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萬體匯”名字由來有故事

2022年02月03日 09:00:53 來源: 新民晚報

    農曆新年伊始,申城市民多了一個健身好去處。昨起,徐家匯體育公園綜合館“萬體匯”開啟部分試運營,率先開放33片羽毛球場、30張乒乓球&、5片網球場(室內1片,室外4片)、室外籃球場(全場4片,半場8片)以及室外足球場(七人制1片,五人制4片)。

    新年伊始,“萬體匯”場館內熱鬧非凡,不少運動愛好者躍躍欲試。場館方&&,將在遵守防疫規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為市民提供便利,讓更多人在運動中歡度春節。“我就住在附近,看著這裡一天天變化,虎年第一天能走進來、動起來,真的是虎虎生威,很開心。”市民陳先生一家人成為第一批來到徐家匯體育公園綜合館的健身者。

    走訪中,有不少市民對“萬體匯”這個簡單明了又朗朗上口的場館昵稱印象深刻,這個稱呼究竟是如何誕生的?備受稱讚的名稱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帶着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萬體匯”的命名者、市民謝珺。

    “其實,我當時並沒有想太多,可能就是瞬間閃現的靈感吧,想出這個名字的過程,一定不超過5分鐘。”面對如何想到“萬體匯”的問題,謝珺的回答多少有些出人意料,雖然説得輕描淡寫,但在他內心深處,對於這塊剛剛開放的運動新天地,着實有着不少記憶與期待。

    “我是70後,兒時就對‘萬體館’有着深刻的印象。”謝珺説,小時候一家人住在徐家匯地區,每次出門都能看到“萬體館”,“當時的感覺就是大,總期待着有一天能進去看看比賽。”他的願望沒過多久便變為現實。1985年,謝珺跟隨父親一起到“萬體館”觀看一項乒乓球邀請賽,這成了他與那片申城體育地標的第一次接觸。“從入口處向上看,感覺樓梯又長又高,不知道要走多久,等走完階梯進了場地,才知道萬體館裏面原來這麼壯觀。”謝珺至今仍記得站在入口處,聽着場內觀眾歡呼聲帶來的震撼,“現在場館多了,可能沒那麼強烈的感覺,但是在當時,站在可以坐一萬人的體育館,真的感覺是‘天花板’了。”

    即便時間過去將近40年,這份特別的記憶,依然留存在謝珺的腦海,也正是這個原因,當他看到徐家匯體育公園綜合館昵稱徵集活動時,毫不猶豫地報了名,“我當時先定下了一個目標,就是一定要保留‘萬體’兩個字,因為這是幾代人對於這片區域最深的記憶,要傳承下去。”

    那個畫龍點睛的“匯”字,則有着多重意義。“首先,這片區域匯集了全國和上海體育迷的記憶;全民健身的深入和‘雙減’的落地,又能讓越來越多的健身愛好者匯集到這裡,享受運動快樂。”在謝珺看來,如今的萬體館和八萬人體育場,已經不僅僅是運動員施展才華的舞&,也給越來越多“民間高手”提供了展示機會,“加上這個綜合館,又地處徐家匯區域,因此我用了這個‘匯’字。”謝珺説,自己也沒料到“萬體匯”這個昵稱,能受到這麼多朋友的支持和喜愛。

    虎年首日,謝珺特意帶着10歲的女兒,到“萬體匯”體驗運動的快樂,“她現在還有些害羞,不過等下玩起來,就會放開很多。”雖然如今已不在徐家匯區域居住,但他依舊會不時來到徐家匯體育公園轉轉,“交通很方便,坐地鐵就能到,現在這裡不只有記憶和情感寄託,還有一份參與者的小驕傲。”站在下沉式籃球場邊,看著場上那些奔跑的身影,謝珺露出了微笑,他那“讓運動激情匯集於此”的願望,正隨着場館的試運營,一步步成真。(陸瑋鑫)

【糾錯】 [責任編輯: 佘靈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45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