精神,舉全市之力打好新時代“向山大會戰”。“向山”再次成為了焦點。
馬鞍山市成立了市、區兩級工作專班,編制《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建設規劃》《向山地區生態修復與綠色轉型研究》《向山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等專項規劃。按照規劃,向山地區要打造成全國礦區生態修復示範區、長江支流源頭水環境綜合整治示範區、全國EOD(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綠色轉型示範區和踐行“兩山”理念的樣板區。
礦山復綠,變身城市花園
曾經到過向山的人會有這樣的印象:塵土飛揚、道路顛簸,滿眼荒禿裸露的山體,還有數不清的礦坑。
“那都是我小時候向山的樣子,現在向山的變化翻天覆地,道路寬闊平坦,處處是景點,處處有綠色,老百姓有了游玩休閒的公園,這是近兩年發生的變化。”從小在向山長大的小夥子董健,在凹山湖畔邊散步邊向記者介紹。
沿着凹山湖一側的游步道漫步前行,一路上綠樹成蔭、花草成趣,還有推土機、運礦車、牙輪鑽機、火車頭等昔日採礦場淘汰下來的機械設備,陳列在草坪之中。
這些銹跡斑駁的設備,無聲地向人們訴説着那段火熱年代的動人故事。
今年2月,凹山地質文化公園開園,該園以凹山湖為中心,佔地6萬多平方米,由凹山坑觀景平台、採礦設備展示區和百年南山歷史文化展示區三部分組成。
近年來,馬鞍山市以生態修復為主線,深層次推進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大力實施礦區復綠改造,包括凹山礦區在內,向山地區許多采礦區都在經歷綠色“蝶變”。其中,8家採礦企業和23家小選礦廠徹底關停,18家“散亂污”企業徹底拆除,8個尾礦庫順利閉庫,12個歷史採礦宕口全部復綠復墾;丁山礦等6個礦區生態修復通過省、市驗收。凹山湖“三棵樹”、南山大道、鐵道文化游園等一系列地標性生態項目為人們所熟知,向山地區生態環境迎來嶄新圖景。
“整治提升後的向山地區滿目綠意,處處煥發生機。現在經常有人來逛公園、觀湖景,這裡的名氣也越來越大。”董健説。
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也讓當地人居環境大為改觀。在向山鎮落星村壩頭坡頂,望著鬱鬱蔥蔥的小山頭,村民葛金保告訴記者:“這裡原本不是山,由於長年累月偷排亂倒固廢、垃圾,硬是拱起一座‘垃圾山’,散發出的惡臭老遠就能聞到。”
這一固廢堆場被發現後,當地政府迅速啟動整治工作,聘請專業機構勘察評審,“量身定制”了整治方案,進行覆土復綠和無害化處置。
“經過幾輪治理,固廢堆場成了景觀帶,現在大家早晚經常來這裡休閒散步。”葛金保説。
産業導入,賦能綠色轉型
在凹山湖邊坡向西側山體綿延200多畝的範圍,漫山遍野種植着大量樹木。這些樹共有三種:元寶楓、山桐子、杜仲。這片區域就是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以來,新晉網紅地“三棵樹”景觀區。
“三棵樹”景觀區是去年馬鞍山市通過招商引資,引入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在向山地區試點實施的“三棵樹”一、二、三産融合發展示範項目。
元寶楓、山桐子、杜仲在我省境內十分稀少,分別從陜西、山西、湖北等地引進。
選擇這三種樹木,因為它們都是附加值極高的特种經濟林樹種,也是國家木本油料儲備樹種。
“種植這些樹木不僅能解決礦山生態修復、環境整治等問題,同時也可以形成經濟價值,帶動後續産業發展。”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向山“三棵樹”項目負責人魏澤偉告訴記者,項目在凹山湖附近區域已種植3400多棵元寶楓、山桐子、杜仲,同時發展林下經濟,周邊栽種蘭花、三七等林下經濟作物,項目經過一兩年休眠期後,預計年畝産能達到500公斤籽,産油可達到200公斤。
經過對“三棵樹”産業的探索實踐和特种經濟林行業的研究,當地總結出“礦山治理+特种經濟林一、二、三産融合”的産業發展模式。通過推行這樣的發展模式,探索向山地區生態價值轉換機制,實現生態價值、景觀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融合。
向山地區産業一直相對單一,質量不高。推動向山地區生態修復和綠色轉型發展實施的十大工程之中,産業體系再造工程正是為破解這一難題。
“向山地區綜合整治遵循EOD路徑,踐行生態産業化和産業生態化的理念,實現一、二、三産融合發展,真正實現綠色轉型。”向山鎮所屬轄區雨山區副區長任勇告訴記者。
馬鞍山市遵循“生態修復+”原則,引進“藝術生態修復”“綠色自然修復”“運動健康修復”等先進理念,在向山EOD項目中,計劃建設約1000畝向山綠色産業集聚區。
該市通過生態環境治理,提升交通、綠化、教育等要素資源,增強招商引資吸引力,加快對接産業導入,推動節能環保、智能製造、生態農業、文化旅游、運動休閒等新型産業發展。
今年4月19日,馬鞍山市政府舉行“雲簽約”儀式,正式與中鐵文化旅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簽訂向山-濮塘一體化生態修復與綠色轉型發展項目合作框架協議,探索向山地區生態價值轉換機制。(記者 賈克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