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閱讀

帖文推薦

網搜聚合

更多關于的相關閱讀

服務聚合

登錄入口:
新華網首頁
 
  ·改革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中國夢"兩會視角 ·工商登記制度將改革 企業期待更多利好 ·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名單 ·11日最受關注人大代表榜單:盛光祖列第一 ·"坦誠相見才能肝膽相照"--記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 ·人大代表解剖“不找律師找關係” ·刀述仁等299人當選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林志梅:南京市檢察機關對食品藥品安全問題不斷加大打擊力度 ·俞正聲當選全國政協主席 杜青林等23人當選副主席 ·加快造林綠化 建設美麗中國——訪全國綠化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
改革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中國夢"兩會視角
2013年03月11日 17:51:52
來源: 新華網
【字號: 】【列印
【糾錯】

    新華網北京3月11日電(記者李柯勇、朱立毅、王昆、蘇曉洲)從黨的十八大到全國兩會,細心的代表發現了兩個頗具深意的細節——

    “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去年底,新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考察廣東談及深化改革時首次作出這一表述;幾天前,他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再次強調了這句話。

    去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明確提出改革總體方案、路線圖、時間表;此次兩會上,這一部署再現于政府工作報告、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及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報告。

    全國人大代表、陜西渭南市委書記徐新榮説:“這兩次強調釋放出一個強烈信號: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已箭在弦上。”

    十八大以來,全國上下都在談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與“中國夢”緊密相連的一個關鍵詞就是“改革”。

    近35年來,我國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改革。依靠改革,我國經濟實現了舉世罕見的高速增長,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成就了驚艷全球的“中國奇跡”。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實現“中國夢”衝刺,我們依然沒有其他路徑,唯有改革。

    3月10日,《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拉開了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帷幕。兩會代表委員認為,這是黨的十八大之後,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深化改革啃的第一塊“硬骨頭”。

    全國人大代表、中建五局董事長魯貴卿在談及鐵道部政企分開時認為,“這將打破壟斷,促進鐵路市場的公平競爭,體現了市場化改革的內在指向: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

    這是一份有“分”有“合”的機構改革方案。而本輪機構改革的意義,遠不止于簡單的分分合合、拆拆並並、增增減減,其核心是轉變政府職能,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係。而轉變政府職能的關鍵詞是“放權”。

    放權,勢必觸動一些長期形成的利益格局,需要政府部門以“割自己的肉、革自己的命”的態度面對陣痛,阻力是顯而易見的,走彎路、受挫折也不是沒有可能。“硬骨頭”之硬、“險灘”之險,就體現在這裏。

    然而,任務緊迫,不改不行。綜觀大局,外有國際金融危機後續影響的倒逼,內部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我國要想實現新一輪又好又快發展,必須盡快消除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弊端。在很多領域,已經到了不深化改革就難以前進的階段。

    “門難進,臉難看,蓋個圖章跑半年;話難聽,事難辦,批個項目腿跑斷。”全國政協委員賴明引述的這句百姓順口溜,形象地概括了行政審批之弊。

    賴明委員提供了兩組數字:在全面推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12年後的今天,投資一個項目仍要過53個處、室、中心、站,經100個審批環節,蓋108個章,全程需799個工作日。老百姓辦個“準生證”,還需經過10多個單位蓋章、簽字40多個,耗時兩個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機構歷經6次較大調整,但政府越位、錯位、缺位的現象仍廣泛存在,對微觀經濟活動幹預過多,不僅導致行政效率低下,助長投資消費失衡、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環境污染,還給權力尋租留下了空間。

    多位代表委員將機構改革比作十八大之後深化改革的“揭幕戰”,他們期待下一步改革以更大力度、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上取得突破。

    全國人大代表周國輝認為,應以“把權力關進籠子”的精神推進行政體制改革,這個籠子應該是制度的籠子、民主的籠子、公開的籠子。像金魚缸裏的魚一樣看得見,而不是暗箱。

    全國人大代表馮月菊説,要推進投資體制改革。當前民營經濟在“不平等待遇”中負重前行,特別是一些民營實體經濟信心不足,不敢投、不願投情緒明顯,建議降低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把一般競爭行業發展空間盡量留給民間投資主體。

    全國政協委員林毅夫指出,收入分配領域雙軌制的改革還不到位。誰拿到礦權就一下子成為億萬富翁,資源稅費跟國際水準比太低了,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收入分配改革要做到釜底抽薪,在初次分配設計中兼顧公平和效率。

    改革動作越大,難度也越大。在改革的攻堅期和深水區,必須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去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和利益固化的藩籬。

    需要指出的是,不能只看到困難的一面,還要看到有利的一面。當前我國所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不僅提供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也為深化改革提供了難得的“窗口期”。國際金融危機倒逼的壓力可以轉化為改革的動力,30多年來積累的物質基礎和制度基礎將是改革的有力保障。更為重要的是,全國上下已達成改革共識。

    曾多年從事體制改革工作的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李江分析,二三十年前,剛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改革時,“姓社”“姓資”的爭論很激烈,阻力很大。當時連“改革”這個詞本身都還很新鮮,人們想改變現狀,對改革方向卻很迷茫。而現在,幾乎無人反對改革。甚至一些既得利益可能被改革觸動的人,也明白不改革是走不下去的。

    代表委員的一致判斷是,深化改革代表了13億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會得到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支援。在如此充分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沒有理由缺少改革自信。如果我們畏首畏尾,猶疑不決,將貽誤戰機,留下歷史的遺憾。

    中央的改革決心已經彰顯。無論“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還是“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都體現了鮮明的改革指向。各級領導幹部都需要以銳意進取、勇為人先,敢作為、有擔當的精神狀態,把改革推向深入。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改革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改革也將創造未來中國的壯麗前景。只要億萬中國人民堅定信心,攻堅克難,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幹擾所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就一定能實現。

( 編輯: 周楚卿 )
   
010020440010000000000000011100541149847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