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重返紅軍血戰現場
2019-07-10 19:04:52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新華社北京7月10日電 題: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重返紅軍血戰現場

  新華社記者朱超、袁汝婷、夏軍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圖文互動)(1)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重返紅軍血戰現場

  這是位于廣西全州縣鳳凰鎮的鳳凰嘴湘江河段(6月29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在巍峨雄偉的越城嶺和都龐嶺之間,湘江如一條絲帶靜靜北去。

  青山歷歷,碧水悠悠;湘江兩岸,美麗如畫。85年前,數萬紅軍戰士用鮮血與生命,突破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

  這是一場攸關紅軍生死存亡之役。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紅軍總政治部聯名發出“不為勝利者即為戰敗者”宣言,紅軍將士冒著槍林彈雨,用生命與鮮血打開一條通路。

  這是紅軍長徵出發後最壯烈之戰。

  重返紅軍血戰現場,一草一木皆忠魂。

  犧牲:赴湯蹈火譜史詩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圖文互動)(2)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重返紅軍血戰現場

  人們在廣西灌陽縣的新圩阻擊戰陳列館參觀(6月28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桂北灌陽新圩阻擊戰陳列館,酷暑擋不住瞻仰者的熱情,館內摩肩接踵。

  簡陋的武器、樸素的軍裝、烈士的遺物……陳列品將人們的思緒拉到85年前。紅軍從湖南道縣出發,強渡湘江時,30多萬敵軍已形成一個“口袋”,試圖將紅軍消滅在湘江以東。

  為突破敵人的圍追堵截,工農紅軍奮不顧身,與裝備優勢巨大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紅三軍團第五師第十四、十五團和軍委炮兵營,在新圩阻擊桂軍進攻,受命“不惜一切代價,全力堅持三天至四天”。紅五師參謀長、紅十四團團長以及副團長、參謀長、政治處主任都壯烈犧牲。

  紅三軍團第四師在界首光華鋪打響阻擊戰。在同一天內,紅十團團長沈述清和接任團長的杜中美相繼犧牲。

  紅一軍團第二師在腳山鋪阻擊湘軍三個師。敵軍的兵力越來越多,在十多架飛機掩護下,攻勢越來越猛。五團政委、已身負重傷的易蕩平,在敵人逼近時,要求警衛員對他開槍,警衛員不忍心,他奪過警衛員的槍,將子彈射向自己,寧死不當俘虜。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圖文互動)(3)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重返紅軍血戰現場

  人們在廣西灌陽縣的新圩阻擊戰陳列館參觀(6月28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中央紅軍以巨大代價殺開一條血路,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及直屬機關得以順利通過湘江。此役結束,紅軍由長徵出發時的8.6萬人減為3萬余人。

  湘江沿岸仍保留著戰場遺址,綠樹叢中隱現昔日的戰壕。在這裏找到的紅軍遺骸,往往傷痕累累、殘缺不全。沿途各種各樣的紅軍墓,有的宏偉高大、有的只是一個小土堆;有的葬有將士骨骸,有的僅是衣冠冢;有的刻有英烈的名字,更多的是無名無姓。

  據權威統計,紅軍在整個長徵途中,共作戰660余次。平均每行軍一公里,就有三四名紅軍永遠倒下。就這樣,以熱血和生命,譜寫了長徵這一“人類大無畏精神的史詩”。

  信仰:不惜身死救天下

  長徵途中,紅軍普通士兵年齡不到20歲,指揮員的平均年齡也只有25歲。

  他們為什麼不惜青春生命?在採訪中,記者多次提出這個問題,回答高度一致——信仰。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圖文互動)(4)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重返紅軍血戰現場

  人們在廣西灌陽縣的新圩阻擊戰陳列館內參觀(6月28日攝)。 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紅軍赴湯蹈火、舍生忘死,最根本的是對理想信念有執著追求,他們立下了拯救民族于危難的遠大志向,為勞苦大眾的翻身解放而戰鬥。”湖南黨史專家蔣元神説。

  在道縣一座紀念館裏,記錄了陳樹湘的人生軌跡。他出身于湖南一個貧苦佃農家庭,在毛澤東、何叔衡等共産黨人影響下,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並加入中國共産黨。他對黨絕對忠誠,曾對戰士説:“我們始終服從命令聽指揮,指到哪裏,打到哪裏。”

  湘江戰役中,陳樹湘率領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擔任後衛任務,在掩護中央紅軍主力渡過湘江後被敵人截斷,鏖戰到彈盡糧絕,因腹部中彈不幸被捕。

  敵人抬著陳樹湘向上級邀功領賞。趁敵不備,他從傷口處掏出自己的腸子,用力扯斷後壯烈犧牲,年僅29歲,實現了他“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的誓言。

  一些紅軍將領出身于殷實富足之家,但為了勞苦大眾的利益,毅然“背叛自己的階級”。出身湖南瀏陽大戶人家的易蕩平原名湯世積,18歲加入共産黨,為支援革命不惜變賣家産。中共瀏東特委組建遊擊隊時,他率先報名參加,並在宣誓會上宣布改姓換名。

  “我要以蕩平天下不平為己任,不消滅反動派,決不放下槍桿子!從今天起,正式改名易蕩平。”易蕩平犧牲時年僅26歲。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圖文互動)(5)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重返紅軍血戰現場

  人們在廣西灌陽縣的新圩阻擊戰陳列館內參觀(6月28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頭可斷,血可流,革命意志不可滅!

  “正因為革命理想高于天,紅軍將士身上爆發出了精神的偉大力量,戰勝了常人無法想像的苦難,付出了令人無法想像的犧牲,取得了二萬五千里長徵的偉大勝利。”興安縣紅軍長徵史專家陳興華説。

  “我們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紅軍將士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這是他們不怕犧牲、前仆後繼、一往無前的最大動力。”通道縣紅軍長徵史研究專家胡群松説。

  銘記:整裝出發新征程

  再走長徵路,回望80多年前那段苦難和輝煌,更知今天的一切來之不易。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圖文互動)(6)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重返紅軍血戰現場

  人們在廣西灌陽縣的新圩阻擊戰陳列館內參觀(6月28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在八桂大地和三湘大地,昔日紅軍戰鬥過的地方,很多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湖南汝城縣,記者見到了退休黨員陳志堅,他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説:“先烈們用生命和熱血,換來了今天的共和國。他們的事跡,既是‘感恩教育’的生動樣本,也是‘不忘初心’的經典教材。”

  湖南桂東縣寨前鎮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上的一個光榮名字。85年前,紅軍戰略轉移的先遣隊——紅六軍團從這裏出發,為長徵探路衝鋒。

  黃漢尤的父親是歷史見證人,他常向兒子講述當年的情景:河灘上站著許多年輕的紅軍,他們衣著簡陋,很多人負傷,但個個精神抖擻。如今,75歲的黃漢尤一次次把紅軍故事講給後人聽。他感到,紅軍先遣隊最值得學習的就是講大局的犧牲精神,“前方的千難萬險,都由探路隊伍遇到、解決。”

  “我想通過講述當年紅軍故事,讓大家記住,我們是從哪裏來的;走得再遠,不能忘記曾走過的過去。”黃漢尤説。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圖文互動)(7)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重返紅軍血戰現場

  這是位于廣西興安縣的光華鋪阻擊戰發生地(6月29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長徵,永遠在路上。初心,激勵新征程。

  “如今我們走新長徵路,雖然沒有了雪山草地,但一樣要衝破各種艱難險阻,需要我們繼續弘揚偉大長徵精神。”胡群松説。

  30多年前,美國記者哈裏森·索爾茲伯裏在《長徵——前所未聞的故事》中寫道:“長徵是舉世無雙的。它所表現的英雄主義精神激勵著一個有十一億人口的民族,使中國朝著一個無人能夠預言的未來前進。”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讓我們沿著紅軍的足跡,大力繼承弘揚偉大長徵精神,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譜寫新時代輝煌篇章!(參與採寫:張瑞傑、柳王敏、黃浩銘、馬雲飛)

  新聞連結: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重返紅軍血戰現場【高清大圖】

  烏江:紅軍在這裏開始反攻

點擊查看專題
點擊查看專題

   1 2 下一頁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邱麗芳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重返紅軍血戰現場-新華網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13261124736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