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人事 政情 本網 旅游 圖片
新華網 > > 安徽頻道 > > 正文

院士楊善林:向未來看 朝尖端走

2022年07月02日 10:43:42 來源: 新華網

    楊善林,管理科學與信息系統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合肥工業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校學術委員會主任。

    在合肥工業大學學習工作40餘年,長期從事智能決策理論、信息系統技術以及管理系統工程的研究工作,在智能製造工程管理、醫療健康工程管理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他帶領團隊在智能醫療裝備和人工智能系統研發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廣泛應用於我國分級診療、應急救援、航空航天夢領域,2020年在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獲評世界互聯網最具領先性科技成果。

    “還有時間,為什麼不修改論文?!”

    5月26日,合肥工業大學智能互&&統安徽省實驗室,洪亮的聲音穿透幾乎凝固的空氣響徹大廳,一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嚴厲批評兩名博士研究生,反復叮囑她們繼續修改論文,一點都不留情面。即使第二天就是博士學位論文答辯的日子,那可是一名博士研究生發表成果的高光時刻。

    楊善林院士在實驗室操作智能遠程醫療實驗裝置。

    已是74歲高齡的楊善林院士仍堅守在實驗室裏埋頭耕耘。

    潔白襯衫、藏青褲子、黑色皮鞋,渾身透着質樸嚴謹;額頭寬闊、髮絲整齊、兩目有神,臉上煥發旺盛精力。這位老人便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善林,平素和藹可親,唯有對待科研格外嚴格。

    心懷“國之大者”,勇攀科技高峰。多年來,楊善林帶領團隊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開展科學研究,在智能製造工程管理、醫療健康工程管理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楊善林院士在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研論會上提出意見和建議。

    楊善林院士在空天管理實驗室開展無人機倣真實驗。

    由他主持的“人機協同的智能移動微創腔鏡系統”已裝備運用到新一代智能拓展醫療救援方艙。此外,借助這套裝備,全國首例基於5G的人機協同微創手術移動遠程指導得以成功開展。2020年,這套裝備獲評世界互聯網最具領先性科技成果。

    楊善林院士在空天管理實驗室與研究生交流。

    楊善林院士利用科研間隙,打電話指導學生修改論文。

    楊善林院士在實驗室走廊裏,利用休息時間耐心解答學生的問題。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初期,楊善林冒着被感染的高風險,親自帶隊進入醫院採集需求,快速攻堅推出“基於雲的智能移動新冠肺炎防控遠程交互服務系統”,並很快被部署到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以及全國1000多家醫療機構。

    漫步校園,楊善林院士與年輕教師討論科研攻關項目。

    作為管理科學與信息系統工程領域的大家,楊善林頗為自豪的是,其團隊為中國的管理學科培養了數百名碩博士研究生,輸送了一大批高層次創新型管理人才。

    在實驗室裏,在辦公樓一角,楊善林遇到擦身而過的學生,都會停下腳步,隨時接過他們拋來的問題,耐心解答、悉心指導,科研靈感的火花在交流對話中碰撞閃耀。

    楊善林院士和學生們針對實驗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現場討論與交流。

    楊善林院士在實驗室悉心指導學生做實驗。

    楊善林院士指導研究生進行論文選題。

    “科學研究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任何一代人或一個人都不可能終結科學技術發展。所以,培養年輕人,對一個科技工作者而言,是與科學研究同等重要的工作。”楊善林説,培養博士研究生,最重要的是鍛煉他們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尤其是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育人有方、孜孜不倦的楊善林,被評為國家教學名師和全國模範教師,並榮獲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走路,是楊善林長年堅持的健身方式。從在學校的家到實驗室這條路,楊善林數過,一共1000多步,每天幾個來回,一走就是40多年,但74歲的他依然不打算停步。在科技強國的道路上,楊善林目光堅定,步履鏗鏘,正如他所説:“向未來看、往實裏做、朝尖端走、望頂峰攀!”

    楊善林院士在給學生講課。

    傍晚回到家看看窗外美麗的風景,忘記了一天疲乏。信念和堅持,是楊善林院士創造更多科研奇蹟的動力。

    楊善林院士在科技強國的道路上目光堅定。

    監製:宋衛義

    文字:張理想

    攝影:徐國康 溫沁

    視頻:李季 溫沁

    配音:王欣

    編輯:劉曉君

    安徽日報

    新華網安徽頻道

    聯合出品

[責任編輯: 劉曉君 ]
敬請關注“新華網”微信公眾號

集成閱讀

01007013001000000000000001111204112876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