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美國新防長訪韓日意圖“軍事遏華”
2017-02-07 09:18:25 來源: 解放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美國新任防長詹姆斯·馬蒂斯上任伊始,便急匆匆出訪韓日盟國。唐納德·特朗普總統眼中的這位“名將之花”,肩負向首爾、東京重申安全承諾及戰略交底的重要使命,他的言行引起當今國際戰略界高度重視,視之為特朗普政府對東北亞乃至亞太安全政策的風向標。

  普魯士王國政治家奧托·馮·俾斯麥有句名言:每個聯盟中“總有馬和騎馬的人。”此言不假,美國常駐韓日的龐大軍力決定了這兩組同盟關係的尊卑高下。檢視兩組同盟走過的歲月,時而順暢、時而坎坷,一路走來摩擦不斷。細數幾十年恩恩怨怨,與美國老大的捆綁,首爾與東京冷暖自知。

  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裏·克林頓曾將美國霸權概括為四大基礎:軍隊、軍事聯盟、經濟和價值觀。選舉期間,希拉裏陣營主張強化同盟戰略。相反,特朗普陣營則屢屢談及美日、美韓同盟“不平等”,對美國軍力“投入産出”效益不滿,抱怨“盟國剝削美國”,揚言撤回“核保護傘”,敦促韓日提高防務費用及增加美軍駐留經費。

  白宮易主,華盛頓政治核心圈真真是又忙又亂,國安、外交、防務、情報等強力部門忙于卡位,僅國務院就有約40個職務需報批參議院; 許多關鍵性國家安全決策,不知誰的聲音最重要?對于這股來自大洋彼岸的衝擊波,韓日著實大為困惑,焦慮同盟關係的變速難以應對,擔心數十年的雙邊行為規范頃刻顛覆,致使對華、對朝、對俄外交底盤生變。

  可以説,美國的地緣政治慣性很強,對外戰略不易變軌。近幾年,美國與韓、日雙邊或三邊聯合軍演規模急劇擴大、軍事情報合作水準大幅提高,凸顯華盛頓與首爾、東京軍事關係的高位運作。盡管決策圈人事折騰,但美與韓日關係的基本面,離不開希拉裏·克林頓概括的四大基礎。

  從美方來看,不論是青瓦臺的美韓會談、抑或是赤坂官邸的美日會晤,均在強調為維護同盟關係而不改初衷,旨在“平復韓日的神經慌亂”。此行確實給韓日吃了“定心丸”。尤其是馬蒂斯飛抵東京時一句“我回來了”的日語寒暄,盡管有模倣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之嫌,確也足夠令東京受寵若驚,興奮溢于言表。

  馬蒂斯訪韓時強調,強化對朝“延伸威懾力量”,不惜“使用包括常規武器、核武器和導彈防禦體係在內的一切軍事能力保障日韓安全”;通過定期出動或輪換部署,實現戰略武器常駐韓國,並加大常規聯合軍演的規模與頻率,“以壓倒性態勢有效反制一切核攻擊”。

  馬蒂斯與日本首相、外相、防衛相確認《日美安保條約》第五條的有效性,即將中國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置于該條約適用對象的立場;並統一“一致對東海和南海局勢表示關切”的外交口徑,以對中國“構成威懾”。

  不難看出,此行地緣政治色彩濃重:在韓撩“薩德”,指朝鮮之桑,罵中國之槐,含“薩德”之沙,射中國“戰略安全”之影;在日圍繞釣魚島大放厥詞,“展現軍事遏華意圖”。韓日輿論均將此解讀為,“體現了特朗普鞏固美韓日三角同盟,防范中國軍事崛起的戰略”,此乃特朗普繼承奧巴馬政府“遏制中國”的“外交遺産”。

  馬蒂斯關于東北亞局勢的言論,顯然基于白宮與五角大樓對“時”與“勢”的判斷。換言之,東北亞在美國戰略棋局中的定向,決定了馬氏對日韓在美全球戰略視野中“遠”與“近”的定位,同時也明確凸顯了特朗普政府對美國和亞太關係的定性。

  殊不知,此舉嚴重損害中國的戰略安全利益,破壞地區戰略平衡。2017年于中美兩國都是“非常重要”的年份。中美關係關乎全球及區域穩定的戰略意義,決定了兩國必須相向而行;惟有摒棄“零和”思維、驅散冷戰“霧霾”,提升駕馭東北亞局勢的能力,方能增進彼此安全利益。(作者陸忠偉係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原院長)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藝
新聞評論
    “文學列車” 開進瀋陽書店
    “文學列車” 開進瀋陽書店
    中央戲劇學院2017年藝考開考
    中央戲劇學院2017年藝考開考
    冬季伐木忙
    冬季伐木忙
    懸崖峭壁上的“天街”
    懸崖峭壁上的“天街”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5463129469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