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首頁
更高地舉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從十八大報告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012年11月09日 14:59:33
來源: 新華網
【字號: 】【打印
【糾錯】

    偉大旗幟——凝聚起科學發展的智慧和力量

    來自天南海北的代表們,述説着十年科學發展帶來的新變化:

    邊陲不再偏遠!南寧近8年舉行了200多次國際部長級會議;

    黃沙化為綠野!陜西綠色版圖向風沙區推進,“黃土地延安”變成了“綠色延安”;

    天塹變成通途!一座座跨江大橋、跨海大橋架起來了,一個個海底隧道、穿山隧道貫通了。

    ……

    現代化每天都在推進,遇到的困難不容回避,破解的“金鑰匙”就是科學發展。

    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必須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過程、體現到黨的建設各方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遇到的是中國特有的難題:

    十八大代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這樣介紹:中國每年的建築總量是西方國家總量的3倍,每年用去全球37%的鋼材、46%的水泥。照此下去,發展難以維繫。

    後發國家,人口眾多,環境與資源矛盾突出,如何從容實現經濟與社會的轉型?

    全球化使世界經濟連結為一個共同體,牽一髮而動全身,日益激烈的競爭,經濟危機、生態危機,隨時會産生“蝴蝶效應”。 中國身處其中,如何應對?

    十八大代表、河南濟源市委書記何雄説,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在於堅持科學發展。這是過去十年實踐的總體結論。

    十八大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論述,引起了代表們的高度關注。仇保興説:“報告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高度加以闡述和部署,並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這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

    英國環境與發展專家卡米拉·圖爾明評價説,生態文明建設,讓我們感覺到了一個需要以不同方式發展的新紀元。

    科學發展,漸入佳境,前景光明。

    然而,一個科學的理論需在實踐的反復錘煉中,方見真諦。科學發展觀的落實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陶醉於自己高度發達的製造業時,美國卻悄悄向新興信息産業轉型。今天,當索尼、松下、夏普等虧損之時,微軟、谷歌、蘋果等橫空出世。

    轉型,因痛苦而艱難,但命運攸關。

    東莞,曾被譽為中國的“製造之城”。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讓這裡的勞動密集型發展模式弊端凸現。

    轉型才有出路,但這條路走起來很難。不少人憂心忡忡:勞動密集型産業轉移出去,會不會面臨産業“空心化”的危險?

    十八大代表、東莞市委書記徐建華説,東莞要加大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忍受住轉型的陣痛,努力使産業升級的拐點盡快出現。

    人工成本低廉,是我國製造業搶佔世界市場的優勢。但也因此處於世界産業分工鏈條的低端,又成了劣勢。

    優勢和劣勢,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這種歷史的悖論,也是中國國情所在。

    解剖東莞這只“麻雀”,可知科學發展難以一蹴而就。

    一些代表説,在不少地方領導心目中,傳統城市化和工業化情結濃厚。城市發展要越大越好、越快越好。不丟掉這種心結,就不能實現科學發展。

    還有一些地方,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是“顯績”,往往得到優先發展;城市排水系統、百姓的看病難、上學難等“裏子”工程是“潛績”,發展往往滯後。

    還有個別人口中高唱科學發展,幹的卻是違背科學發展的事。十八大代表、河南濮陽西辛莊村黨支部書記李連成説,黨員幹部學習科學發展本領,就好比戰爭年代學會打槍使炮,學不好就會輸得一塌糊塗。

    十八大代表、廣西欽州市委書記張曉欽説,科學發展觀是指南針。唯有真正貫徹落實,才能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向全面小康,奔向現代化。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分享到:
( 編輯: 王子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