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德國前總理科爾:影響歐洲的政治“巨人”
2017-06-17 18:50:14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北京6月17日電  題:德國前總理科爾:影響歐洲的政治“巨人”

  新華社記者劉讚

  德國前總理赫爾穆特·科爾16日在其位于德國西南部城市路德維希港的家中去世,享年87歲。這位見證兩德統一和歐元誕生的德國總理是戰後德國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

  他的突然離世令國際社會震驚。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等人都在第一時間對科爾的去世深表悲痛。從外界對科爾的評價中不難看出,這位德國前總理在世界政壇享有崇高的地位。

  政治達人

  1930年4月3日,科爾出生在萊茵河畔路德維希港的一個天主教家庭。學生時代,科爾便對政治和法律表現出興趣。1950年在法蘭克福學習法律期間,他曾聆聽過德國著名政治家瓦爾特·哈爾斯坦等人的講課。次年,他轉入德國著名學府海德堡大學,主修歷史和政治,並最終于1958年獲得博士學位。

  科爾很早就開始進入政界。1947年,還未成年的他就加入了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1959年,他代表基民盟參加地方選舉,當選萊茵蘭-普法爾茨州議會議員,成為當時該州最年輕的州議員。此後他在該州一路打拼,1969年當選該州州長,成為德國最年輕的州長,並一直擔任這一職務到1976年。

  在聯邦層面,科爾的經歷更加傳奇,其擔任領導職務時間之長在德國政界堪稱奇跡。在基民盟內,他逐漸從萊茵蘭-普法爾茨州走向聯邦層面,于1973年當選基民盟聯邦主席,在這一位置上一幹就是25年,直到1998年,成為該黨歷史上在職時間最長的主席。1982年10月,科爾領導的基民盟以不信任投票的手段將社民黨政府拉下馬,科爾出任聯邦德國總理。此後他一直連任總理職務至1998年10月,成為戰後德國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總理。

  現任德國總理默克爾也是在科爾的提攜下進入政界的。雖然現在她被外界稱為“鐵娘子”,但當年在身材高大的科爾口中卻是“我的小姑娘”。曾經有人問默克爾當初怎麼能吸引科爾的目光,默克爾回答説:“我來自東邊(東德),是女性,年紀又小,我代表了黨內三種少數群體。”從對默克爾的提拔可以看出,科爾看人的眼光是一流的。這或許是他能長期執政的重要原因之一。

  “統一總理”

  説起科爾一生最大的功績,無疑就是實現了東西兩德的統一。正因如此,他被德國人稱為“統一總理”。

  德國的分裂是二戰的産物,戰後歷屆聯邦德國政府都希望與民主德國實現統一。科爾能在其任上完成這一歷史使命,一方面是趕上了“柏林墻”倒塌的歷史機遇,另一方面也與他個人高超的政治能力密不可分。

  出任總理後,科爾在對東德政策上並不囿于黨派之見,全面繼承前任社民黨政府的政策,大力加強兩德間的經濟、文化和人文交流,同時推動兩德高層會晤。這些做法增強了兩德民眾間的民族感情,為統一打下良好基礎。

  1989年11月,象徵德國分裂的“柏林墻”倒塌。科爾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發表了關于德國統一的“十點計劃”,提出實現兩德統一的具體步驟。這一舉措將兩德統一的構想帶入實際操作階段。

  為了給兩德統一去除外部阻力,科爾政府與蘇聯方面進行了多次接觸。1990年7月,科爾訪問蘇聯,與蘇方就德國統一後的軍事、政治等問題達成“很大程度的相互理解”,為兩德統一鋪平了道路。

  1990年10月3日,兩德宣告統一。以和平方式在不到一年時間裏完成這一歷史性壯舉,科爾功不可沒。

  一體化功臣

  科爾執政期間的另一大功績是對歐洲一體化的推動。任德國總理期間,科爾多次強調歐洲一體化的重要性。他説:“只有真正統一的歐洲才能保證給我們的後代帶來和平、自由和富有。”

  貨幣一體化是歐洲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991年12月,歐盟前身歐共體12個成員國首腦在荷蘭馬斯特裏赫特通過了《歐洲聯盟條約》。條約要求在歐盟區域內實現資本自由流動,打造歐洲統一市場,發行統一貨幣。德國作為歐洲一體化的發動機之一,其態度對統一貨幣的前途至關重要。

  德國貨幣馬克曾是僅次于美元的硬通貨之一,也是德國實力和地位的象徵。當時,德國國內大部分民眾反對歐元。他們對馬克不舍,對歐元的未來缺乏信心,同時也擔心更換貨幣會使德國付出沉重的經濟和社會代價。

  但以科爾為首的德國執政黨堅定支援歐元,大力宣傳歐元的好處。在執政黨的堅持下,一些以前反對歐元的政黨也加入支援歐元的陣營。最終,德國聯邦議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了德國加入經濟貨幣聯盟的議案。

  日後,很多人問科爾當年為什麼要放棄“心愛的馬克”。科爾回答説:“因為歐元將使得歐洲統一的方向不可逆轉。”

  和平推動者

  和許多在青少年時期經歷過二戰的德國人一樣,科爾少年時曾進入納粹軍隊。不過當時已是戰爭末期,他並未參加過戰鬥,這在日後被他稱為“晚出生的幸運”。但科爾的哥哥瓦爾特·科爾沒那麼幸運,于1944年死于戰事。這給科爾留下難以磨滅的傷痛,他後來給自己的大兒子取名“瓦爾特”。

  或許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童年經歷,科爾積極致力于推動德國與其他國家關係的改善,並為和平事業不斷努力。

  由于德國曾發動兩次世界大戰,許多國家對德國的發展懷有戒心。特別是兩德統一以後,德國版圖擴大,人口增加,引起包括法國在內的一些歐洲國家疑慮。對此,科爾作出承諾:統一後的德國仍然根植于歐洲,不會成為“第四帝國”。

  科爾利用各種機會代表德國向二戰中納粹的受害國表達懺悔,其中最典型的是以色列。由于猶太人在二戰中遭受德國納粹大屠殺,因此以色列雖在1965年與德國建交,但感情上卻一直難以接受德國。

  1995年,時任德國總理的科爾在以色列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前雙膝下跪,代表德國向受害者道歉。這一跪堪比1970年時任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在華沙猶太人遇害者紀念碑前的“驚世一跪”,令人動容。正是由于有科爾這樣的德國領導人不斷表明悔罪態度,同時歷屆德國政府認真履行對受害者的賠償責任,德國最終贏得了以色列的諒解。

  值得一提的是,科爾也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早在1974年,時任基民盟聯邦主席和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州長的他便第一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與這個東方古國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對華友好,一直致力于推動中德、中歐對話和合作,為中德關係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有意義的一生

  在1998年大選中,科爾領導的基民盟遭遇慘敗,科爾下臺。此後,他身陷基民盟接受政治獻金醜聞,遭遇政治寒冬。2001年,與科爾走過41年婚姻生活的妻子漢內洛蕾因不堪忍受長期的病痛折磨而自殺。科爾自身的健康也每況愈下。

  不過,命運似乎還眷顧科爾。2004年,德國女經濟學家邁克·裏希特與科爾結識。當年冬天,兩人結伴前往斯裏蘭卡度假。度假期間,他們確立戀愛關係,還在那裏幸運地躲過大海嘯。2008年,兩人結婚。

  盡管在政治生涯晚期遭遇醜聞打擊,但德國社會對這位戰後歷史上的偉大人物依然高度肯定。他被德國媒體稱為政壇“巨人”。每當晚年的科爾出現在公開場合,他都會引來德國民眾“圍觀”。

  2010年5月,科爾80大壽官方慶祝儀式在他的家鄉路德維希港舉行。德國總理默克爾、時任總統克勒以及眾多德國、歐盟和其他國家政要都前來捧場。科爾抱病出席,以顫抖的聲音在800多名嘉賓前充滿感情地發言。或許他在那次發言中的一句話可以概括他這一輩子:“我可以説,我度過了有意義的一生。”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頔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油葵花海醉遊人
    油葵花海醉遊人
    北京最高溫突破37℃ 
    北京最高溫突破37℃ 
    民航學子畢業告別校園
    民航學子畢業告別校園
    四川臥龍雪豹數量超9只
    四川臥龍雪豹數量超9只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7680112116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