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魯甸重生錄
2017-12-04 21:48:16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1)魯甸重生錄 

  這張拼版照片顯示的是雲南省魯甸縣龍頭山鎮三年來的變化(上圖為2014年8月4日攝,下圖為2017年11月28日攝)。 又見龍頭山。當年那場6.5級的地震發生後,記者曾趕赴這個烏蒙深處的小鎮。轉眼3年多過去,眼前白墻青瓦的院落、平整的廣場、成排的路燈,與記憶中泥濘的路面、坍塌的房屋、鄉親們的哀容,交替閃現。視覺帶來的衝擊,確切地提醒記者,這像是一次“時空穿越”——龍頭山,已經脫胎換骨了! 11月30日,建設者宣布,經過3年不懈奮戰,魯甸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全面完成。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新華社昆明12月4日電 題:魯甸重生錄

  新華社記者 周亮、吉哲鵬、楊靜

  又見龍頭山。

  當年那場6.5級的地震發生後,記者曾趕赴這個烏蒙深處的小鎮。

  轉眼3年多過去,眼前白墻青瓦的院落、平整的廣場、成排的路燈,與記憶中泥濘的路面、坍塌的房屋、鄉親們的哀容,交替閃現。視覺帶來的衝擊,確切地提醒記者,這像是一次“時空穿越”——龍頭山,已經脫胎換骨了!

  11月30日,建設者宣布,經過3年不懈奮戰,魯甸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全面完成。

  猶如一部氣壯山河的史詩!除個別特殊項目外,災區1771個恢復重建規劃項目全部完成,累計完成投資263.7億元,實現“戶戶安居、家家有業、鄉鄉提升、生態改善、設施改進、經濟發展”。

  恰似一曲令人動容的讚歌!中南海與災區人民心連心,黨心民心軍心凝結在一起,“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制度力量再次迸發。

  又如一份成績優異的答卷!充分發揮地方各級黨委政府主導作用和災區群眾積極性,幹群一體,在烏蒙山上演繹了一部向命運抗爭的時代傳奇。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2)魯甸重生錄

  這是7月28日航拍的魯甸縣龍頭山鎮一景。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從破碎的山河到生機勃發的熱土,災區正以嶄新的姿容蓄勢待飛

  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雲南14年來最大的地震,也是滇東北40年來最大的地震發生。震中龍頭山,波及川、貴部分地區。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立即作出重要指示。

  挽救生命、緊急排險、應急安置……

  奮力搶險救災之後,當年11月,一場以雲南地方為主、以中央部委和全國人民為後盾的重建大幕,在磅薄烏蒙全面拉開。

  2015年1月19日,冒著嚴寒,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魯甸,查災情、聽匯報,進帳篷、看群眾……

  “災區恢復重建一定要搞好規劃,生活恢復和生産恢復一起抓,災後恢復重建和扶貧開發一起抓,重建家園步伐要加快。”總書記一錘定音,對開展不久的恢復重建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重建伊始,考驗接踵——

  如何在山高坡陡、地質疏松的金沙江流域,找到穩定的地塊?如何建設牢固的安居房?

  如何在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突出的山區,找到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發展方式?如何把重建與新型城鎮化、脫貧攻堅統一起來?

  實地調查、反覆論證,一個重建的總體規劃形成,于2014年11月由國務院印發。總體規劃秉持“科學重建、民生優先”理念,體現“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原則。

  科學重建,著眼長遠——

  按照總書記在災區考察時的指示精神,建設者根據資金和實際情況對規劃作了3次優化。雲南省恢復重建辦主任周青松説,最終于今年4月定版的規劃,更加兼顧當前和長遠,把恢復重建與烏蒙山雲南片區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同步推進。

  不是簡單再造,而是高起點營建。

  重建後的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成為最安全、最牢固、群眾最放心的建築。在昭通市學校災後恢復重建項目中,有23個採用減隔震技術,有233個單體採用鋼結構。

  災區校舍和醫療衛生機構比震前分別新增16.85萬平方米、21.23萬平方米,病床位從2014年的7429張增加到現在的8980張。

  重建後龍頭山鎮中心衛生院,成了全省條件最好的鄉鎮衛生院。鎮中心幼兒園,現有443名學生,是在園孩子最多的一年。

  昔日那些山邊小道,如今被高品質公路取代。災區改擴建、新建公路1469.5公里,形成貫通災區的高速公路環線,提前建成“兩小時交通圈”。

  因地制宜、防災減害——

  牛欄江紅石岩堰塞湖,曾是懸在災區人民頭上的一把劍。“破”與“立”之間,建設者反覆討論,最終取“興利除害”之道,順勢建設集供水、灌溉、防洪、發電為一體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

  地質災害防治,使碎裂的河山穩固安然;生態環境修復,讓災區森林覆蓋率從震前的32.7%提高到35.49%。

  三年時間,龍頭山整體跨越了二三十年。眼望龍頭山,記者感慨萬千:發生在它身上的“時空穿越”,不正是整個災區以新面貌邁向新征程的縮影嗎?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3)魯甸重生錄

  這是航拍的雲南省魯甸縣龍頭山鎮中心衛生院(7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從悠然的步態到急遽的演進,災區人開始品嘗更加現代的生産生活方式

  冬日裏的龍頭山,陽光溫暖,不少人在新建的院子裏,悠然地享受著農閒時光。唯有大山上滑坡的“疤痕”,以及震毀的原鎮政府大樓和地震紀念館,提示這裏曾是震中。

  3年來,圍繞國家恢復重建的目標要求,災區幹部群眾不懈奮鬥。

  ——生命無價,建出堅固的住房。

  魯甸發展滯後,千百年來農房建設無標準、不設防,土墻屋經不住震魔的摧殘,往往成為“奪命房”。

  “要把住房品質放在首位。”總書記考察時的話,切中了災區群眾最迫切的願望。

  在龍頭山鎮騾馬口社區,統規統建的樓房,陸續拔地而起。曾經在山體滑坡中“消失的村莊”甘家寨,如今89戶村民被安置到最好的9號地塊,2015年底搬進新家。

  “老天爺把大家的家園毀了,黨和政府一定要幫助大家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家園!”這是總書記的指示,也是黨和政府對災區群眾的堅定承諾。

  重建中,魯甸災區共有17.79萬戶民房修復加固,8萬多戶民房重建,並于2016年春節前全部完成。龍頭山、火德紅、包谷垴3個重點集鎮和45個民房集中安置點全部建成,“奪命房”變成了“保命房”。

  今年2月8日,魯甸發生4.9級地震,盡管震感強烈,但安居房巍然屹立,瓦片未落。

  ——夯實根基,配套新的産業體係。

  “小小花椒樹,致富大産業。”20年前,魯甸便開始在山區推廣花椒種植。有了這個基礎,重建時著重考慮構建新的特色農業産業。

  在新規劃的“昭陽—龍頭山”綠色産業發展示范帶上,蘋果、核桃、花椒等高原特色農産品已連成片。花椒價格從2015年的平均每斤40元出頭,漲到今年的50多元,“花椒夜市”成了當地一道新景觀。

  山中無所有,奉上“農家樂”。一家深圳公司的負責人楊文麗看好龍頭山的旅遊前景,最近正動員群眾一起成立“火鍋合作社”“民宿合作社”。

  雲冶集團投資的70萬噸水電鋁項目已在昭通市昭陽區開工建設。

  一批集聚産業、企業的工業園區和昭陽、魯甸等4個百億元産業園區,正加速推進。

  ——借勢攻堅,恢復重建與決戰貧困同步推進。

  “我自願退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龍頭山鎮龍泉社區灰街子社精準再識別群眾大會上,老黨員李祥雲的這句話,感召社區14戶建檔立卡戶共同退出。

  2014年到2016年,災區已脫貧40.96萬人,開始從“貧困洼地”中加速突圍。在重災區魯甸縣,農村常住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2014年的6521元增加到2016年的7975元,年均增幅10.6%。

  ——品質升級,補上文化和精神生活短板。

  龍頭山的傷口正在愈合,生活的滋味正在生長。路燈亮起時,音樂響起,鎮上活躍著廣場舞迷的身影。

  “男兒耕種肥田裏,賢婦穿梭紡杼旁。”看到學生的水彩畫《牛郎織女全家圖》,鎮上翠屏小學的語文教師石軍華,忍不住題詩一首。他説,災難已成歷史,但需要啟示後人珍惜今天。

  龍頭山鎮黨委書記李善雲説,重建不僅指住房和産業,還有“人的精神”。

  龍頭山已建成地震遺址公園、抗震救災紀念館、防災減災體驗館,加上傳統煉銀文化展覽館,一個集主題教育和文化體驗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呼之欲出。

  “用你的笑容可以去改變明天的一切。”鎮上龍泉中學159班的學生張乾英在作文裏寫道。

  千百年來,烏蒙大地以緩緩的節奏從歷史深處悠悠走來,在恢復重建中,它獲得急遽變遷,開始走向高天闊地。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4)魯甸重生錄

  這是在魯甸縣龍頭山鎮航拍的“魯甸地震紀念館”(11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從各方援手到上下同心,災區恢復重建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力

  “這一年,我國發生了一些重大自然災害和安全事故,不少同胞不幸離開了我們,雲南魯甸地震就造成了600多人遇難,我們懷念他們,祝願他們的親人們都安好。”在2015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溫暖人心,給災區人民以巨大信心。

  力量,在災區匯聚——

  恢復重建3年,國務院魯甸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指導協調小組和國家有關部委全程指導;

  中央財政緊急安排救災應急資金,專項安排恢復重建資金172.21億元,為奪取抗災重建全面勝利提供了根本保證。

  雲南建投集團是龍頭山鎮民房恢復重建項目的總承包。集團負責人説:“天災留給我們一片廢墟,我們還群眾一個完整的故鄉。”

  “手扒崖”,是條令人膽寒的山路,幾乎挂在離江面100多米的懸崖峭壁上,只能容1人側身通過。2016年4月,武警交通第三支隊39名官兵,苦戰130個晝夜,成功打通了震毀的要道,新公路惠及火德紅鎮4個村子6000余人。

  創新,在重建中驗證——

  魯甸災區的恢復重建,嘗試了許多新舉措,在重建中一一得到實證,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係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范例。

  魯甸災區重建以雲南省為主。“這種方式把自主權交給地方,重在發揮地方各級政府的主導作用和災區群眾的主體作用,有助于調動市場和社會各界力量,形成強大合力。”雲南省副省長、恢復重建工作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張祖林説。

  雲南建立了省級統籌、部門指導、市負總責、縣抓落實的重建機制,成立了由省委書記陳豪任指揮長的工作指揮部,每月深入災區現場辦公。

  省裏出臺財政支出、稅收優惠、減免政府收費、金融支援、土地保障等各項政策,全方位保障。

  運用市場機制破解重建資金難題。省市縣財政安排專項資金11.5億元,帶動社會資金、民間資本投入91.7億元,撬動信貸資金、銀行貸款25億元。

  民房重建採用統規統建和統規自建兩種模式。魯甸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火德紅鎮黨委書記臧爾方介紹,統規自建時,住建部門免費提供設計圖紙,用材用料由群眾自己把關。

  深情,在幹群中傳遞——

  大災大難中,一方黨委政府就是一方百姓的主心骨。地震中,龍頭山鎮幹部職工殉職7人,但活著的人來不及悲傷,帶領群眾抗災重建。三年來,鎮政府從帳篷、板房到宿舍,已六易其“家”。

  雪花飄飛,天寒地凍。為趕工期,去年2月,海拔2000多米的龍頭山鎮銀屏村箐地集中安置點,包保幹部和建設人員燒熱水攪拌砂漿水泥,燒火烘烤澆築板。

  選派處級幹部到重災鄉鎮擔任副書記或副鄉鎮長,科級幹部到重災村社擔任常務書記。1萬多名各級“八包八保”幹部,深入村村寨寨“認親戚、結對子、解難題”。

  在恢復重建的洗禮中,各級黨組織、廣大黨員幹部以實幹鍛造黨性,以親民凈化情懷,一支政治堅定、心繫群眾、苦幹實幹的幹部隊伍在茁壯成長。

  希望,在大地上升騰——

  3年恢復重建,魯甸災區不僅鑄就了高原新景象,還構築起精神新高地。重建的勝利完成,既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優異答卷,還開啟了充滿希望的光明未來。

  張祖林感慨地説,恢復重建能夠取得今天的成效,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是重要的法寶。

  告別龍頭山,想起3年多的前前後後,一個信念在記者心中愈加清晰——中華民族是任何困難都難不倒的!

   1 2 3 下一頁  

+1
【糾錯】 責任編輯: 潘子荻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2403112205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