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閱讀

帖文推薦

網搜聚合

更多關於的相關閱讀

服務聚合

登錄入口:
新華網首頁
 
  ·唐一軍委員:充分發揮人民政協作為協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 ·周新生委員:不斷提高民生急需優質資源供給 ·許榮茂委員:借鑒香港經驗推動內地“幸福社區”建設 ·吳春梅委員:重視幫扶社會新底層群體 ·孫貴寶委員:確保中央政策落實到位和政令暢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吳邦國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工作報告 ·蔡玲委員:落實“八項規定”各級領導要率先垂範 ·(兩會授權發布)吳邦國説,十一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充分發揮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作用,圓滿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吳邦國:五年來常委會牢牢把握人大工作正確的政治方向 ·代表委員建言如何應對中國經濟面臨的“三道考題”
“群眾路線教育”是一場作風建設“必修課”
2013年03月08日 13:57:13
來源:
【字號: 】【打印
【糾錯】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群眾的議題,成為代表委員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正如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那樣:“堅持改進工作作風、密切&&群眾,提倡艱苦奮鬥,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應該説,改進工作作風、密切&&群眾,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堅持走群眾路線。這是由我們黨的性質、任務和目標所決定的,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有半點含糊,不能有半點偏離。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黨根本宗旨的生動體現,是各級黨員幹部義不容辭的責任擔當。

    然而,一些黨員幹部並沒有正確認識到這一點,不能正確擺正與群眾之間的關係,在工作中忘記了黨的群眾路線,把自己淩駕於群眾之上。有的缺乏服務群眾的主動性,執行黨的惠民政策不主動、不到位、打折扣,“梗阻”現象時有發生。有的辦事推諉拖拉,互相扯皮,讓群眾坐“冷板凳”,存在“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的現象。有的衙門作風十足,對待群眾訴求“冷硬橫推”,不為群眾著想,不急群眾所急,對群眾冷若冰霜,慢條斯理。有的辦事不公,執法不嚴,對待群眾“冷眼旁觀”,親人熟人好辦事,一般群眾難辦事,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等。

    之所以産生這些問題,從根本上來看,是一些黨員幹部公僕意識淡薄,宗旨觀念淡化,官本位意識膨脹,把自己看成高高在上,把群眾看得很低,認為自己是“官老爺”,對待群眾是“冷面人”,缺乏對群眾最基本的感情,對群眾漠不關心、無動於衷。這些現象雖然發生在少數人身上,但直接影響到幹部隊伍的整體形象,如不及時遏制,必將造成不良影響,甚至損害黨群和幹群關係。可以説,密切&&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我們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

    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黨的十八大決定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端正黨員幹部對人民群眾的態度,徹底清除頭腦中或多或少、或重或輕的“官本位”等封建思想的影響,教育幹部不能高高在上,不能自命不凡,不能瞧不起群眾,而要高看群眾、低看自己,把群眾當主人、當親人、當自己人,在感情上貼近群眾,在思想上尊重群眾,在行為上關心群眾,時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群眾的疾苦當作自己的疾苦,把群眾的憂樂當作自己的憂樂,眼光下看、重心下移,深情對待群眾,真心服務群眾,使黨的群眾觀點內化於心、外化于行,真正貫穿到各項工作中去。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各級黨員幹部要按照十八大的部署,認真投入到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中來,上好作風建設的“必修課”,達到“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目的,在任何時候都要清醒地認識到,百姓是衣食父母,群眾是當家主人,做到想問題、辦事情、作決策都要始終不渝地把群眾放在心上,多辦順民意、解民憂、增民利的好事和實事,以實際行動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網友:幹越白丁)

( 編輯: 肖陽 )
   
01002044001000000000000001119929124433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