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22民生訪談 | 市綠化市容局:從大綠地到小生靈,城市裏也有“詩和遠方”

2022年07月12日 21:38:35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客戶端上海7月12日電(記者董雪)從高空俯瞰,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圈鬱鬱蔥蔥的大型綠化帶沿着外環線環繞上海。近日,這條生態“項鏈”再添新“珠”,徐匯區華涇公園等7個改造項目開工,今年內還將推動10座環上公園建設,“環繞中心城的綠化帶”進一步向“環穿主城區的公園帶”躍升。

    “我們正在加快推動生態惠民工程,努力為市民提供更多‘開放共享、多彩可及’的生態空間,讓生態底色描繪摩登都市的‘生活畫卷’,讓綠色空間承載市民群眾的‘詩和遠方’。”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長鄧建平12日做客“2022民生訪談”。從公園綠地建設,到城市空間開放共享,再到與城市小生靈和諧共處,鄧建平回答了一系列市民關心的問題。

    7月12日,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長鄧建平(右一)做客“2022民生訪談”。新華社發

    增綠,讓城市處處有公園綠地

    公園綠地是城市吸引力、親和力的體現,也是市民可親近、可參與的文化空間和休閒去處。作為人口稠密的國際化大都市,上海一直在努力破解生態環境建設瓶頸。

    據鄧建平介紹,生態惠民工程主要包括“五個一批”:“新建一批”,全力推進公園、綠地建設,增加森林面積,擴大優質生態産品供給;“改造一批”,加快推進環城綠帶改造和開放休閒林地建設,今年將改造完成7座環城公園;“提升一批”,大力推進“公園+”模式,提升公園文化、體育、旅游等複合功能;“共享一批”,積極推進單位附屬綠地開放共享;“保護一批”,加強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保護生物多樣性,築牢城市生態屏障。

    “今年,全市計劃新增口袋公園60座、城市公園30座、鄉村公園30座,全市城鄉公園數量達到650座以上。並且計劃結合環上公園建設,建成6座外環綠道驛站,打通8處外環綠道斷點,新增外環綠道18公里以上。”鄧建平説。

    2021年12月20日,俯瞰位於上海浦東新區的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北區內名為“申園”的中式園林。(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方喆攝

    如何豐富公園的功能,給市民游客增添獲得感,也是上海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鄧建平&&,“十四五”期間,上海將按照“打響品牌一批、專業提升一批、豐富植入一批、規劃新建一批”的總體思路,繼續加快公園主題功能拓展,增加體育、文化、音樂、藝術、戲曲、紅色資源等元素,創建各類主題公園,進一步展示紅色文化的深厚底蘊、海派文化的時尚包容和江南文化的傳承創新,深入結合兒童喜愛的小型樂園、青年人期待的體育設施和老年人適合的健身器材,打造“公園+”的多彩天地。

    開放,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

    從濱江地帶到繁華商圈,從生態綠地到歷史建築,從新增空間到存量改造。2021年最後一天,正在建設“人民城市”的上海,上新兩座地標吸引眾多目光:

    其中,一個是浦江東岸“黃金地段”上的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北區正式開園,另一個,是南京西路繁華商圈中氣勢恢宏的上海展覽中心拆下外圍鐵欄,從一個相對封閉的“大院”變身為老百姓可親近、可走進的“公園”。

    據鄧建平介紹,推動單位附屬綠地開放共享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生動體現,這樣的惠民公共空間煥新亮相將越來越多。到2025年,上海將實現100個以上的機關、企事業等單位附屬空間對社會開放,開放綠地100萬平方米以上,改造成40個以上口袋公園。

    上海展覽中心開放提升效果圖。新華社發(受訪者供圖)

    “開放共享工作意義重大,但難度也很大,涉及政策、規劃、建設、管理、安全等方方面面。在此,我們也呼籲更多社會單位,把開放附屬綠地和履行社會責任有機結合起來,相信全市一盤棋,上下齊發力,這項工作一定能取得新的更大成效。”鄧建平説。

    鄧建平&&,上海將在2022年內再建成100個“美麗街區”,成為老百姓身邊的、可以走進的“風景”;再優化提升5000處以上公共空間休憩座椅,建造“一座可以坐下的城市”;鼓勵支持有條件的公園多釋放開闊草坪、林下空間等,供游客開展搭帳篷活動;推進開放休閒林地建設,將原本“看得見走不進”的密林,變為“可穿行的綠洲”。

    探索,與城市小生靈和諧共處

    “感謝廣大市民群眾對野生動物的關心和愛護。”鄧建平&&,上海近年來不斷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們希望廣大市民朋友繼續關注支持城市自然生態和野生動物的保護工作,共同守護生物多樣性,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

    上海地處南北候鳥重要的遷徙通道,鳥是上海野生動物中最大的種類之一,種類豐富,數量也非常龐大。過去20年,上海的觀鳥愛鳥人群不斷壯大,引領了一波自然觀測的潮流。

    6月初,城市公園中出生的小䴙䴘在父母的照顧下茁壯成長。新華社發(受訪對象供圖)

    “作為上海野生動物保護的主管部門,我們順勢而為加大志願者招募力度,在全市40個樣點常年進行鳥類監測,為研究和保護野生鳥類群落、制定保護政策提供支撐。”鄧建平説。

    除了鳥類,一些適應性強、敏感度低的野生動物也逐步回歸,城市居民與它們近距離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多。

    2020年,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貉出現在松江區的小區裏後,相關專家對此進行調研,並聯合民間動物保護機構發起“城市裏的公民科學家”項目,讓居民參與到城市野生動物的調查研究中去,進一步了解貉的習性。

    鳥的翅膀往哪兒裏飛,魚的尾巴往哪兒游,是衡量生態環境好不好的真正標準。“我們清醒地認識到隨着城市化進程推進,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在不斷減少。”鄧建平&&,動物也會投票,保護野生動物最關鍵的是保護好它們的棲息地。

    在做好野生動物資源管理的基礎上,上海先後建立了奉賢、崇明、金山、松江、青浦、浦東等6處野生動物禁獵區,連同全市11處自然保護地和13塊重要濕地,織起一張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的保護大網,為科學有效地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優化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空間布局奠定基礎。

    新華社『解碼魔都』工作室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 史依靈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2311131064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