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白洋淀蘆葦的煩惱和期盼
2017-04-26 17:22:46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石家莊4月26日新媒體專電(記者王民)俺是白洋淀的蘆葦。

  俺們的家族很大,有10余個種類,面積約12萬畝,每年出産8000多萬斤。

  俺們是白洋淀一景,遊客除了坐船、看荷花、接受紅色歷史教育,再就是欣賞俺們了。別覺得俺綠呼呼的沒啥看頭,白洋淀之所以叫白洋淀,跟俺們有很大關係。是俺們連同39個村落、3700條溝壕把白洋淀分割成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143個淀泊。

  雄安新區在俺們家門口成立,俺們打心眼裏高興。高興之余,俺們現在也有不少煩惱。今年,俺們的長勢不如去年。原因挺簡單,這些年,人們不把俺們當寶貝了,不按時收割俺們了。俺們的特性是,越是割得及時,來年俺們的下一代鑽得更快,長得更高、更壯。俺們長好了,還能凈化水質,涵養水源,供著鳥兒棲息、覓食、繁殖。

  不是嚇唬你們,如果今年秋後再不割俺們,明年長得更差。蘆葦少了,遊客還看什麼?人們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為了不影響遊客觀瞻,營造蘆葦蕩景觀,接近水道的地方,俺們都被割了,凡是這些地方,新葦子長得就好。其實,還有大片大片的區域,俺們還立在那裏沒人動,一片枯黃,大煞春景。

  俺們曾經風光過。遙想當年,俺們掩護八路軍雁翎隊打鬼子,蘆葦蕩裏抗戰故事多。到了上世紀的後幾十年,俺們是重要的生産物資,是淀區老百姓主要的經濟來源。白洋淀自古就有“一淀蘆葦一淀金”的説法,俺們身價不菲。每年霜降過後,男人們下水割葦、打捆、運輸,女人在岸上編織葦席、葦箔,一輛接一輛的馬車、卡車、拖拉機從白洋淀出發,將物資運往四面八方的磚瓦廠、造紙廠和城市農村,支援國家建設。生産隊掙工分,一個人一個月能掙60元,那時候三級工才拿52元。誰家要是有三個閨女編葦子,那日子才好過呢!

  為啥現在人們不稀罕俺們了呢?俺們沒變,是人們的生産生活方式變了。農村蓋房子、打磚坯基本不再使用葦箔。由于人工成本增加,收割俺們的人工費比俺們本身的價錢還高,造紙廠也用不起了。你也許會問,為啥不一把火把俺們燒了?別胡鬧!白洋淀地處京津冀環境敏感區域,污染空氣那還了得!俺們寧可爛在地裏也不能燒。

  俗話説,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俺們盼望著人們趕緊割蘆葦。俺們不走,下一代很難長好。你也許會問,洪荒時期,白洋淀沒有人類生存,蘆葦不照樣長嗎?其實,有一種理念叫“近自然法則”,人們適當對俺們搞一搞人工幹預,俺們會比自然狀態長得更好。過去,人們年年收割蘆葦,就是為了讓俺們長得更粗、更高,這樣才能加工出高品質的葦席、葦箔。

  俺們總覺得天生我材必有用。現在人們不是正在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嗎?真希望在俺們身上搞一搞改革。白洋淀已經有手藝人用俺們的秸稈加工成漂亮的蘆葦畫,成為白洋淀特産。但畢竟,這個用量太小。俺們還想著:能不能用俺們裝修房子,能不能生産高附加值的紙張,能不能制造可降解的塑膠袋、食具,能不能像竹子一樣提取“葦纖維”?

  白洋淀是雄安新區的金字招牌,俺們是白洋淀的名片。俺們相信,以人類的聰明才智,俺們一定能被加工成高大上的産品。春夏看景,秋冬做料,一葦兩用,何樂不為!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萌萌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我國第二艘航空母艦下水
    我國第二艘航空母艦下水
    2017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智能工廠”創造價值
    2017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智能工廠”創造價值
    和死神賽跑的人們這樣打磨“金剛鑽”
    和死神賽跑的人們這樣打磨“金剛鑽”
    “飛豹”起飛三連拍 跟著戰機心飛翔
    “飛豹”起飛三連拍 跟著戰機心飛翔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271120878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