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光明日報:司法實踐中未現一起因扶人而擔責判例
2017-06-18 09:38:25 來源: 光明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原標題:法律終究站在見義勇為者一邊

  任何計算都不能逾越邊界。理性也好、客觀也好,並不意味著當我們面對生死存亡仍無動于衷。司法永遠向善,這是我們討論問題的基本共識,也是一個社會公平正義的底線。

  日前,河南駐馬店一女子因過馬路被撞無人施救遭遇“二次碾壓”死亡,此事引發網友熱議,不少人將眾人的冷漠指向10年前的“彭宇案”。6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微博發文《十年前彭宇案的真相是什麼》,詳細解讀“彭宇案”前前後後,認為“彭宇案”不能再成為公眾逃避的借口,法律終究站在善者那一邊。

  10年過去,“彭宇案”還時不時被提起,每當有類似事件發生,就會被翻出來,重新打量一番。一個案例怎麼能有如此強大的穿透力,歷久彌新?

  個中原因,一方面,這與彭宇已被一些媒體人為設定為“好人蒙冤”的標簽有關。盡管從後來披露的資訊看,一審法院認定彭宇與老太太相撞並無不妥,而事過多年後,彭宇也承認了當年確實和老太太發生過相撞。然而,既已形成的“媒體印象”與“思維定式”很難改變,人們往往願意想當然地相信,好人不得好報,善行可能遭遇勒索。

  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人在泛化這一案件的邊界,甚至將其作為面臨良心譴責時的“擋箭牌”。從“小悅悅”事件,到駐馬店女子遭“二次碾壓”事件,事後的輿情都可以發現很多類似的吐槽。不少人認為,因為擔心出手施救會被訛詐,所以選擇了旁觀。而無論是寬慰自己,或者提醒他人,無非是將這一案件當作一個風向標而已。

  然而,“彭宇案”顯然不是一個合適的參照物。當他人處于危險時,而觸手可及就可能挽救一個人的生命時,奢談“救不救”“扶不扶”,未免太過冷血。誠然,在一個陌生人社會,任何人的行為都可能面臨一個計算“成本”的問題,這也是實情。但任何計算都不能逾越邊界。理性也好、客觀也好,並不意味著當我們面對生死存亡仍無動于衷。

  現實中並非沒有類似訛詐、勒索的可能,但這畢竟是小概率事件,而很多時候,即便招惹來不測的麻煩,也終歸會在外力的介入下得以澄清。事實上,到目前為止,在國內的司法實踐中,並未發生過一起僅因扶人而讓扶人者擔責的判例。司法永遠向善,這是我們討論問題的基本共識,也是一個社會公平正義的底線。

  何況,從近兩年立法現狀看,對類似助人、見義勇為行為的法律支援也相當給力。新近通過的《民法總則》第183條規定:“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第184條則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此外,各地出臺的地方性法規也在不斷完善對救助者的獎勵與保護。可以説,法律對于善行的保障網絡越織越密。

  當然,也有人會説,這種招惹麻煩、澄清事實的過程本身,就意味著“時間成本”的投入,但與人的生命相比,這樣的成本投入還是值得的。

  少一點冷漠,就會多一分溫暖;少一點算計,就可能挽救一條生命。這不是什麼“高調”,而是可能關係到每一個人的現實。一個正常的社會,不應該是獨善其身的社會。對此,我們應該有足夠的信心。

+1
【糾錯】 責任編輯: 陳俊松
相關新聞
  • 老人摔倒眾人扶
    近日,在共青城市上海路東湖社區居委會附近發生了感人一幕,一位拄著拐杖的白發老人突然摔倒在路旁,臉色發白,一時無法動彈。”  事發時,東湖社區醫生趙仁志第一時間趕到摔倒老人身邊。
    2017-05-08 06:46:36
  • 路遇老人跌倒,扶還是不扶
    早城社區巡防中隊宋志斌的答案是:“不需要猶豫,肯定得扶。宋志斌連忙跑過去把他扶起,一邊幫他拍去衣褲上的灰,一邊詢問有沒有受傷。回想起這件事,宋志斌説當時自己根本沒想什麼,就覺得應該上前幫一把:“這不需要猶豫,肯定得扶。
    2017-04-14 05:40:40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全程無人駕駛——探秘地鐵燕房線
    全程無人駕駛——探秘地鐵燕房線
    夏日黃土高原
    夏日黃土高原
    油葵花海醉遊人
    油葵花海醉遊人
    視障大學生余亞男:大學英語考試有了盲文試卷!
    視障大學生余亞男:大學英語考試有了盲文試卷!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3112116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