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綜述:歐洲“迷你太空梭”實現新突破

2015年02月12日 15:56:44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巴黎2月11日電(記者張雪飛)法國巴黎時間11日,歐洲航太局(歐航局)用于驗證大氣層再入技術的“迷你太空梭”——過渡試驗飛行器(縮寫為IXV)成功發射升空,並沿軌道飛行約1小時40分後成功返回地球。這標誌著歐洲在航太器再入返回技術上實現新突破。

    一枚“織女星”運載火箭當天搭載這一試驗飛行器從法屬蓋亞那庫魯航太中心發射升空。飛行器在距地球表面約320公里的高度與火箭分離,然後借助自身的推進器爬升至距離地面約412公里的軌道最高點。隨後,飛行器開始再入大氣層,並在這一過程中用所攜帶的300多個感測器收集有關溫度、壓力、負荷、空氣熱動力等方面數據。

    歐航局説,飛行器在飛越地球大半圈後,借助降落傘下降,成功按計劃濺落在太平洋中加拉帕戈斯群島以西海域。飛行器經打撈回收後將被送至歐航局位于荷蘭的技術中心進行詳細分析檢驗。有關本次飛行試驗的初步研究結果預計將在一個半月後發布。

    歐航局局長讓-雅克·多爾丹説,這次試驗的成功為歐航局大氣層再入技術和可重復使用航太器的研發事業開啟新篇章。

    這個大小接近一輛轎車的小型航太器由泰雷茲-阿萊尼亞宇航公司設計、制造並組裝。它的外形酷似縮小版的美國太空梭,具有氣動升力設計,並配備了先進的制導、導航和控制係統。

    在驗證飛行器的控制係統、導航係統以及空氣動力學等方面設計和功能的同時,此次試驗還重點對飛行器外層隔熱防護性能進行測試。由于飛行器在重返大氣層過程中需承受超高溫度,採用陶瓷和燒灼材料制成的隔熱防護係統能避免飛行器被高溫灼燒受損。

    歐航局的“過渡試驗飛行器”計劃在2002年提出,耗資近1.5億歐元,是歐洲研發先進自動航太運輸係統的重要試驗。盡管此前歐洲在航太器發射入軌和太空係統操作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在航太器再入返回技術方面仍落後于與美國和俄羅斯。

    負責這一計劃的喬治·圖米諾此前曾説:“我們還未能完全掌握針對航太器入軌、在軌操作和從軌道返回地球這一全套技術。而過渡試驗飛行器計劃的首要目標就是要取得這類項目的相關經驗——獲得令飛行器從軌道返回地球的能力。”

    航太器再入返回技術是開發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進行地外天體採樣並返回以及載人航太飛行的基礎,同時對歐洲未來進行地球觀測、微重力研究、衛星維護等工作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目前,歐洲的阿麗亞娜5型火箭和正在“醞釀”中的阿麗亞娜6型火箭均屬于一次性運載火箭。一旦歐洲具備使火箭部分層級在發射後返回地球並重新利用的能力,將大大降低空間發射任務的成本,並提升地區航太業的國際競爭力。

整合閱讀

熱點推薦

頻道推薦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114352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