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篇
-
降本增效、提檔升級,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迎來新一輪利好
今年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印發五周年。為了支持打造內陸開放綜合樞紐,進一步推動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日前,海關總署在去年7月&&15條支持舉措的基礎上,發布新一輪15條重點支持舉措。時隔一年再次&&新舉措,背後有着怎樣的考慮?
-
文旅在西部丨鄉土藤編闖向世界
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黃官鎮因盛産藤編聞名,這裡出産的藤編製品獨具代表性。藤編專業合作社裏,一根根藤條被工人熟練地編成各式傢具和工藝品。漫長的歲月中,越來越多老百姓參與到藤編生産中,在一些藤編企業的帶動下,這一傳統手工藝形成了完整的産業鏈。
-
文旅在西部丨古老皮影躋身“時尚圈”
陜西是皮影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汪海燕是“汪氏皮影”第四代傳承人,她在繼承華縣皮影傳統製作技藝的基礎上將皮影與藝術裝置、奢侈品、動漫等元素進行融合,讓皮影富有時尚元素,其藝術表現力和審美價值不斷得到社會認可。通過豐富皮影表現形態、利用短視頻傳播等方式,非遺皮影被玩出了許多新花樣,以新姿態融入現代生活。
-
強基延鏈,跨界賦能——西安微短劇産業觀察
西安豐行的所在地西安,曾在20世紀80年代成為我國“西部電影”的策源地,如今又在微短劇帶來的網絡視聽新浪潮中勇立潮頭。據業內估算,目前西安有短視頻製作公司200多家,全國約60%的微短劇由西安製作生産。
-
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端起“生態飯碗” 一座城市的綠色轉型之變
陜西安康北依秦嶺,南屏巴山,漢江橫貫西東,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近年來,為確保“一江清水送京津”,安康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在不斷探索實踐中逐步找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路徑,“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成為激發其後發優勢、實現“綠色發展”的新引擎。
-
貴州:超級“充電寶”提升能源供給彈性
近年來,貴州省搶抓國家新型能源建設機遇,積極推動儲能産業的發展,將“超級充電寶”作為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滿足電力系統的調節需求和保障能源供應的穩定性,不僅提升了新能源的消納和存儲能力,還為經濟社會的全面綠色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
-
在郭麻日古堡尋找“十八般手藝”
郭麻日古堡位於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是國內保留最為完整的古堡之一。古堡手藝人們用勤勞的雙手記錄下家鄉的風土人情,讓更多的人了解古堡的魅力
-
廣西:石漠化治理 讓“地球之癌”變生態綠洲
石漠化即石質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癌症”,廣西是全國石漠化問題最嚴重的省區之一。近年來,廣西大力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一手抓石漠化綜合治理,一手抓生態經濟、綠色産業發展,石漠化擴展趨勢得到有效遏制,許多荒山荒坡變為産業“綠洲”。
-
産業創新看西部丨在鄂爾多斯市東勝區看“軟黃金”的“硬實力”
提起鄂爾多斯,你會不會想到那句“鄂爾多斯溫暖全世界”的廣告語?這句話由羊絨品牌“鄂爾多斯”叫響,現在更是成為鄂爾多斯市的代名詞。這裡是世界上最大的優質羊絨主産區之一,我國羊絨産量最多的地級市,被譽為“中國絨都”。這裡的羊絨是如何從草原走向世界的?
-
聚鏈成群,怎麼幹?
立冬剛過,位於甘肅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鋼城”嘉峪關市,氣溫驟降。然而,走進酒鋼集團旗下的甘肅東興鋁業有限公司作業區,生産熱火朝天。全長1.25公里的生産線上,168&&解槽一字排開,不間斷生産鋁液,工人忙着轉運鋁液。
-
口岸經濟助內陸地區成開放前沿
甘肅蘭州國際港多式聯運有限公司向烏茲別克斯坦開行了搭載290&&國商品車的中亞班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霍爾果斯鐵路口岸通行中歐(中亞)班列累計突破4萬列;內蒙古自治區陸路口岸貨運量再次突破1億噸大關……
-
高原牧場的“新牧民”
近年來,西藏那曲市大力發展高原畜牧業,不斷提高畜牧業在當地經濟社會中的地位,成為群眾收入的主要來源。
-
老舊産業,如何改?
初冬時節,河西走廊西端逐漸褪去了秋日的繽紛,換上了冷峻的“外衣”。走進玉門油田老君廟採油廠,放眼望去,色彩斑斕。山巒間,橙色的採油機不知疲倦地“磕頭”採油。不遠處,成千上萬個光伏面板組成藍色“海洋”,不斷將陽光轉換成電能。
-
西北“探”新丨手撕金屬,從哪來?
秋末冬初,西北漸冷。走進“中國鎳都”甘肅省金昌市的金川集團鎳合金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大型輥軋機反復作業,超薄純鎳帶材閃着銀色光芒緩緩下線。
-
綠染江源——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
位於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素有“中華水塔”之稱。近年來,通過不斷優化、突破既有模式、體制,這一地區生態保護建設進程持續加快,植被覆蓋率、水源供給量逐年提高,野生動物種群迅速恢復,社會共建共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保護格局初具雛形。
-
西部鄉村行丨創新驅動農業“芯”力量
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是“南繁育種天堂”,數十年來,在科研單位和科技人才的加持下,元謀縣已累計獲育繁種專利32項,自主研發的86個農作物品種獲得農業農村部登記認證。元謀,正成為種業“芯片”研發的“硅谷”,在搭建種業科技開放交流&&的同時,也為當地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
西藏“桃花第一村”:好政策敲開“幸福門”
嘎拉村是林芝市巴宜區真巴村下屬自然村,被譽為西藏“桃花第一村”。依託桃花旅游資源,嘎拉村從2002年開始舉辦首屆桃花節,旅游收入連年增長,僅2023年桃花節門票收入就達300多萬元。
-
“高原孤島”變遷記
曾經的墨脫,仿佛是被世界遺忘的角落。雪山、森林將它與外界隔絕,“羊腸小道猴子路,雲梯溜索獨木橋”是這裡交通狀況的真實寫照。過去的幾十年裏,無數建設者們不畏艱險,克服了地質結構複雜、自然災害頻發等重重困難,讓墨脫人民的夢想照進現實。
-
開放看西部|哈達獻來客
西藏,被譽為“世界屋脊”“亞洲水塔”。西藏,正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和開放姿態,吸引世界的目光。2023年,西藏接待國內外游客5517萬人次,旅游總收入651億元。其中,外國游客近2萬人次。
-
戈壁灘上“羊十條”
騰格裏沙漠南緣的甘肅省古浪縣黃花灘鎮戈壁灘上,一排排現代化的養殖棚整齊排列,農民們在各自的棚內,忙着給羊兒添草喂水。膘肥體壯的羊兒們,追逐着主人的飼料桶,掀起一陣陣喧囂……
-
探訪世界級水電站——雙江口水電站建設一線
雙江口水電站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市和金川縣交界處,是大渡河干流規劃28級梯級電站的上游控制性水庫工程,也是國家西部大開發重點工程和“南水北調”西線工程主要取水點之一。近日,記者來到建設一線,近距離感受雙江口水電站不斷“刷新”施工進度,不久的將來,這裡將為祖國高質量發展輸送源源不斷的綠色動能。
-
廣聚青年人才 打造“青春之城”——成都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成效顯現
近3年引進青年人才超169萬人、打造1699個青年之家、166萬青年志願者積極參與社會治理……作為全國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成都正着力打造“青春之城”,讓城市對青年更友好,讓青年在城市更有為。
-
西部陸海新通道:一站式把“世界”買回家
西部陸海新通道是由中國西部省份與東盟國家合作打造的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截至2024年9月底,西部陸海新通道已輻射中國18個省(區、市)73個城市156個站點,通達全球125個國家及地區的542個港口,鐵海聯運班列貨物運輸品類已增加到1163種。
-
天山深處,“楓橋經驗”開花結果
深秋的天山深處,樹葉正變得五顏六色。新疆吉木薩爾縣的文明路社區,早早就通了暖氣,屋子裏暖洋洋的。社區幹部和群眾圍坐一圈,正在召開“近鄰奶茶會”。大家一邊喝着熱奶茶,一邊聊着社區的大情小事。
-
青海湖連續20年“長高”“長大”
我國最大內陸湖泊青海湖,水體面積自2005年以來連續20年擴大,水位平均每年上漲近20厘米。目前湖水面積已恢復至70年前水平。今年9月25日的衛星遙感監測顯示,青海湖水體面積為4650.08平方公里,同比增加0.6%。青海湖“長高”“長大”的最直觀證據是:湖畔一尊雕像的半身已沒入湖水;北岸通往青海湖鳥島的通道也被淹沒。
-
文旅在西部|古城墻也可以做“CT”!數智賦能讓文化遺産煥發“新顏”
西安城墻歷經數百年風雨,承載着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自然侵蝕和人為因素不斷威脅着這座歷史遺跡的安全。如何高效、科學地保護古老的城墻呢?
-
能源西部:在高山之巔 看“風光”無限
近年來,憑藉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自然資源,貴州在風能和光能的開發利用上方興未艾。貴州積極推進風電、光伏發電規模化發展,實現水、火、風、光、儲“多能互補”局面。在貴州省畢節市威寧縣,當地光伏電站投産後,因地制宜實行“一地兩用”,推行“板上發電、板下種植”等“農光互補”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推動農業發展。
-
解鎖喀什古城隱藏玩法
在新疆,有這樣一種説法:不到喀什就不算到新疆。要想感受喀什真正的魅力,就得先玩轉老城。新華社記者帶你穿梭於喀什古城,品味獨特的民俗風情,感受歷史與現代交織的獨特魅力。
-
産業創新看西部丨雲南文山:“土特産”長成百億産業
在中國西南部的廣袤土地上,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以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孕育出了一種被譽為“南國神草”的五加科人參屬植物——三七。經過多年打造,文山州已形成了集科研、種植、加工、營銷於一體的三七中醫藥全産業鏈。
-
大國工程看西部:聯世界
遼闊西部,佔全國72%的國土面積、3.82億人口,與10多個國家接壤。近年來,西部各省區市加快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發開放新格局,為西部大開發新添活力。
-
西藏八廓街:“甜茶議事”讓生活更甜美
近日,記者在西藏採訪時,認識了73歲的扎西頓珠大叔,他在八廓街生活了一輩子。當天,是他所在的繞賽社區“甜茶議事”的日子。什麼是“甜茶議事”?跟隨記者的鏡頭去看看吧!
-
“綠色”守護讓西部更美——西部地區生態大保護觀察
黨的十八大以來,西部各地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綠色産業蓬勃向上。如今,一曲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的“西部大合唱”在祖國大地奏響。
-
大國工程看西部:越山河
貴州,這個我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3萬多座橋梁拔地而起,在崇山峻嶺之間建設起“高速平原”,既改變了貴州的發展條件,也為生活在橋下的老百姓帶來新的希望。貴州省貴陽市紅楓湖鎮大衝村村委會主任林科忠在採訪中説,大衝村路、橋修通以後,大衝村的産業發展非常好,農家樂、民宿蓬勃發展。
-
記者觀察:激活西部陸海新通道 奏響對外開放新樂章
廣西防城港東興市是我國與東盟國家唯一海陸相連的口岸城市,與越南芒街市一河之隔。近日,新華社“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看區域·西部篇”小分隊來到東興,調研對外開放相關情況。
-
“朱鹮之鄉”的新名片
坐落在漢中盆地東緣的洋縣,有着“朱鹮之鄉”的美譽。北依秦嶺,南憑巴山,洋縣風光旖旎、氣候宜人,也正是得益於良好的生態環境,曾經幾近絕跡的朱鹮在這裡被發現。如今,行走在洋縣的田間地頭,處處可見“有機”二字,有機梨園、有機藍莓、有機黑稻種植基地……
-
産業創新看西部丨麻辣鍋裏的“新乾坤”
俗話説:“一鍋容四海,五味煮八鮮。”重慶火鍋包容性強,從底料、調料到各類水發製品、肉製品,食材豐富多樣。在這些食材背後,蘊含着一條條産業鏈,將餐桌、工廠與田間地頭緊密相連。
-
讓百姓的“菜籃子”“果盤子”更豐富——雲南高原特色農業崛起觀察
金秋時節,雲南省陸良縣三岔河鎮擺羊河村千畝茨菇基地“豐”景正好,村民在田間采收茨菇。“趁着價高,我找了10多個工人加緊采收。”村民保祥林笑容滿面地説,平均畝産約3噸,自家的茨菇全部賣完預計有30多萬元收入。
-
從難覓蹤影到傲視高原——“雪山之王”見證國家公園生態向好
雪豹頻繁出沒,成為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的明顯例證,伴隨着國家公園建設不斷推進,萬物和諧共生正在從願景變為現實。
-
開放看西部|萬“種”風情向東來——一批“種子芯片”的越洋旅行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糧食增産的重要基礎。作為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之一,甘肅省張掖市玉米制種面積常年穩定在100萬畝左右,年産種量4.5億公斤,供種量佔全國大田玉米用種量的50%以上。
-
西北地區特色農産業發展觀察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特色。長期以來,西北地區農業發展受制於地貌多樣、氣候乾旱,生産經營弱小、分散。但也正是獨特的自然環境,讓這裡的農産品別具特色,牛羊肉質細嫩、果蔬品質優良、藥材菌菇有益成分含量較高,這裡還有多種農作物種子繁育中心。近年來,經過脫貧攻堅時期産業扶貧的夯基築底,以及現代農業産業園建設、地方公用品牌培育等提質升級,秦巴山區的茶葉、六盤山區的枸杞、黃土高原的蘋果等一系列西北地區優質土特産,走向了世界。
-
記者觀察:貴州多能互補助力“西電東送”
我國西部蘊藏豐富的煤、油、氣等化石能源,風、光等新能源資源也十分豐富,發電能力強,供應充分,是東部“引電”的不二之選。近日,新華社“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看區域·西部篇”小分隊來到貴州,調研這裡“西電東送”相關情況。
-
築牢祖國生態安全屏障——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西部實踐
從崑崙山、秦嶺到喜馬拉雅山,從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到雲貴高原,從黃河、長江到雅魯藏布江……涵蓋12個省區市,佔全國國土面積七成多,西部地區分佈着草原、濕地、湖泊、森林等重要生態資源,卻也面臨着異常脆弱的生態環境,對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
老區煥發“新”動能——左右江革命老區振興見聞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山巒疊嶂間,蜿蜒的左江、右江與紅水河流淌而過,交織匯集。這裡是左右江革命老區——中國共産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最早創建的革命根據地之一。近年來,左右江革命老區立足優勢,持續加大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産業培育等領域的投入,加快推動老區振興發展,這片紅色沃土正持續釋放“新”動能。
-
一滴水,折射西部生活變遷
你尼克村位於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樹皮彝族鄉,曾經由於沒有穩定的水源,一度是當地最為缺水的村寨之一,2022年被列入丘北縣農村供水保障項目第一批通水的村寨。如今,村裏供水穩定,群眾吃水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
生態西部丨重慶武隆區:“窮鄉僻壤”如何用好生態“富礦”
2022年,重慶荊竹村成功入選由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公布的“最佳旅游鄉村”名單。荊竹村一方面保留根植於獨特地理文化環境的生活方式和建築特色,另一方面引入現代創意再造公共文化空間,利用當地的瓷磚、木材和夯土墻來呼應和推廣村莊傳統文化,為古老村莊注入生機活力。
-
産業創新看西部丨在這片果園 他們收穫“紫色夢想”
寧夏賀蘭山東麓,曾經這裡是一片荒灘,經過眾多“逐夢者”多年的努力,一串串葡萄讓這裡煥發出勃勃生機。深秋時節,葡萄的收穫季已經結束,但釀造的美酒,正孕育着“紫色夢想”。
-
在新疆體驗多民族婚禮
新疆塔城地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一個家庭由好幾個不同的民族組成。這次我們來到塔城市參加一場多民族婚禮,一起來感受新疆婚禮有多熱鬧!
-
科技創新引領西部高質量發展
當前,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成為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重點。西部各省區市因地制宜探索和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在成果轉化、産業整合、推動基層發展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效。
-
貴州松林坡:香蔥助力山鄉産業振興
深秋時節,儘管天氣逐漸轉涼,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松林坡白族彝族苗族鄉的香蔥基地裏依然忙得熱火朝天。每天,有400余名農民在這裡采收、搬運、清洗香蔥。
-
記者觀察:“長江首城”向新而行
位於金沙江、岷江和長江交匯處的四川宜賓,被稱為“長江首城”。近日,新華社“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看區域·西部篇”小分隊來到宜賓,調研這裡高質量發展情況。
-
他用青稞贏得世界冠軍
青稞,藏語稱為“乃”,産於西藏、青海、四川等地。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它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以它為原料製作的糌粑、青稞酒,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牧民的主要食物。中國麵包國家隊主教練王子老師,正沉浸在與這個古老食物打交道的欣喜中。去年他帶着青稞麵粉去參加麵包比賽並獲得世界冠軍。
-
再闖新路看西部
內蒙古是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為集中、危害最為嚴重的省區之一。如今,隨着新能源産業的興起,荒涼之地正成為能源開發寶地,防沙治沙與風光工程正在內蒙古碰撞出新一輪創新機遇。
-
重慶開州:“歸雁經濟”催生鄉村振興新動能
位於三峽庫區腹地的重慶市開州區,素有重慶“勞務輸出第一區”之稱,160余萬戶籍人口中約50萬人常年外出務工。近年來開州區吸引10萬餘人返鄉創業,帶動全區25萬餘人就近就業。“歸雁”返鄉,如何激活農業農村發展的一池春水?
-
聞!水果界的“維C之王”,5G搞定
走進貴州山王果健康實業有限公司,一陣陣果香撲鼻而來。公司信息部總監王海介紹,上月採摘的近萬斤刺梨鮮果已壓榨成汁,存儲在低溫充氮矩陣中,確保新鮮度,隨時準備裝袋銷售。“這果香,就來自那些刺梨原汁。”
-
重慶:一座山城怎麼成了“網紅”?
為了吃到網紅火鍋,等桌100多號;為了拍到洪崖洞,步行三四公里;為了坐兩江游輪,排隊三個小時……在“網紅”城市重慶,這些情況並不少見。重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成為“網紅”城市的?這個問題並沒有確切的答案,但網絡社交媒體無疑助推了這座“8D”魔幻城市走紅。
-
文旅在西部丨讓千年大足石刻“活”起來
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區境內摩崖造像的總稱,始鑿於初唐,歷經晚唐、五代、北宋、興盛於南宋,延續至明、清,石刻題材以佛教為主,現存造像5萬餘尊,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優秀代表。1999年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繼敦煌之後中國第二個石窟類的世界文化遺産。
-
重慶:一條老街的前世今生
“山城巷變了,又好像沒變。”每次看到山城巷的老照片,在這裡居住了將近70年的周英碧都會感慨,這些年,山城巷從“棚戶區”變成了“打卡區”,但是那種熟悉且親切的感覺被完美保留了下來。
-
“村超”“村馬”“村晚”……“村”IP釋放“幸福能量”
近年來,貴州“村超”“村馬”“村晚”等一批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群眾參與度高的“村系列”活動火爆出圈。不斷演變的“村”IP折射出貴州廣大農村富起來、美起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不斷充實起來的幸福畫卷。
-
三峽庫區向生態“顏值”要産業“價值”
江風習習、歌聲嘹亮,2024世界大河歌會近日在重慶市萬州區長江邊上的萬州體育場唱響,第十五屆中國長江三峽國際旅游節拉開帷幕。除了音樂會、橫渡長江系列賽等活動,渝鄂兩地還攜手對外推介自然探秘、文化尋蹤、康養度假、田園記憶四類主題游,聚力打造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游帶。
-
抱團返鄉,産業西行——一個西南縣城的産業集群誕生之路
自動焊接機器人將一根根鋁材焊接成框架,自動封邊機將木板加工成桌板……在貴州省貴定縣昌明經濟開發區貴州頤東家居製品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裏,機器多、工人少,一整套流水線下來,一張鋁制置物架便生産好了。
-
“一定要把我們的夢想帶到北京啊!”
“你一定要把我們的夢想帶到北京啊!”這是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第四中學7年級3班的學生丁小婷與記者的一個約定。來到這座天山腳下的學校,記者認識了這位性格活潑的女生,在丁小婷熱情的“採訪邀約”下,我們偶遇了一群和她一樣純真可愛的孩子和他們樸素而真摯的願望。
-
文旅在西部丨高原文旅:西藏發展新動力
當第一縷陽光灑在雪山頂上,金色的光芒仿佛在訴説着西藏古老的故事。而如今,這個故事因為文旅的發展,增添了更多絢麗多彩的篇章。從文成公主大型史詩劇到海拔超過3600米的音樂節,越來越多的文旅活動在高原上落地生根,也讓西藏的發展變得越來越有活力。
-
西部鄉村行丨在秦巴山區,有一座農業“智能工廠”
陜西省漢中市留壩縣位於秦巴山區腹地,這裡山地面積廣,人均耕地少。近年來,隨着科技發展,在位於留壩縣的農業機器人研發及産業化基地,蔬菜種植已變得像商品生産一樣高效、智能。走進這裡的高科技農業“智能工廠”,自動旋耕機、自動播種機、自動收割機、自動分揀包裝機正各顯神通,加快了生産效率。
-
競逐蒼穹 重慶加快培育空天信息産業
在位於西部(重慶)科學城的航天天目測運控中心,航天天目(重慶)衛星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正在實時監測衛星的在軌運行狀態,這些衛星在距離地面約500公里的天際組成了一張網——天目一號氣象星座。
-
讓制度優勢轉化為強勁發展動能——對口支援幫扶助力西部發展
行走高原,援藏産業隨處可見。西藏林芝市的魯朗國際旅游小鎮、擁有全區最大設施蔬菜基地的白朗縣……近年來,對口援藏省市和中央企業深入挖掘受援地資源稟賦和發展潛力,以産業發展激活西藏各地發展內生動力。
-
唐卡之“變”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藏語稱為“熱貢”,有“金色谷地”之意。數百年來,唐卡技藝在這裡傳承不息。在傳承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熱貢唐卡的內容也不再局限於佛教題材,各類山水人物、吉祥寓意的畫作越來越多,一系列別致小挂件、微縮唐卡製品,受到更多消費者的青睞。
-
西部“最強大腦”有多強?
在四川天府新區興隆湖南岸的綠樹掩映之中,國家超級計算成都中心的超算機房格外“顯眼”——玻璃櫃體嵌套深藍色幕墻圍合的立方形組成了一個巨大的“硅立方”,置身其中,仿佛置身科幻電影場景。“硅立方”內,人類匠心打造的“最強大腦”——超級計算機,以每秒最高10億億次的運算速度晝夜不息地工作。作為西部首個國家超算中心,它對科技創新的推動效果顯著。
-
科技成果轉化“點火器”引燃産業創新“燎原火”
秋日時節,在西安交通大學新型儲能與能量轉換納米材料研究中心,科研人員正在小試&&對多種儲能與能量轉換材料進行試驗。這裡已孵化出五家新能源領域企業,其中,西安一九零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開發出氫能儲運的顛覆性解決方案,技術已處於國際前列。近年來,陜西、甘肅兩省,針對科技存量資源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薄弱、轉化體制機制不暢等堵點問題,積極挖掘科教資源,以體制創新激發科技創新活力,讓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牽引産業轉型升級。
-
産業創新看西部丨科技創新助推枸杞産業提檔升級
枸杞是寧夏的特色優勢産業。近年來,寧夏通過科技創新,助推枸杞産業提檔升級,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的路子轉型。推動枸杞種植量質齊升、不斷延伸枸杞産業鏈……如今,從田間到車間,科技元素深植於枸杞産業的每一個環節。寧夏枸杞産品也成為綠色、安全、高品質的代名詞,受到了國內外市場的認可。
-
“美”在青海
壯麗多彩的三江源、煙波浩渺的青海湖、綿延壯美的青藏線、羚羊漫步的可可西裏……讓我們一起來領略“大美青海”的多面之美!
-
一個國家高新區的科技成果轉化突圍
從電磁感應現象發現,到白熾燈照亮千家萬戶,這中間隔了幾十年的漫長時間。即使在今天,科學創想、研究成果要想在現實場景中落地,也需要經歷概念驗證、中試熟化、檢驗檢測等重重考驗。如何迅速幫助科技成果轉化,又充分考慮市場需求避免資源浪費?記者近日在成都高新區智能硬體中試生態園找到了答案。
-
揭秘“千億産業鏈”軌道交通列車的生産“密碼”
近日,四川省首條跨市域軌道交通線路資陽線通車運行。在資陽線列車的“孵化地”,在自動化焊接機器人、柔性化組焊及加工工裝、雙工位數控龍門加工中心等裝備技術加持下,基本實現“成都車、成都研、成都造、成都配套”。
-
苦水河畔的山楂紅了
一間茅屋,一口老井,屹立在村口。井邊黃色的夯土墻上,貼着數張以前當地群眾挑水打水的黑白老照片,“吃不上水”已成為村裏老人講給孩童的難忘記憶。黃土高原,溝壑縱橫。這裡是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李家店鄉坪合村,一條黃褐色的峽谷河道沿着村邊蜿蜒而過,這條河被當地稱為苦水河。長期以來,村民們依苦水河而居。“河水鹽度很高,又鹹又苦!喝多了就會拉肚子。”村民張芳琴回憶説,以往各家各戶都會打水窖存水,盼望著多下雨,解決人畜吃水。
-
青海的,魚!
佔國産市場一半以上、佔全國出口總額97%!青海省的虹鱒魚,不止佔了國産市場的半壁江山,還“游”出國門,“游”上了海外餐桌。
-
家門口的“問廉壩壩會”
“垃圾清運要及時嘞,你一撿來我上車喲……”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龍山鎮正元村近日景象一新。垃圾清運車定時駛入村民家,逐戶收集垃圾;村民們團結互助,清理自家和路邊垃圾;河流兩岸也恢復了潔凈。這些變化,得益於一場“問廉壩壩會”。
-
青藏線列車窗外,看到的都是震撼
踏上青藏鐵路,是一場震撼心靈的旅程。千萬別往窗外看,否則你會被沉默的可可西裏、巍峨的唐古拉山、廣袤的羌塘草原所吸引,磅礡野性自亙古而來,演繹着古與今的交織、草原和人類的對話、自然與工業的碰撞。
-
開放看西部丨我的名字叫成渝
今年55歲的成渝是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重慶興隆場車站的一名貨檢員,他與新中國建成的首條鐵路——成渝鐵路同名。從西南鐵路“第一線”到西部對外開放前沿,他看到了西部大開發給成渝地區帶來的巨大變化,對成渝攜手發展充滿信心。“與鐵路同名,和雙城同夢”。
-
西部鄉村行丨2024年的新疆牧村什麼樣
平西梁村是一個坐落在天山腳下的傳統牧村,半農半牧,靠天吃飯,曾經是烏魯木齊縣有名的窮村。而如今,這裡鄉村美、産業興、農民富,平西梁村舊貌換新顏。
-
文旅在西部丨雲南石屏“六旅”融合助推城鄉全面發展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有“狀元故里、文獻名邦”的美譽。近年來,結合“千年石屏城、百年豆腐香、秀美異龍湖”三張亮麗名片和當地自然風光、民族文化、特色産業、米軌鐵路等資源,石屏縣深入推進“農旅+文旅+體旅+博旅+鐵旅+智旅”的“六旅”融合。
-
邊陲小鎮加快打造國際口岸城市
一大早,等待出境前往老撾的人員在磨憨&&境邊防檢查站排起長隊。今年以來,磨憨口岸日均驗放量由去年的4000餘人次增至今年的7200餘人次,驗放來自108個國家和地區的&&境人員已逾200萬人次。
-
“最”在甘肅
最“滿福”?最“風光”?最懂“撞色穿搭”?你可能想不到,這幾個詞説的居然是大西北的甘肅省!近日,記者調研梳理了與甘肅有關的8個“最”,讓我們一起來瞧瞧,看甘肅都給了你哪些驚喜~~
-
工人村的蝶變
隨着城市的不斷發展和社會變遷,歷經70餘年歲月洗禮,工人村社區逐漸沒落,老房子日益破敗、建築安全隱患突出、公共配套不足,路上坑坑洼洼、天上電線如蜘蛛網密集,居民更新改造呼聲強烈。為回應民生關切,2022年3月,金牛區正式啟動工人村片區更新改造項目,按照“總體規劃、連片打造、多元共治、集中呈現”的總體思路,穩步推進片區更新改造。
-
援藏中的動人故事
上世紀80年代,一位援藏幹部從山東聊城來到雪域高原,兩次援藏之後繼續留藏,最後永遠留在了這片雪域。他留下了西藏黨員幹部共同的精神財富,一句“一個共産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成了無數黨員幹部的座右銘。
-
科技創新體集群引領“長江首城”製造業加快發展
日前,四川省宜賓市發布第三批“揭榜挂帥”技術需求榜單。榜單11項關鍵技術攻關需求,全部來自當地企業,涉及裝備製造、輕工紡織、能源化工等5個産業領域,揭榜金額達到12505萬元。
-
貴州:鄉村外貿助力“黔貨出山”
深秋時節,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注溪鎮楠木坳思州柚種植基地,一個個金黃的柚子挂滿枝頭。這些柚子在11月採摘收穫後,將搭乘中歐班列,發往俄羅斯莫斯科。
-
罕見·沙漠的顏色能有幾種?
提到內蒙古庫布其沙漠,仿佛和金色挂上了鉤,可它只有金色嗎?綠色的固沙植被、藍色的光伏板、彩色的經濟作物……你能看到幾種顏色呢?
-
從太空看新質生産力:澎湃算力西部來
來自西部的算力,不僅帶動上下游産業向西部轉移,還源源不斷輸往中國大地,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新質生産力。
-
這幅西游壁畫,比吳承恩的書還早200多年?
《西游記》是吳承恩的作品,人人皆知,但是在甘肅張掖的大佛寺內,還有一幅《西游記》故事壁畫。目前多數學者認為,這幅壁畫,要比吳承恩的小説早兩百多年。不知當年吳承恩可曾見過這幅壁畫?
-
寧夏西海固:從“人挑水”到“雲飲水”
十多年前,山大溝深的寧夏西海固地區,百姓喝上一口潔凈的水有多難?新華社記者跟着老鄉一起,踏上了那條艱難的取水之路。隨着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鄉村振興的持續推進,那條崎嶇山路如今已少有人去,“人挑水”也被“雲飲水”取代,成為歷史的一頁。
-
放“驢”焉支山
遠處,是連綿起伏、雄峰千繞的焉支山。山下,是一望無際、莽莽蒼蒼的戈壁灘,一直延伸到腳下的公路兩邊。藍天白雲之下,幾頭毛驢正悠閒地覓食……一切,都美得像一幅上天遺忘在人間的油畫。
-
産業創新看西部丨5G加速度 賦能新轉型
火星四濺,加工正忙。一個車箱體澆鑄完成之後,按照程序指令,自動化生産線隨即轉入下一個車箱體進行作業。整個工序銜接緊密,高效運轉。 這裡是埃肯硅材料(蘭州)有限公司的硅冶煉車間,位於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中堡鎮境內。自2022年起,由中國移動通信集團甘肅有限公司(簡稱“甘肅移動”)永登縣公司實施的“5G+MEC” 數字化轉型建設項目投入運用以來,這家傳統的硅材加工企業煥發出新的活力與生機。
-
産業創新看西部|給咖啡裝上“中國芯”
咖啡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我國也已成為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的咖啡消費市場。然而,咖啡是舶來品,為了改變這一狀況,科研工作者們用50多年的辛勤積累,為咖啡裝上了“中國芯”,讓中國人喝上自己的咖啡。
-
西部鄉村行|一頭地方豬的種業“翻身仗”
在位於中國西部的重慶市榮昌區,有一種被稱作“熊貓豬”的地方豬種——榮昌豬深受當地人喜愛。榮昌豬也是我國三大優良地方豬種之一。“熊貓豬”如此受歡迎,不僅因為它形象可愛。在産業升級、高質量發展行動中,既保護,更開發,通過保種育種,品牌建設,走出了一條地方豬産業發展壯大的新路。
-
讓“詩和遠方”更富魅力——雲南文旅業高質量發展觀察
如果你想遠離城市的喧囂,尋覓一處“詩和遠方”,昆明滇池畔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在昆明,滇池邊就夠我暢玩一整天。”第二次到訪昆明,深圳游客汪女士有了不一樣的玩法:上午在滇池綠道騎行漫步,中途在某個傳統村落停留,吃碗小吃,傍晚在海晏村邂逅一場日落。
-
“非遺+産業”:小茶磚撬動億元大産業
茯茶因精深奧妙的加工工藝和神奇的築制技術而被譽為“絲綢之路上的神秘之茶”,陜西茯茶歷史悠久,它曾是明清時期茶馬互市的重要商品。近年來,傳統茯茶製作技藝融入了現代科技,已形成完整産業鏈。陜西咸陽茯茶年産值超20億元,年産能達到3萬噸。老手藝加新技術,讓“絲路黑金”煥發新生。
-
“電力之光”照亮雪域高原——青海蘇裏實現大電網延伸覆蓋見聞
十月的青藏高原,陽光不再熾熱,祁連山脈披上了秋的顏色。山上鐵塔直插雲端,銀線游走於山嶺之間。山下新建的35千伏蘇裏變電站靜靜佇立,默默守護着這片土地的能源脈動。
-
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西藏發展特色優勢産業觀察
高原秋日,晴空萬里,正是光伏板“大顯身手”的好時機。在海拔4800米的拉薩市尼木縣續邁鄉霍德村,一排排光伏板耀眼壯觀,項目於9月底順利實現全容量並網發電,開始送出“綠電”。
-
微紀錄片|西藏野保員:守護高原生態鏈
這裡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藏羚羊、黑頸鶴、雪豹、孟加拉虎等野生動物在這裡繁衍生息。這裡也是生態脆弱區、全球氣候變化敏感區,生態環境一旦破壞,修復難度非常大。
-
定西變“綠”了
深秋時節,記者從蘭州出發前往定西市通渭縣,沿途高速公路兩旁,青翠樹木中點綴着少許黃色和紅色;遠處的山巒,像披着黃綠色的外衣,覆蓋了曾經層層疊疊、光禿禿的梯田……
-
滇池之畔,小漁村的華麗蝶變
彩色的房子錯落有致,水田、池塘環繞在村子四週,大片的蘆葦搖蕩多姿,各種鮮花競相綻放,村裏有咖啡吧、餐廳、書吧,還建有帳篷酒店……走進雲南省昆明市晉寧區上蒜鎮牛戀村小漁村民小組,一幅秀美的鄉村畫卷迎面展開,華麗蝶變的小漁村令人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