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冬奧會火炬傳遞背後的“上海力量”

2022年02月05日 09:26:40 來源: 解放日報

  日前,北京冬奧會火炬接力啟動儀式在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南門外廣場舉行。2月2日到2月4日,北京、延慶、張家口三大賽區共有約1200名火炬手參與傳遞。很多人不知道,火炬“飛揚”傳遞的背後,有一支來自上海的保障團隊,各個環節都有他們的身影。

  “扼殺”安全隱患

  “我們火炬服務保障團隊有兩支小分隊,一隊11人,負責現場傳遞服務;另一隊13人,負責火炬組裝。”中國石化上海石化創新研究院總經理林生兵表示,根據工作安排,團隊成員自從1月下旬護送火炬從上海來到北京後,一直在為火炬傳遞各環節作準備,以保萬無一失。

  據他介紹,現場傳遞團隊主要負責火炬接力完成後的拆卸工作。由于“飛揚”燃燒所用的氫氣屬于易燃易爆氣體,每一棒火炬手完成接力後,火炬都需要交給團隊進行拆卸,將儲氫瓶、減壓閥和燃燒管拆除後,再將外飄帶和內飄帶重新組裝,交還給火炬手作為永久紀念品。“拆除氫氣燃燒裝置一是為了安全考慮,二是便于回收重復利用。”林生兵介紹,團隊成員早已熟練操作,一只火炬的拆卸再組裝只需要1—2分鐘,極大減少火炬手的等待時間。

  由于氫氣的特殊性,無法提前灌裝,因此上千個火炬的組裝都交由火炬組裝團隊完成。“飛揚”首先在上海石化工廠完成初步組裝後運抵北京,然後儲氫瓶在北京基地灌裝完成後,火炬組裝團隊將進行10秒燃燒試驗,確認無誤後進行火炬的最終組裝,最後交給冬奧會。

  低溫大風等不利因素都提前納入了應急預案。“火炬在設計之初就做好了防風防雨抗低溫的準備,即便是現場遇到了無法點燃等突發情況,我們也預留了5%的余量以備不時之需。”林生兵很自信,絕大多數的安全隱患已經被“扼殺”在萌芽狀態。

  “從2020年6月至今,我們團隊從設計到量産再到服務保障,能目睹冬奧會火炬的成功接力傳遞,雖然過程很累壓力很大,但真的很開心。”林生兵表示,能為冬奧會的成功舉辦貢獻出一份“上海力量”深感自豪。

  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除了林生兵,“火種護衛隊”兩名隊員富小青和胡曉,同樣功不可沒。他們陪伴著火種從希臘來到北京,最關鍵的“第一棒”如何萬無一失?

  早在2021年9月上旬,富小青和胡曉就開始著手火炬技術保障的前期準備,先後去北京和廣東參加培訓,學習火炬內外殼、燃料瓶係統的組裝和拆卸,以及儀式火種臺的使用。“公司下達這項任務,我感到無比光榮,但沒想到有這麼多挑戰在等著我。”富小青將這一個多月的外派形容為“任務光榮,責任重大”。

  2021年10月中旬,火炬點燃儀式之前,富小青和胡曉前往希臘,開展火炬服務保障工作。

  最大的挑戰是火炬點燃儀式上第一棒的安全性。第一棒火炬從赫拉神廟的採火器中取得火種,整個過程舉世矚目。然而根據航空貨運規定,火炬燃料屬于危險品,火炬運輸至雅典時,火炬內燃料只有平時的三分之二,這意味著燃料的儲備十分有限。

  “以往有不到5%的概率,會出現火炬無法點燃的情況。為了把概率降到0,我們不斷試驗。”富小青為此沒有好好睡過覺,眼袋比去之前大了好多,人也瘦了幾斤。

  2021年10月18日上午,火種採集儀式如期于奧林匹亞舉行。儀式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我工作33年,經歷了很多大風大浪,但沒有一次能和這次相提並論。這次的壓力真的太大了。”富小青説,火種採集儀式順利進行後,按照計劃,火炬手每完成一次交接後,由他將前一棒火炬內的燃料瓶拆除,這樣能避免燃料瓶中殘留燃料可能帶來的風險。

  2021年10月19日,火種交接儀式于雅典帕納辛奈科體育場舉行。“那天的風特別大,把火苗吹成了90度。”富小青説,“我們都提心吊膽,時刻盯著火炬,生怕出現問題。”兩人不僅要負責火種順利交接,還要負責規定范圍內突發事件的輔助安保工作。“任何意外的發生都會導致交接儀式不完美,我們必須確保萬無一失。”胡曉説。按照要求,火種在運回中國的途中不能熄滅,因此,回程途中依然不能掉以輕心。富小青和胡曉輪流值守,密切關注火種。

  2021年10月20日上午,保障團隊抵達北京,火種安全運回,任務才算圓滿完成。(查睿)

【糾錯】 [責任編輯: 沈梅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456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