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從“種啥吃啥”到“吃啥種啥”——野薺菜“變身”啟示農業供給側改革
2017-04-23 16:36:55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鄭州4月23日電 題:從“種啥吃啥”到“吃啥種啥”——野薺菜“變身”啟示農業供給側改革

  新華社記者孫志平、李鈞德、張興軍

  原本是長在溝渠路邊的新鮮野菜,由于受到市民舌尖消費的偏愛,隨即引發了田間的規模化種植,進而帶動大量農民增收致富。記者在河南虞城採訪發現,一棵野薺菜的華麗“變身”,折射出部分地區農業生産正從“種啥吃啥”升級為“吃啥種啥”,也成為當前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生動注腳。

  篩選、清洗、漂燙、運送……在河南虞城縣一家公司的速凍蔬菜生産線上,20多名統一著裝的工人正有條不紊地忙碌著。廠區門口,滿載翠綠薺菜的農用車輛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排成長隊。

  夾在賣菜的人群中間,來自利民鎮的農戶楊民告訴記者,幾年前承包了100多畝地種糧食,後來發現市場上薺菜比較賺錢,就摸索著把小麥、玉米一年兩種改為小麥、甜玉米、薺菜一年三種。“今年價格漲到了一斤兩元錢,除去成本投入,僅一季薺菜就凈賺60多萬元,附近像我這樣的大戶還有不少。”

  在楊民依靠種薺菜鼓起錢袋子的現象背後,隱藏著一個少有人知的細節。鄭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鵬介紹,2011年之前,薺菜在河南還只是一種野生鮮菜。隨著思念等速凍食品企業推出的薺菜水餃受到市場歡迎,由此帶動薺菜規模化種植,僅虞城所在的商丘市就滾雪球般發展出上萬畝,成為全國最大的薺菜生産基地之一。

  由舌尖消費倒逼田頭生産,進而帶動農民增收的案例,除了偏“小眾”的薺菜之外,在一些大宗農産品上也有體現。基于為速凍食品業提供生産湯圓所需的優質糯米粉,位于信陽市的河南黃國糧業股份有限公司逐漸發展成全國最大的糯米粉加工企業,年銷售收入超7億元,規模化的基地種植也使得大量農戶跟著富了起來。

  王鵬認為,從田頭到廚房乃至餐桌並非是一條單行道,但通常人們的關注點都在如何把田頭種植的東西“端”到餐桌,往往忽略了餐桌消費對田頭生産的逆向調節,身處産糧大省,“把‘種啥吃啥’變成‘吃啥種啥’,既滿足市民需求,也帶動農民增收,正是農産品加工企業可以大有作為的地方,也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應有之意。”

  作為河南的第一大産業,農産品加工已成為其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柱和經濟增長點。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年底,全省農産品加工企業達到3.78萬家,其中規模以上農産品加工企業7779家,實現營業收入2.3萬億元,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的29%,利潤總額1871.7億元,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的36.17%,從業人員230.1萬人。

  河南省省委農辦主任申延平介紹,河南的糧食及肉類加工能力位居全國第一,其中麵粉加工能力6100萬噸,佔全國的30%;火腿腸、味精、麵粉、速食麵、挂面、米面速凍制品等産量均居全國第一;肉類加工基地和速凍食品生産基地銷售的産品,分別佔全國市場份額的70%和60%。

  “國人每吃2根火腿腸有1根産自河南,每消費5個湯圓有3個産自河南。如何發揮這些行業龍頭靠近市場的優勢,推動農業生産從生産導向轉向需求導向,並讓廣大農民在相關調整中增收致富,野薺菜‘變身’大田經濟作物的故事很有啟發意義。”申延平説。

+1
【糾錯】 責任編輯: 李志強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一周看天下
    一周看天下
    溫哥華舉行樂高積木展
    溫哥華舉行樂高積木展
    福建湄洲灣北岸崛起港口群
    福建湄洲灣北岸崛起港口群
    這家書店不賣書 閱讀也可“玩”共用
    這家書店不賣書 閱讀也可“玩”共用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191120858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