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於西部(重慶)科學城的航天天目測運控中心,航天天目(重慶)衛星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正在實時監測衛星的在軌運行狀態,這些衛星在距離地面約500公里的天際組成了一張網——天目一號氣象星座。
天目一號氣象星座主要用於提供商業氣象數據服務,可在全球全天候實現對全球海洋、大氣層、電離層的立體化、一體化業務探測。目前在軌數量23顆,每日可提供3萬餘條大氣廓線數據。
“天目”項目落戶重慶並在一年內迅速完成組網,是近年來重慶不斷完善空天信息基礎設施體系的一個例證。
頭頂蒼穹裏藏着産業新機遇。空天信息産業是基於信息技術,以空天信息基礎設施構建為基礎,收集、存儲、處理和分析來自空天領域的信息並提供多樣化服務的新興産業。近10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陸續&&相關政策,鼓勵和指導空天信息産業發展。
1月5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天目一號氣象星座15-18星發射升空。(汪江波 攝)
“空天信息産業技術含量高、應用場景豐富、産業帶動性強。”重慶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重慶發展空天信息産業有基礎、有優勢,産業集聚效應已逐步凸顯。
位於重慶兩江新區的率為科技(重慶)有限責任公司就是近年來聚集於重慶的空天信息産業鏈企業之一,企業的核心産品是慣性導航的核心器件——光纖陀螺。
率為科技(重慶)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高爽介紹:“光纖陀螺集多學科於一體,技術複雜、研發投入大,但長久以來由於關鍵部件成本高,一般民用品難以承擔。”
而率為科技研製的第三代光子晶體光纖陀螺,將光纖陀螺成本從萬元量級降低至千元量級,讓光纖陀螺能夠大批量進入自動駕駛、能源開採等應用領域。
匯聚於西部山城的空天資源正不斷補齊産業鏈,目前,重慶在衛星通信、導航、遙感應用領域已聚集上下游企業100余家。2023年,重慶空天信息産業年産值約300億元,産值年均增速超15%。
空天信息産業看起來很遙遠,實際上與人們的生産生活息息相關。
最近,游客杜先生自駕至以“容易迷路”著稱的重慶解放碑地下環道,卻一次也沒有迷路,這多虧了精準定位的導航系統。
重慶解放碑地下環道高低落差最大可達60米,環道將解放碑核心區域28個地下車庫連成一體,隧道結構複雜,給導航帶來了無位置信號、信號不連續、定位不分層等問題。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重慶有限公司總經理夏泳介紹,去年,重慶市通信管理局聯合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重慶有限公司、中國移動(上海)産業研究院等,在環道內部署室內北斗設備,通過“5G+北斗”的技術加持,導航系統可精準識別隧道內外、地面上下。如今,地下環道日均通行車輛從2000輛提升至1.2萬輛。
今年9月舉辦的空天信息産業國際生態大會上,重慶發布了長江航道智慧航運、低空空域精細化管理等16個空天信息大跨度綜合應用場景,空天信息技術正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近。
“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於一體,為空天信息産品在交通運輸、防災救災、生態保護、鄉村振興等重點領域示範應用提供了廣闊空間。”重慶市發改委主任高健説,未來重慶將深入實施空天信息産業基礎設施、科技創新、産業鏈條、應用示範、産業生態“五大工程”,打造千億級空天信息産業集群。(記者李曉婷)